第三六四章 東宮變故
王君度死了,像他這種人是絕對不會束手就擒,願意做階下囚的。
當夜北帶人順著殺手的足跡找來時,他們已經沒有時間轉移。即便是能轉移,也根本走不了。
如今的齊州就是一座防禦嚴密的鐵桶,街巷之間全都是巡邏的兵卒,想要逃走壓根沒有可能。所以當夜北到來之時,看到的只是一具服毒的屍體,為禍多年的歹人王君度就這樣死在了自己手下。
謝逸看到局面的時候,只有淡淡一聲嘆息,等人確認過王君度的身份之後,便轉身離開了。
叛逆全部伏誅,這個結果再好不過,對李世民也算是有個交代呢,此番齊州之行也算是圓滿了。另外在離開齊州之前把這些逆賊全部消滅,還齊州一個朗朗乾坤,老岳父徐孝德這個刺史也能當的順利一些,這算是一丁點孝敬吧!
這件事一耽擱,貞觀十五年已經沒剩幾天,謝逸立即帶著徐慧馬不停蹄地返回長安,希望能趕在元日之前回家。
……
對於朝廷而言,能在年底之前將叛亂平頂無疑是一件好事,上到宰相,下到六部的官員們對此都十分高興。但是皇帝李世民的心情卻多少有些沉重,畢竟叛亂的是自己的兒子,如今押送回長安受審,自己這個當爹的實在臉上無光。
而且回來之後該當如何處置自己的兒子呢?按律法叛亂是必死無疑的,不能手軟。可終究是親生父子,血濃於水,哪怕李佑過去並不十分得寵,但血脈親情是改變不得的事實。
自己真的下得去手嗎?想起陰妃臨死前說過的那些話,李世民心中很不是滋味……
偏偏這個時候,更為鬧心的事情出現了,東宮之中太子李承乾越發不肖。與幾位太傅的關係很不融洽。
據說太子李承乾在除了在東宮之中宴樂之外,甚至還玩起了胡戲,好好的衣冠貴族不做,廣廈宮殿不住。竟然學起了草原牧人,在東宮的花園之中打起了帳篷,扮演起草原部族首領來。
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太子殿下偶爾玩點角色扮演,體驗一下草原首領的生活也算不得什麼大事。但是在諸位太傅們眼裡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堂堂太子不務正業,竟然扮起來了草原首領。這不是自甘墮落嗎?
如此行徑,實在有損皇室尊嚴,太子威儀,更有損泱泱華夏的想象,總而言之這種做法是大大的不妥,嚴重的錯誤。
孔穎達和張玄素等人為此義正言辭,激烈勸諫,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想要將太子殿下拉回正途,承認錯誤。
如果李承乾服個軟這事可能也就過去了。但心情並不是很好的太子殿下顯然不怎麼樂意,態度更毫無積極可言。所以一來二去和兩位太傅之間就從勸諫上升到了爭辯,再到爭吵的地步。
也許是孔穎達和張玄素為人太過方正古板,也許是以魏徵為首諫臣們在朝堂上引發的直諫風氣所影響。兩位太傅完全沒有退讓的意思。認定了自己占著道理,便據理力爭,言辭和態度更是格外激烈,全然忘記了教育方式。甚至面前是誰。
換作是以前的李二陛下,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縱然心裡不痛快。但為了明君的想象也少不得需要作出些許姿態,聽取諫言。但面前的不是當初的李世民,而是心胸大不如其的太子李承乾,情況自然也就不同了。
當勸諫過於激烈的是時候,孔穎達和張玄素不禁有些忘記了君臣禮數,言辭過於激烈,調門也高了許多,甚至口沫橫飛。這一切落在李承乾眼裡味道滋味就變了,你們這般吼著教訓我,是不是有些太過分了?
所以諫言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強烈的不滿和逆反心理,到最後甚至有些暴怒。三個人在東宮之中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李承乾本來想要拂袖而去,但孔穎達似乎不想讓太子殿下就此離去,非要辯個清楚明白,讓太子殿下認識到錯誤,所以上前阻攔。
李承乾氣惱之下,本來走的有些快,孔穎達攔上來的時候,便下意識一把推了出去。人在氣憤惱怒的時候,行為往往會失去分寸,李承乾這一推力量也比較大,直接的結果就是國子監祭酒孔穎達狠狠摔倒在地,跌的頭破血流。
事情本來有很多意外成分,但是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意味已經完全不同,性質問題更為嚴重。
太傅在東宮因勸諫問題與太子發生衝突,結果頭破血流,傳遍長安的是這麼一句話,然後再一引申就是太子動手打了老師。
古人講究天地君親師,是可以下跪叩拜的對象,老師的地位與父母是同等的。動手打老師那是欺師滅祖,是大不孝的行為,堂堂太子竟然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實在是有些……
此等行為,實在為人所不齒,甚至可以上升到太子失德的地步。
或許本來只是誤會,太子可能也是無心之舉,至少可以這麼解釋過去。但事後李承乾偏偏賭氣沒有去扶年老體弱的孔穎達,而是直接拂袖而去。
此舉彷彿一下子就坐實了太子殿下暴怒推打師傅的罪名,太子殿下不尊師重道,毫無禮數與仁德啊!大唐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身為儲君怎能這般無狀,這般無禮無德?
君主若無仁德,國將不國啊,所以長安內外,大唐上下頓時全都高度關注此事。再加上有人刻意推波助瀾,太子李承乾本來就不算很好的形象頓時一落千丈,被人所不齒,也引發了巨大的質疑。
太子乃是國之儲君,國本所在,太子的德行受到巨大質疑,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略微往嚴重里想一點,這可是會動搖東宮的大事情。
長安城裡皇子之間的爭鬥本就激烈,齊王李佑謀反一事某種程度上算是一根導火索,導致這種爭鬥被加劇。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東宮裡出了這麼一件大事,無疑讓李世民頭疼不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