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方冷兵器簡介

中世紀西方冷兵器簡介

中世紀雖然黑暗,但是這種黑暗和隨之而來的神秘氣息中也帶上了濃濃的華麗和浪漫。長矛和鎧甲、城堡和騎士,都是那個時代中最著名的象徵。雖則就戰爭藝術而言粗陋不堪,但那種浪漫的美感卻超越了時間的界限,永遠地存留下來。

一劍

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劍是男性的一種象徵,因此很多神話傳說中,主角拿的都一定是劍;而現實世界里,從希臘和羅馬的時代開始,劍就作為士兵的標準配備而存在了。這種傳統延續到中世紀,也沒有什麼改變。歐洲的斧和矛雖然也有著諸多不同的型號,但基本是相同的東西,不比劍的家族,有著那麼多奇形怪狀的成員。歐洲的刀劍發展在十六、十七世紀時達到頂峰;在這一段時期之內,除貴族平時佩用的裝飾劍以外,主要的刀劍有如下述:

普通裝備:長劍(Longsword)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為了修辭上的方便,所有的「劍」都能和「長劍」一詞混用;而真正意義上的長劍則出現在中世紀早期,是一種輕、薄、長短適中,無論單手還是雙手都能方便使用的一種武器,以切削,突刺為主要攻擊方式。長劍的刃長70到80厘米,柄長20到25厘米,但是這種劍的破壞力實在太小,所以主要是給一般士兵用的武器。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長劍的柄頭一般沒有裝飾或只有長橢圓配重球。

單手武器之王:騎士劍(Knightsword)

騎士劍是由長劍發展而來,並且吸收了很多維京劍的特點。在十一世紀時出現了這些在馬上的騎士專用的武器:長槍和鳶形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馬匹使騎士的長劍失去了雙手使用的價值,而又窄又薄的長劍對鎖鏈甲的破壞力又不足,所以,騎士專用的刀劍出現了。騎士劍的劍刃為銳角等腰三角形,長70到80厘米,握把僅容一手握持,並有較大的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面對站在地上或已經倒地的敵人時它也是最佳選擇;《魔戒》的電影里,馬上王國羅罕的騎士們用的武器就是騎士劍。但是,萬一必須步戰,這種劍砍劈的作用實在太差勁……所以到了十二世紀,闊劍和斬劍就誕生了。

蘇格蘭的巨劍:斬劍(Claymore)

這種劍是純粹的步兵劍。看過電影《勇敢的心》的人對它應該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長度,鈍圓的頭部,寬闊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無鋒的劍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砍劈」而存在。在蘇格蘭人抵禦英格蘭人的戰鬥中,面對英格蘭整齊的長矛步兵陣容,擅長混戰中「一斬多」的斬劍發揮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為軍隊的裝備,它實在太過極端了;所以,除了對一些傭兵外,斬劍逐漸失去了價值。

石中之刃:闊劍(Broadsword)

闊劍是有著典型英格蘭風味的武器。平行的劍刃,長橢圓的頭部,較寬厚的刃身和夠雙手使用的劍柄,是一種非常沒有特色的武器,但是無論是馬上、步戰、平時防身或水上戰鬥時都能發揮出作用,在十一到十五世紀中一直是主流的個人武器。傳說中亞瑟王的削鋼聖劍艾克斯卡里巴(Excaliber)也是一把闊劍;但是到了十五世紀,逐漸發達的冶金技術使它的地位逐步讓給了大劍。

偉大的「雜種」:大劍(Bastardsword)

十五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國和日本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軍人和傭兵們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遂由大劍的出現而得到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所以大劍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的字樣。實際上,這種劍可說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一把順手的大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來說,刀刃長度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長為刃長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各位發現沒有?其實日本刀對古代平均身高155厘米左右的日本人來說也符合這一比例);《羅德斯島戰記》里帕恩的魔法劍和亞修拉姆的碎魂劍都是大劍(但小說里的碎魂是雙手巨劍),《魔戒》里阿拉貢的劍也是如此。

穿刺的極端:穿甲劍(Estoc)

正如斬劍將」砍劈「發展到了極至以發揮對付以鎖鏈甲為裝備的輕步兵的殺傷力,在十四、十五世紀,和大劍的流行同時,冶金技術的發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鎧變得堅固且輕巧靈活得多。越來越多的騎士和傭兵開始青睞這種實用而簡單的裝備(比起由幾萬個鐵環甚至是金屬線編織成的鎖甲,這種鎧甲簡單多了)。而一些富有的騎士也在輕鎖甲外裝上板金鎧以提高防禦力。連銳利的大劍都不能穿透這樣的鎧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沒有這樣的穿透力,於是,又一種極端出現了。

穿甲劍和斬劍是同等級的武器,確切地說,它其實是一种放大的錐子。完全不考慮斬殺的需要,在長達90到100厘米的劍身上,往往有著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圓形的橫截面,而在可以雙手使用的劍柄后也往往有著如同短槍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雖然對穿著鎧甲的士兵來說穿甲劍是如同惡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時實在是吃虧。不過對真正擅長使用它的高手來說,高速揮舞時的穿甲劍銳利的尖端是有著極其可怕的威力的。而這時,他們也會用預備的左手短劍對敵人時間伺機做最後一擊。

隱蔽的殺手:左手短劍(Main-corche)

以法語」左手「為名的這種短劍可以說就是為了擊劍手而設計的。二十歲左右、看過黑白電影《王子復仇記》的朋友應該記得最後決鬥時雙方都是拿兩把劍的吧?其實左手短劍就是為了彌補講究輕巧而犧牲防禦力的擊劍術而出現的,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盾劍。而也有蛇狀,帶鎖扣的各種怪異設計……總而言之,是輔助類的武器。但是卻也有著必要時的殺傷力。

破刃劍(Swordbreaker,ソード•ブレイカー):

它是一種特化的左手短劍。和一般靠半球護手抵擋對方攻擊的設計不同,碎劍者唯一的目的,就是鎖住和摧毀對方的武器。它有著長棒型的護手,略寬的刀身。但是在一側的刃上有著鋸齒或者格柵的設計。用來卡住對方的武器,然後用力一擰,細劍,小劍這樣的武器接可以很容易地被別斷。之後,軍刀逐漸佔據決鬥中的主流冷兵器地位之後,又出現了靠沉重的棱齒型刀背硬磕斷對方武器的獵刀型破刃劍。雖然比一般的左手短劍欠缺靈活性,但是卻直截了當地剝奪對方的戰鬥力。正如西方軍事俗語所說「儘快剝奪對方的戰鬥力是對你和他都最慈悲的辦法」,因此破刃劍在決鬥中仍非常常見。

