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背景三

三國背景三

關於主帥營...

主帥營,也就是中軍主帥大營,在杜佑《通典》引《李靖兵法》提到:「諸逢平原廣澤,無險可恃,即作方營。...中軍作一大營。」也稱為大帳,如《三國志?典韋傳》,曹操拜典韋當都尉,「引置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大帳」。帳前立牙旗,唐朝書法家歐陽詢《藝文類聚》:「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精;凡始豎牙,必以剛日。剛日者,謂上克下也。」《三國志?張遼傳》,張遼「沖壘入,至權麾下」,直接殺到孫權大帳,這裡的麾就是軍旗。

公元192年,冀州牧袁紹與奮武將軍公孫瓚在界橋大戰,前鋒曲義擊破公孫瓚,直衝「到瓚營,拔其牙門」。但袁紹見敵軍被擊破,不設重備,身旁只有戟兵一百多人,弩兵數十人;公孫瓚軍一支兩千多人的騎兵亂逃,突然包圍上來。田豐勸袁紹到斷牆夾層中躲避,袁紹將頭盔摔到地上說:「大丈夫當向前戰死,躲到牆裡,難道就可以活命了嗎!」驚人的氣魄扭轉了情勢,強弩亂髮,公孫瓚軍退卻。這樣的袁紹在八年後卻敗於官渡,看來英雄氣短。其實袁紹陣營內部嚴重的矛盾,在袁紹生前就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關於糧倉...

儲存糧草的糧倉,在漢晉時代稱作邸閣。公元195年,左將軍袁術私自任命,假行殄寇將軍的孫策,乘機請命平江東,「策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丞相司馬魏延建子午谷之計,認為奇襲軍「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走祁山,第二次就出斜谷圍陳倉,後來不僅進拜魏延為征西大將軍,更同時授任丞相前軍師;諸葛亮與魏延共同智能的結晶,在234年出斜谷企圖隔絕隴道的五丈原之戰,到達顛峰。

糧草是古代戰爭的關鍵,並非很容易解決的問題,196年曹操開始屯田,王沈《魏書》稱有「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的功效;實際上200年時已屯田4年後,在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是荀彧建議曹操堅持;「兵少」仍遭遇如此窘境。官渡勝利,曹操依舊「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打算回討劉表,仍是荀彧建議追擊袁紹。這都是因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是先天條件,並非能輕易趕上,曹操得冀州后霸業也愈加順暢。而荀彧因上述功績獲封為萬歲亭侯。

關於兵營...

杜佑《通典》引《李靖兵法誹岬劍骸鋼罘昶皆閽螅尷湛墒眩醋鞣接1扔卸萬人,已分為七軍,中軍四千人,左右四軍各二千六百人,虞候兩軍各二千八百人。左右軍及左右虞候軍別三營,六軍都當十八營,中軍作一大營。」另「一說,安營之法與圓陣相侔,每一大營有四十子營,營各四十幕為一部。其一子營皆?..」。李靖是唐朝時遴選武廟十哲陪祀,第一位入選的當代名將。

士兵生活的組織緊密,紀律嚴明;以罰為主,以賞為輔。託名諸葛亮所作的《便宜十六策》,其精神在於重罰,提到七種要斬首的軍禁,包括輕軍,如聞鼓不行;慢軍,如受令不傳;欺軍,如法令不行;盜軍,如取非其物;背軍,如卻退不鬥;亂軍,如呼喚喧嘩;誤軍,如謠言惑眾。曹軍軍法最嚴,孫吳丞相張悌「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評價坦率。屯田民實際的感受也是《三國志?袁渙傳》的「民不樂,多逃亡」。司馬炎廢屯田開放自由耕種,而得民心所歸。

關於弓箭營...

《論語?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孔子最重禮儀,因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像六德、六行一樣都是儒家的本份,士大夫會射御是合理之事;唐、宋的武人地位每況愈下,才使士大夫普遍不習射御。

例如史實中「體貌魁奇」的魯肅率眾往江南避難,就曾以箭射穿盾牌,