細巧而堅強:細身劍(Tinysword)

在現實中,細身劍是德國貴族喜愛的武器,但在奇幻小說的世界里,這種武器就成了精靈和女性極其偏愛的東西。比如說蒂德莉特……當然,在古代,護衛重要女眷的女傭兵中也不乏它的愛好者。

雖然號稱「細身」,但是它和後來專門的突刺用西洋劍(Raiper,就是平時擊劍比賽中的重劍或花劍)有很大的區別。其實,這應該是一種為女性或體格瘦小者重新設計的大劍。雖然劍身很窄(和劍柄同寬),但是它略厚的刃脊使其在雙手握持揮砍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破壞力。

由於它有很大的裝飾餘地,所以不少對體力自信的貴族對它青睞有加。從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中的波爾多斯擅長斬擊來看,他很可能用的也是這種武器。

細劍(Rapier)

細劍最早出現於15世紀的法國。由於城市人口逐漸增加,道路的修繕,使得人們的來往和日常生活比以往更為安全方便。因此一般人也沒有必要穿甲佩刀旅行,但是佩劍卻在尚武的西方文化中成了男子氣概的象徵。所以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只要買得起,就一定會佩劍。甚至佩劍還成了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差別標誌。同時決鬥也由披盔戴甲肉搏轉變為了用細劍決勝負。甚至在服裝設計中也往往把劍當作全身服飾的一部分考慮進去。從某角度上來說,細劍也許是最廣為國人所知的西洋武器。

小劍(SmallSword)、市內劍(TownSword)、散步劍(WalkingSword):

這些指的都是同一種小型化的細劍。自文藝復興以來,到16世紀,無論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男子佩劍已經是一種日常的習慣。劍的裝飾,佩帶的方法,乃至長度等等都成為了攀比的對象。以至於在一些尚武的國家裡,佩上一把華麗的大劍或者彎刀或者細身劍都是一種風尚。但是越來越長的佩劍卻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17世紀巴黎的警察曾經抱怨過一天里出了20件和劍有關的糾紛,卻沒有一件是拔劍決鬥。

而是比如走在前面的人彎腰揀東西的時候劍鞘就戳到後面的人的喉嚨,在擁擠的市場一轉身就掃掉一個攤子等等雞零狗碎的麻煩事情。乃至於英國甚至頒布過專門限制佩劍長度的法令。於是很快地,日常用的佩劍已經連細劍都少見了。一種50到70厘米長,重不超過一公斤的小型的細身短劍廣泛地流行開去。這種有著圓盤型的護手和用來別斷對方武器的副護手設計,細長的刀身僅僅是「剛夠用」的長度的小劍其實並不怎麼有威力。不過在那個決鬥風行而法律不允許的時代里,這種武器倒不如細劍或者長劍那麼容易吸引執法者的眼球,從而在私鬥(或者說,高級一點的打架)中極其常見,而「挑您最長的那把來讓我看看」則成了正式決鬥挑戰的代稱。到19世紀之後,一般人不再佩劍,逐漸地小劍成了一種禮儀性質的儀式用具。一些著名的珠寶設計商就往往要為貴族或者院士們設計獨特的儀式劍,所謂的佩劍貴族和長袍貴族,也就是這麼來的稱呼。

德國劈刺劍(GermanCutandthrustsword):

這種流行在1375到1450年的日爾曼人之間的單手使用的劍是介於騎士劍和大劍之間的典型過渡類型。這種武器最先是為輕裝甲的步兵所設計,逐漸也為騎士階層所接受。它有著漂亮修長的直刃和均勻的淺弧收鋒。在保證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時也確保了劈砍時的強度。一般來說,它全長41又3/8英寸,刃長34英寸,刃寬1又7/8英寸,刃厚3/16英寸。無論是砍還是刺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破壞力和強度。而且這把武器頗為輕巧,只有3磅又4盎司。從這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以步戰為基礎設計的武器。對重型的鎧甲破壞力不足,但是卻方便使用。這和往往超過4英尺,重過9磅的大劍相比確實是差距很大,但是卻是最早將「砍」和「刺」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對後世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焰形劍(DesFlamberge):

焰形劍德文原名的意思,直譯是「火焰般的刀刃」。正如其名,這種武器在15到17世紀之間,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宮廷權威的象徵。穿著法袍的士兵手握雙手焰型劍(ZweihandeFlamberge)正如同中國的衙役手持水火棒,羅馬侍衛肩扛「法西斯」一樣,象徵著法律嚴酷無情的一面。而身不著甲,手舞焰型劍沖入對方弓弩陣中左右砍劈大開殺戒的瑞士傭兵也正如蘇格蘭令人恐懼的斬劍手一般,是無裝甲或者輕裝甲士兵最為恐懼的噩夢。但和無法當成衝鋒陷陣的兵器使用的水火棒或法西斯比起來,從這點來看也許正象徵著日爾曼民族的簡潔實用主義。由於當時歐洲戰場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長矛手、火槍手等輕步兵,甚至是完全沒有鎧甲防護的,揮舞著這種巨大而恐怖的武器衝鋒的瑞士•德國山民組成的,履山地如平地的傭兵可以很快地撕開第一陣的防線,直接把重步兵和來不及衝鋒的重騎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騎兵衝鋒的銳鋒之前。而那和馬來西亞庫里司劍極其酷似的曲刃對於無防禦的**來說是一種殘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鋒的劍砍得更深,又不象彎刀那樣需要垂直於切面的大力揮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傷口。這一點在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上經常採用的鋸齒刃是同樣的出發點。

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

德國雙手劍和一般被稱為「巨劍(GREATSWORD)」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的武器最常見的握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但是和一般用來對付重鎧甲的士兵的巨劍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武器針對的目標還是輕步兵;可以說德國農民起義中最常見的武器正是這個,因此它也經常採用焰型刃或者鋸齒型的設計。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更接近中國的朴刀和日本的野太刀的武器。

蘇格蘭籠手劍(Scottishbaskethiltclaymore/Broadsword):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蘇格蘭人在他們民族性的武器闊劍和斬劍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陸流行的細劍的裝飾,將斬劍和闊劍略微的小型化,然後用整體的金屬絲編製的籠手(baskethilt)包住整個護手,並在內里襯上鮮紅的蘇格蘭粗呢子。先不提實用性如何,至少那些蘇格蘭的男人們穿著華麗的緊身外套,插著羽毛的貝雷帽,紅色的格子呢短裙和長襪子時,這些裝飾華美的劍成了他們身上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顯得喜氣洋洋意氣風發。蘇格蘭人一向高傲而好鬥,在那個年代,決鬥可說是家常便飯。由於不再需要對抗鎧甲,籠手劍幾乎都是單手劍,一手籠手劍一手小圓盾正是那個年代決鬥中的蘇格蘭男子的註冊商標。當然,源自斬劍的設計,使得這些劍在決鬥中依然是以揮砍為主。作為一種民族性的武器和裝飾品,籠手劍到今天一直可以在各個蘇格蘭的民俗慶典中看到。而蘇格蘭傳統的劍舞的道具,也正是這種象徵著這個高地民族繁榮的華麗武器。正如同斬劍如同引領自由的十字架,籠手劍也有著象徵豐收的籃子的意味在其中。和平時代的武器,和戰亂時代的武器,也許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吧。

陣劍(WarRapier,CidSword):

看遍整個歐洲大陸,也許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喜歡華麗,闊氣,要面子。彷彿整個西班牙民族的性格都是用濃烈的紅和黑所塗成。也正是這個西班牙,可以說歐洲貴族社會所有華麗到誇張的東西多半都有西班牙人的推波助瀾在。包括那著名的硬圈領,和細劍,短套褲,擊劍短上衣,花邊等等等等。這一切的廣泛流行都和西班牙的風流騎士們脫不開關係。就是這樣,西班牙的貴族們一向對造型簡單幹練,機能性遠高過裝飾性的闊劍,巨劍和大劍嗤之以鼻,稱之為「蠻人的武器」,西班牙的紳士老爺們無不以佩帶短小華麗的細劍為榮,甚至在上戰場時仍然佩著它們。但是在其他國家的騎士們拋下斷裂的長槍拔出大劍開始投入絞肉機一般的混戰,以自己為中心創造出死亡和鮮血的泥濘旋渦時,我們華麗麗的西班牙大爺們楞是傻眼了。纖細的細劍別說殺人,在不脫掉鎧甲的情況下連自殺都做不到。死要面子活受罪,也許說的就是這樣的傢伙吧……終於,無法忍受這種被動挨打局面的西班牙騎士們在16世紀中葉妥協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願意象德國騎士那樣掛著敲打靴子的大劍在宮廷里登堂入室。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棄華麗裝飾的西班牙騎士在躑躅再三后,設計出了一種裝在細劍般的單手把柄上的重型劍。這種重心偏前的武器在馬上有絕佳的破壞力,然而要習慣使用它卻是非常困難。不過至少西班牙的騎士老少爺們不用在長槍刺出后就抱著馬脖子拚死逃跑了。但是這樣的武器卻讓一大群貴族們,特別是那些和戰場上的辛苦無緣的長袍貴族們譏笑不已。於是凡事都愛說個條譜的西班牙人把那位11世紀的風流人物,一等一的羅曼史英雄,畢瓦爾的羅迪利格•迪亞茲,熙德爵爺的故事搬了出來,宣稱這種新的武器乃是仿照熙德手中的兩把神兵而來,並且將無護掌帶的叫做提澤納(Tizona),是步兵用的。將有護掌帶的騎兵用劍叫做科拉達(Colada),以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的名字來命名這種武器。一般來說科拉達要比提澤納來得厚而長。重量在8到9磅。而提澤納則和闊劍的刃長類似,重5到7磅。在古斯塔夫時代的瑞士軍團中,來自芬蘭的胸甲騎兵們也使用著類似的武器。不過他們卻很老實的稱之為「WarRapier」,但是另一個來自他們戰鬥中呼號的外號「Hakkapelis」要出名的多。這個詞的意思,從他們戰鬥中的怒吼「把他們剁成排骨!」相信大家也猜到一二了。

正裝劍(DressSword):

正如其名所示,乃堂堂正裝入朝所用的禮儀之具。然而宮廷雖然華麗堂皇,卻也是陰謀和暗殺所永遠潛伏的地方。於是乎,在冠冕堂皇的禮服之下,全然不下於血腥搏殺的戰場上那樣五花八門的防身器具也層出不窮,爭奇鬥豔。從鏈子甲背心(Chainshirt)到護心甲,從夾著薄鐵片的襯衫到穿在長袍里的胸甲。但是仍然免不了在宮廷的陰暗角落或是講台或是庭院或是來去的路上偶爾遇上那麼幾個抱著請你去天堂度過安逸人生的好心的路人。英國的紳士們自大革命至光榮革命這短短時間內,受夠了這種威脅和恐懼。為了決鬥,防賊設計的細劍再也不能給紳士們安全感,武人們將軍刀佩在了腰間,而文官們則為自己設計出了正裝劍。正裝劍有的是一種縮小了的穿甲劍。有著修長的多棱刀身和圓盤型的護手。它是一種屏棄了細劍複雜的動作,確保對敵人一擊必殺的殺傷力和足以貫穿輕型護甲的破壞力。這種多棱刀身的設計甚至影響了後世刺刀的設計很長的時間。有的則是厚身的細劍,除了突刺之外,留有銳利刀鋒的劍刃一揮之下的威力也可以打倒輕裝的刺客。同時,正裝劍的外觀莊重素雅。和英國風格的正裝非常合適。給人以嚴端正之感。因此在正式場合也是一種普遍的裝飾。。而使用正裝劍的決鬥,正是現代擊劍中「重劍」項目所模仿的對象。

當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所佩帶之正裝劍和拿破崙皇帝日常的佩劍正是兩種設計風格的體現。

印度式長刀(Tarwar):

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莫卧爾王朝統治印度,印度的武器逐漸帶上了濃厚的中東風格,特別是在輕騎兵手中廣受歡迎。受土耳其卡拉拜拉長刀的影響,印度在16世紀開始出現了單手的輕型單刃長刀。這種截面成T字型,輕而銳利的長刀在刀全長1/3的刀尖開了雙刃,無論是突刺還是斬殺都可以在一個簡單的甩臂動作中完成。這種刀除了在馬上平端,利用衝鋒的衝力取敵首級外,所有的格鬥動作都靠手臂和手腕劃出或大或小的圓弧。這使得刀手彷彿被包圍在一團光弧之中,在凌厲的肅殺之氣中透出一種飄逸高雅的瀟洒。因此在東印度公司偶然帶回了幾把這種大馬士革鋼製的長刀之後,在歐洲的武人間很快就形成了一陣搶購的風潮,甚至連仿製品的價格都一路飆升上天。後來成為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也是這種武器的欣賞者之一。當時歐洲軍隊的軍刀正在直刀和彎刀間徘徊不定。時髦的法國人卻已經將自己的軍刀定為這種「東方式」的武器。電影「拿破崙先生」中有一段對當時用軍刀格鬥的傳神描寫。雙方略曲背,左手自然平伸張開,食指和手臂一直線指向對方,右手舉刀過頂,刀刃向上,以刀尖和左手食指做依據,攻擊時從上而後而掠起,之後再以劈砍和轉身回到準備位置對峙。這種簡單但是有效地利用了軍刀弧度的優雅劍術也正是源於印度。在那個東方文化熏陶著整個歐洲的時代下,法國,英國等等國家都逐一採用這種軍刀,也許並不是什麼巧合吧

刑劍(Nachrichter):

德文原意是「砍脖子的」。這種在斷頭台發明之前佔據了死刑台上的主角的武器,是僅僅為行刑而設計的。但是卻有一些人也把它帶到了戰場上。這種畸形,有著寬闊刀身和沉重頭部的巨劍非常適合舉過頭頂使用,它的奮力一揮可以輕易地斬下人頭。但是這隻有熟練的劊子手能做到。歷史上正是因為拙劣的劊子手在使用這種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掌握奇特的平衡感的武器時帶給犯人太多慘不忍睹的痛苦才發明了斷頭台。由於僅僅是為了行刑而設計,因此它的一切設計都是為了在舉過頭頂揮下時能充分發揮巨大頭部和銳利刀刃的作用。一旦在橫砍等動作時,全然偏前的重心使得它極度難以控制。3D格鬥遊戲《SoulCalib》中的齊格飛揮舞著這個武器作戰的動作,一向是讓筆者狂汗不已順便懷疑其身份。順便提一下,這種武器一般來說是禁止一般人擁有的。只有官家的劊子手可以攜帶。《三個火槍手》中的劊子手用的就是這東西。

水手的象徵:彎刀(Schimiter)

說到彎刀,大家都會聯想到阿拉伯的彎刀。沒錯,就是這個。阿拉伯的彎刀設計思想和歐洲的騎士劍非常相似,都是為了高速的馬上戰鬥而設計的;而且彎刀的設計,實際上也考慮到沙漠中無法穿戴沉重堅固的金屬防具這一點。在重鎧流行的歐洲,彎刀在陸戰上根本占不到便宜……所以,這也是在因為嚴寒而無法使用板金鎧的俄羅斯以及以皮甲為主的水上戰場彎刀獲得歡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彎刀比劍更適合砍纜繩……

習慣使用大劍的歐洲人對彎刀也進行了改良使之可以雙手使用(雖然鋼沒辦法比)。從刀身的寬度,可分為偃月刀、半月刀和新月刀,分別對應大劍,闊劍和細身劍。還有很接近原形的哥薩克軍刀,以及後來的佩劍,水手用的闊背短劍等。

很奇怪的一點是,在奇幻的世界里,很多有著阿拉伯影子的沙漠民族卻使用著歐洲式的彎刀……

海軍刀,短彎刀(Cutlass/Hanger):

自文藝復興時代的帆船劃開地中海平靜的海面航向廣闊兇險的大西洋開始,海員們就不再滿足於使用和陸地上的步兵們一樣的武器。那些笨重長大的武器雖然經歷了陸地上千百年的戰爭考驗,但是在搖晃狹窄的甲板上卻是無論如何都顯得如同瓷器店裡的尷尬公牛。因此海員們往往只攜帶一把直刃的短劍,而為了砍纜繩,日常生活用還要帶上斧子和匕首。平時已經是忙得一個人當兩個用的水手們自然是對這一大堆七零八落的東西怨聲載道。

但是,自從在穆斯林商人和海盜手中獲得幾把阿拉伯風格的彎刀之後。船員們驚喜地發現這玩意遠比他們手中的短劍適合海戰之用。而同時,軍刀在輕騎兵中也大大流行開來;在糅合了這些武器之後,很快地,一種寬而厚實的彎曲短刀被歐洲的武器匠人們創造出來了。這種為了混戰中使用的武器一般長60到75厘米,有略微彎曲的寬達3到4厘米的刀身。除了尖端10CM左右的地方開雙鋒來保證刺殺時的威力外,有血槽或者加強筋的厚重刀身即使猛力揮舞砍在鎖鏈甲上也可以輕鬆地劈開,在混戰中絕對有著一擊就解除敵人戰鬥力的威力。就算是三桅大帆船粗如人腿的主帆纜繩,用它的話也可以很快劈斷,在海戰中兇猛地互相撞擊,碰撞也不會和一般的細刃刀那樣輕易地折斷,卷口或者扭曲。可以說是為了輕裝肉搏而極度特化的短劍。

除了海員外,輕裝步兵也很喜歡這個武器。修長的軍刀壽命不長,往往連續幾場來不及休整的苦戰後就成了只能用來刺的壁爐通條。無論是領一把新的還是拿來磨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很多火槍手,長矛手都喜歡用這種武器,他們把這種武器叫做「Hanger」,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中「Knife」的同義詞「khanjar」。區分海軍用的和一般人用的最大的特點,是海軍刀上有著半球型或者籃型的整體護手。而一般的短彎刀則往往只有一條保護筋。路易14時代的法國步兵中,就大量裝備了這種武器。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倫時代才被更適合陸地混戰的印度式軍刀取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等國家的水手依然裝備著海軍刀。現在的海軍刀只是軍人禮儀裝飾之一,但是在3、4百年前的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無論是在君王的旗幟還是海盜的骷髏旗下,無數把海軍刀閃爍著耀眼的光輝譜寫著那段大航海時代的傳奇。

直刃海軍刀(Schiavona)

斬刀(Kopis):

Kopis是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使用的、在海戰中使用的大彎刀,後來在整個地中海世界都十分流行;Kopis在東方發展成一種騎刀,叫做反刃軍刀(Kora)。這兩種刀都是逆刃的,專門用來斬;這些武器都結合了斧子和刀的優點,可以發揮重型頭部的破壞力,也有刀的有效殺傷範圍長,用途靈活的優勢。

鉤劍(Shotel,ショテル):

鉤劍是一種極特殊的衣索比亞劍。那個大鉤子長的足足有一米長,一般人是不可能使用這種劍的,只有經過特殊的訓練才可以;這種劍和一般的刀劍不同,不是用來砍人的,而是用那個特大的彎曲部去鉤;但在能夠熟練使用的人手裡,鉤劍是相當可怕的武器。和它比起來,希臘人使用的「鐮劍」(ハルパー)就不算什麼了,頂多不過是把大鐮刀而已,但是在混戰中卻可以發揮靈活的啄,抹,割的近身格鬥技能。也是很有特色的武器。

鉤劍

鐮劍

——其它的種類——

軍刀(Saber):一般認為是由細身劍發展而來,在中世紀的實戰中鮮有使用(到17世紀時都是大劍配合火槍,軍刀只是一般的日常佩劍和決鬥武器,地位相當於現代的民用手槍)。直到拿破崙時代才因鎧甲衰落而登上戰場。誠然如此,揮舞著軍刀衝鋒的胸甲騎兵陣列還是很雄偉的……一般全長90到100厘米,柄有護手,單刃,有的有一定弧度。方便砍殺。

匕首(Dagger):這不是實戰用的……真的不是……一般是防身或者緊急時割鎧甲帶子用……平時就是小刀。

短劍(Shortsword)這個……從金屬鎧甲出現開始就沒什麼人用了……盜賊?恩……戰場之外還有不少人喜歡嘛……不過比較誇張的是柄20厘米,刃40厘米的雙手寬刃短劍……是在主武器來不及拔出來時拖延時間的。

雙手巨劍(Two-Handedsword):以雙手使用為基礎的大型砍劈武器,厚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長160厘米,其中柄40厘米。在刀身上靠近護手處有30厘米無鋒的部分。有血槽,一般有多個裝飾突起。其實也並不重,只有五公斤左右。筆者家裡那把雙手巨劍,連筆者這種沒什麼腕力的人用雙手都可以輕易揮動。雙手巨劍往往並不是非常鋒利,畢竟對它來說,破壞力是比殺傷力要重要得多。

此外再提一種劍:羅馬寬劍(Gladius)——自從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吸收了西班牙劍長處的這種劍出現之後,在好幾個世紀里一直是羅馬士兵的專用裝備。這種劍完全就是為步兵方陣作戰而存在的:雙方的士兵「盾牌頂著盾牌」地拼殺時,劍比一般希臘世界重裝步兵所使用的長矛更加便利。在皮德拉戰役中,突破了馬其頓方陣那長達七米、恐怖至極的長槍之壁后,羅馬士兵的Gladius就把馬其頓兵砍得落花流水。現在可以買到幾千年前的真品Gladius(一般大概一千美元左右一把),依舊保存良好;中國那些專為帝王精心製作的劍至今仍保存著,但是Gladius是泛用的大量生產品,這就足以看出這種劍的製作水平。

二槍

從原始時代開始,在尖利的東西成為戰爭工具之後不久,人類就發明了槍。為了彌補利器短小的缺憾,人們在匕首一類的武器上裝上了長柄;最早的槍主要是用來投擲的,而到希臘的黑暗時代,金屬制的槍頭和富有彈性的木杆使作為投擲武器的槍有了長足的進步。史詩里英雄們互相投擲長槍決鬥,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是的,槍的始祖就是長槍(Spear,Lance),希臘、馬其頓和早期的羅馬人用的都是長槍,在古典時代,它是步兵常用的中距離肉搏武器,其中最變態的馬其頓式長槍,最長者可達七米!而中世紀後期那種三米多的反騎兵槍則是陣地戰鬥的必須品;甚至在火器時代的輕步兵也常常攜帶短矛而不是劍,馬上用的騎槍和斬殺用的斬矛也逐漸分化出來。

槍在另一個領域的分支就是所謂「投槍」(Pike,Javalin)。但是,除了羅馬人之外,投槍從來沒有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兵器;這種羅馬重投槍(Plium)可說是羅馬人的民族兵器,是獨一無二的存在。Plium一般認為是在公元前四世紀的第三次薩姆尼烏姆戰爭時羅馬人從薩姆尼烏姆人那裡學來的:這是一種長約兩米,有很長的鐵尖安在木柄上的投槍。開始羅馬人只分配軍團陣列的三分之二士兵使用這種武器,而到了公元前二世紀末,所有的重裝步兵就都使用這種重投槍了。在兩軍互相衝鋒的時候,羅馬軍團的第一波攻擊就是投槍的投射:Plium的鐵尖很重,足以刺穿盾牌和鎧甲。而且關鍵是,這種細(很細)長的鐵尖在貫穿盾牌后就會彎曲,於是盾牌基本上也就廢了;敵人也不可能拔出投槍再投回來。這樣,在投槍之後緊接著展開的劍斗中,羅馬人就能佔有很大的優勢。可是,和Gladius一樣,Plium是步兵方陣專門使用的武器:在羅馬軍團腐朽,方陣的戰術不復存在之後,Gladius和Plium的身影就從歷史中消失了。

騎士之友:騎槍(Lance)

Lance一詞原本指的是從早期的投刺二用矛分化為手持武器的一支。古典時代歐洲騎兵用的Lance和步兵的沒有什麼區別,因為當時沒有馬鐙,所以騎兵不可能象後來的騎士那樣,用槍去衝擊對方,只能拿矛尖刺擊,威力大大減少——這也是古典時代歐洲騎兵不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馬鐙傳入后,Lance逐漸地為馬上戰鬥而特化,到十三世紀基本確定其形式。騎槍的規格是確定的:在兩米左右的長桿頭上安裝尖銳的金屬錐體,硬木製的槍身在手的位置有護手,後部有配重的木錐,同時,在馬鞍上制出「槍托孔」以在衝鋒時吸收刺殺的衝擊力。騎槍基本上是作為一次性的武器使用。因為很少能有在一次衝擊下保持完整的騎槍,那樣只會對騎士的手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在騎士小說描寫比武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長槍折斷的聲音響徹雲霄」這樣的話,就是這種情景的寫照。

兇險的殺手:龍刀槍(Glaive)

在長槍的柄上裝上大劍的刃。雖然在衝刺的殺傷力遠不如騎槍。但是,在衝進敵陣后卻是可怕的砍殺武器。尤其是混戰中的它實在是令人聞風喪膽。日本和中國漢后元前那段時期的槍,確切的說也很接近這種。

輕步兵的武器:斬矛(Fauchard)

在輕步兵的戰鬥中,沉重的龍刀槍對鎧甲的破壞力比起揮舞的難度來,是得不償失的,而阿拉伯的彎刀對軟目標的殺傷能力有目共睹。歐洲的軍人們在文藝復興時代后,吸收了阿拉伯彎刀和東方關於中國大刀的傳說后,發明了斬矛,它和它在日本的親戚雉刀的外形幾乎一模一樣,在火器時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斧與槍的極至:戟(Halbert)

在有些小說中,戟被翻譯成巨斧或巨槍,其實都沒錯,因為它就是斧與槍的結合體。戟雖然被歸在長兵器中,但和斧子的血緣是非常近的:斧子的砍殺,槍頭的突刺,鐮鉤的鉤啄,一兵三用。單純作為武器來說,雖然沉重了一點,但殺傷力是絕對理想的,戟可稱是「百兵之王」;中世紀後期,瑞士步兵復活了古代希臘式的方陣,他們代替長槍拿的就是戟。重鎧的騎士面對瑞士戟兵方陣屢戰屢敗,在之後的時代中,活躍於歐陸戰場上的瑞士雇傭兵(瑞士的永久中立國地位就是從那個以雇傭兵為國家主要產業的時代開始的)更是把自己的聲名和戟的強悍刻印在所有騎士的身上和心中。

三叉戟(Trident,Tri-spearedhalbert)

在正式的軍隊中,並不曾有使用三叉戟作戰的歷史。三叉戟本來是一種漁具,也是農民使用的草叉;和大鐮、鏈枷一樣,當平民必須作戰時,這是非常容易得到的武器。羅馬角鬥士中的魚網角鬥士就是使用魚網和三叉戟的,在歐洲歷次農民起義中也可以看見這個奇怪的東西。

在戟出現后,又有一種武器也可以被叫作三叉戟。和原先的三叉戟不同,這是由三個劍刃和長柄組成的十字形武器,一般是宗教騎士所使用的聖具;殺傷範圍巨大,但威力一般。

錘矛(Polemace):

這種長柄的硬頭錘最早出現在中世紀的中東,是一種騎兵用的特殊長槍。除了和一般騎士槍一樣用作突擊外,它的頭部也是一個硬頭錘,在馬戰和混戰中都能發揮十足的威力,而且,這種武器對穿著鎧甲的騎兵來說,也能發揮很強的破壞力。

巨鐮(Scythe),鐮戟(Scyberd):

農民起義,最容易獲得的武器當然是身邊的農具。眾所周知,歐洲人收割小麥所用的長柄鐮刀有著厚重的月牙型刀刃。在步戰中,如割小麥一般雙手握住提把揮舞的威力頗為恐怖。以至於有人專門為了戰鬥而打造平衡感更好的鐮刀。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鐮刀雖然很難造成一般長兵器那樣有效的傷害(朝後彎曲的刀尖造成拉開距離攻擊時需要注意瞄準,這在格鬥中頗為危險),但是一進入混戰卻頗能發揮拉,鉤,啄,割的威力。但是更有趣的武器很快就產生在雇傭兵之間。那是一種被戲稱為「長反了的戟」的武器。一般的戟都有一個寬大的斧頭和一個細小的鐮鉤。而這種叫做鐮戟的武器卻正好相反,有著修長,雙鋒的鐮刀和略小的斧頭,還有槍頭。這種武器,應該可以算是一種特化的戟吧。說實話,這種武器由於稀少,實戰中的效果如何並不為人所知。不過托死神的福,鐮刀算是最為人所知的奇型兵器之一,也能說得過去吧。

長鉤刀(Bill):

其名全寫為Billhock,意思是「鉤喙」。它也是一種來自於農具的武器。由於它在英國是如此的普及,甚至可以作為長弓之外的英國大眾武器。以至於在英語中「揭竿而起」對應的俗語是「Risewithbowandbill!」由於原本就是裝上長炳的農具,所以民兵用起來很是順手,再加上13世紀開始步兵也逐漸有了鎧甲的保護,於是在和步兵的戰鬥中,推刺很難真正有效地造成傷害。相反地,鉤,拉,摔,絆倒對方之後再攻擊卻變的有效起來。所以類似的武器在各國都頗為流行。在英國,被叫作「Bill」或者「gisarme」,在13世紀的義大利則被叫做「ronco」「roncone」。很快這種武器也受到了軍隊的喜愛而大量裝備,和使用龍刀槍、斬矛的重步兵混編。隨著時代的前進,長鉤刀也吸收了很多其他兵器的特點。特別是從龍刀槍上吸取了格擋對方武器的小翼,從戟上吸取了對付頭盔的刺錐和鉤翻敵人後狠補一槍的槍頭。但是由於長勾刀的使用要比戟花費更多的訓練,因此正規軍中的比例一直不高。早期是民兵,市民軍這些平日就將它當作農具使用的人常常使用,而後期則是有充足訓練的雇傭兵的專用武器。這種武器長2到2米半,重3.5KG以下。雖然破壞力不足,但是多樣化的攻擊方式使它也擁有特殊的魅力。17世紀后,隨著火槍的推廣,長兵器的比例減小,但是法國和西班牙軍隊的下級指揮官依然用它作為身份的象徵,一直使用到18世紀末。

三鈍器

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棍棒(Bat,Club)

見過棒球棍嗎?在它的大頭上綁上什麼硬東西,或者固定一塊石頭或者大型動物的頭骨就可以了。首推人的頭骨哦,結實又可以嚇唬敵人,要不就在有彈性的長木棍的頭部包上帶鈍刺的鐵皮。這個全長不過30厘米,重不到一公斤的小玩意倒是流行了很長的時間,畢竟在不允許平民在和平時期帶刀劍的國家裡,一般的旅行者只能用這個了。但是一旦揮舞起來,一兩個強盜的腦袋是很不夠看地……作為一種從普通的棍子發展起來的武器來說,確實是很有效。

棍子的進步:釘頭錘(Morningstar)

這個,和中國的流星錘大不一樣哦。Morningstar有一種很爛的譯法叫晨星,是在鎧甲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士兵和旅行者們喜愛的武器。在一米左右的金屬桿頂端裝上強力短彈簧,再連接一個一斤左右的刺球,一旦居高臨下地砸下來,其勢如流星,一般的頭盔肯定完蛋。是很好用的武器,只要會砸東西就會用了。

單手鈍器之王:硬頭錘(Mace)

硬頭錘的鈍端由許多不開鋒的斧刃組成,但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刀刃,還是算作鈍器。面對金屬鎧甲,用劍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劍刃根本砍不動厚重的甲板。除非是穿甲劍;所以,步戰中最稱手的兵器,一種是斧子,另一種就是這個硬頭錘:不但不怕卷刃而且還能砸癟鎧甲。順便提一句,中世紀的俄**官佩帶硬頭錘,當作象徵身份的權杖。

農民的發明:鏈枷(Flail)

很多時候,鏈枷和鏈錘都被混淆了。其實鏈枷本是農民打麥的東西,很象中國的雙節棍,但是要大得多。一旦被打到一下,哪怕穿鏈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險。

鏈枷的兄弟:鏈錘(SpikedFlail)

戰場上鏈枷的殺傷力就小了點了……不過沒關係,把前面的木棍換成一到數個小刺球吧。被打到可是很痛的哦~~~,而且可以纏繞拖拉對方的武器,對步兵來說是很強悍的武器。在蘇聯入侵波蘭時,守衛首都的民兵中還有人裝備著祖傳的鏈錘。

戰錘(WarHammer)

真正的戰錘在歐洲開始應用,是十三世紀的事。一般的戰錘其實就一大榔頭;但是德國式的有少許不同,它銳利的鐮刀狀鎚頭是最強的重武器了。長短不等,從半米直到兩米的都有;尖的那頭能夠貫穿盔甲,而平頭則可以震擊,看過《劍風傳奇》的人應該不會陌生。

戰錘是很強勁的兵器,但缺點是實在重得可以,能用的人較少。但是戰錘的另一種形式——錘杖(Hammerstaff)則完全相反,相當優雅,簡直令人傾倒。

四斧

在人類所使用過的武器中,斧與劍一樣,是最基礎和常用的短冷兵器。但是和劍繁複多樣的形制比較起來,斧要樸實簡單得多。短斧(Handaxe,手斧)最初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人類手中,原始的石斧既是工具,也是武器;當金屬斧子出現時,它也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的戰士與勞作的人們手中。在希臘時代,步兵經常選擇斧代替劍來當作肉搏時候的近身武器,而在中世紀,使用短斧肉搏的戰士也是只多不少。短斧也逐漸與勞作的工具分道揚鑣,變成和劍差不多長度的主力武器,這之後就被稱為戰斧(Battleaxe)。甚至直到拿破崙時代,工兵們的招牌,也還是威武的戰斧:斧除了殺敵外,也往往是建設工事,甚至推開飛到將領腳下的炮彈的好工具。

投擲斧(Tomahawk)

投擲斧從短斧衍生,也可以當作短斧使用。它們往往短而輕,而且在重心的設計上精心計算,以保證投擲后以柄的中點旋轉,精確地砍進目標。北歐的蠻族和印第安人都喜歡這種武器。往往攜帶好幾把。甚至有以投擲斧子來競賽的傳統。在黑暗時代的蠻族還沒有發展出騎士制度之前,穿上重裝甲的蠻族士兵的作戰方式其實很象羅馬人。和羅馬方陣先投出重投槍一樣,蠻族的第一波攻擊也是投擲斧;斧刃砍到盾牌上,也差不多能把盾牌給廢掉了,但是和重投槍不同的是,敵人若想把投擲斧「送還」回來,也是很輕鬆的……(圖為1/1原大)

搏鬥斧(Combataxe)

搏鬥斧是短斧家族中的另類。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尖銳突出的前端,可以用來刺殺敵人。在16世紀之後,搏鬥斧和大劍一直是肉搏戰武器中的主流。後期的搏鬥斧逐漸向矛斧轉變,如同截短柄的戟。這一時期的搏鬥斧也叫做短戟(Ugoshe)

矛斧(Spearedaxe),衛士斧(Guardianaxe)

如同一把短戟般,矛斧是單雙手都可以握持的沉重武器。除了兇猛的劈砍外,尖銳的前沿和矛頭也可以用來推、刺、扎,在室內戰鬥中往往是佔據優勢的主要武器,特別是守城的一方。和它同族的衛士斧(往往將矛斧也歸入衛士斧)也是沉重的雙刃斧。特別適合在高處向下劈殺(特別是在城堡的旋梯上——這種旋梯最早就是在城堡中,防止敵人萬一衝進堡來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拖延時間而設計的),因而得名。

巨斧(Greataxe)

簡單地說,就是放大了的戰斧。比較流行的是哥特式和蠻族式,前者適合馬戰,後者適合步兵,巨斧的刃身往往特別厚重,以增加對鎧甲的破壞力;巨斧每下砍下都需要用力才能再度提起,所以是威力大破綻也大的武器。在古代戰場上主要是由重步兵使用為多。

哥特式

蠻族式

在人類戰爭的歷史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武器。雖然這些武器共通的非常多,但是也有很多武器是非常獨特的。下面摘取一些形狀特別的武器,作一簡要介紹。

拳劍(Jamadhar,ジャマダハル)和飛輪(Chakram,チャクラム):

玩過《暗黑破壞神2》,並且喜歡用刺客的朋友想必對拳劍都不會陌生。這種劍,是印度的回教徒所特有的一種武器,在印度之外很少見:一個方框作為護手,手抓住方框中的橫木,有很多拳劍是被華麗地裝飾過的。有不少拳劍還帶有機關,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操作劍上的機關,於是劍刃就會分成三刃,方便于格擋對方的武器或是增加拳擊的傷害力……至於飛輪,雖然也是印度的民族武器,但卻是16-19世紀時錫克教徒所使用的;它就是一個輕巧的金屬圓環(僅重150-500克),直徑約為10-30厘米,環的外圍被磨得鋒利無比,然後,用手指套在環內,把飛輪旋轉之後扔出去。飛輪的射程有40-50米之遠,在30米的距離上能砍斷直徑2厘米粗的竹子。一般來說,投擲武器造成的傷害多是以穿刺攻擊或重擊為主,像飛輪這樣能夠「劈切」的投擲武器,的確要算一個罕見的異類。

拳劍

飛輪

虎爪(BaghNakh,バグ•ナク):

Bagh

Nakh也是印度的特種武器,其名的意思就是「老虎的爪子」。它有兩種形制:一種是手抓住鐵爪後面的把手,還有一條帶子把鐵爪綁在前臂上;而另一種則像手指虎一樣,握在手裡即可。不過,這種武器可比混混用的手指虎厲害得多:那些鋼爪就像食肉獸的爪子一樣,抓一下就是好幾條不小的傷口,抓到喉嚨更是必死無疑。這種武器在印度也不是合法的兵器,一般只有暗殺者或盜賊才會使用它。

兩種形制的虎爪:

托缽僧號角(Fakir『shorns,ファキールズ•ホーンズ)及角盾(Maru,マル/Singauta,シンガータ)

這兩種形狀奇詭的兵器是17-19世紀,由印度的托缽僧教團使用的,因此得名。因為托缽僧的信仰禁止使用帶刃的武器,所以他們把黑山羊的角(或製成角形的木楔)互相對著組合起來,在角頂端加以鐵制的尖端。其中一種組合就叫做托缽僧號角,另一種在組合處加裝小圓盾的種類則被命名為角盾(Maru),亦名Singauta,意為「殺之」。前者長約1-1.6米,重1-2公斤,除了在印度之外,北非的穆斯林平民也常常使用,不過他們所用的材料是當地的羚羊角。後者短則有75厘米,長則有3米的版本,重量也由0.8-4公斤不等;雖然外形怪異,但卻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有效武器。

波紋劍(Kris,クリス):

波紋劍是馬來人所使用的一種短劍,事實上Kris一詞就是馬來語的「短劍」之意;這是相當有名的一種劍,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冼煉的刀劍」;它通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極度華美。而且,打造波紋劍的鐵全都是隕鐵:在馬來人那裡,所有的隕鐵都要被徵集到政府手裡,用來打造這種劍。因為隕鐵的純度比較高,因此波紋劍相當鋒利,又因為應用了特殊的鑄造技術,所以在刀刃上有著特別的紋路。

波紋劍一般長40-60厘米,馬來人得到火槍之後曾經把它安在槍口,這就是刺刀的雛形。因為用來打造它的是「天上的鐵」,所以波紋劍被看得相當神聖,一般都裝飾有神的雕刻,被認為是辟邪的聖物;很多波紋劍就像日本刀一樣,是一個家族的傳家之寶。波紋劍的使用方式主要是握住柄的橫杆后,以手腕的靈活動作去刺戳對方。要領是絕對不能伸直胳膊,這樣會大大降低靈活性。戳入人體后輕輕偏轉方向拖出,可以造成巨大的創傷。但是無論如何波紋劍都並不是野戰的武器。

波紋劍

雙尖劍(Haladie,ハラディ):

雙尖劍長約25-35厘米,有兩個稍微彎曲的劍刃,兩頭的刃是相對著的;這是8世紀左右中印度的民族所使用的特殊武器,隨著12世紀伊斯蘭教勢力侵入印度,這種武器就傳播到整個伊斯蘭世界之中,成為一種泛用的武器了。

雙尖劍

刺突(Peshcubz,ペシュカド):

刺突是北印度的民族特有的一種武器,它的特點是刀刃略呈S形彎曲,並且有著T形的特殊截面。這種短劍顯而易見,是專門為突刺而設計的,一般的甲胄可以輕易地刺穿;而且,為了增加重量,在柄上通常還會附上配重。這種武器傳到波斯人那裡,波斯人將之稱為懷劍(Kard,カルド)。

刺突

特殊的T形截面

斷月鏢(Katariya,カタリヤ):

雖然很少見,但這種形狀極特殊的武器還是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斷月鏢也是印度西北部的民族所使用的特種武器,足有35-45厘米長,一端有配重球。這種武器只要投出去之後,要麼砍中對方,要麼……被那球砸一下也不是好玩的。在當地的部族中,斷月鏢一直使用到18世紀。

刺鏈(Pickedchain)

臭名昭著的刺鏈,永遠和宗教審判那段卑怯黑暗血腥,充滿著悲鳴和人性淪喪的黑暗歷史聯繫在一起。也永遠無法洗去身上班駁的暗紅色銹跡。這種將帶有特意鑄造的鋒利鐵刺的鋼環串連起來的粗大鎖鏈,在熟練的刑吏手中可以輕如情人小手般捉下爬上樹的小貓,也可以如惡魔的利齒般咬進最結實的肌肉,讓孔武有力的大漢在痛苦和恐懼中顫抖。據說曾經有個刑吏在被10個士兵包圍的情況下,一次揮舞就割傷了所有人的手腕,並且準確地綁住了要逮捕的犯人。這種技藝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毒蛇一般的銀白色刺鏈在一臉陰沉的黑衣男子手中上下飛舞,無論是抽打還是糾纏都帶出一條鮮紅的血線的畫面,實在是令人瞬間感到一陣陣的惡寒從脊樑上爬上來。據說從監獄里出來的人很長時間內一聽到鏈條的聲音就會臉色死白,這種恐怖的傳聞多少也是有一些真實的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金屬德魯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金屬德魯伊
上一章下一章

中世紀西方冷兵器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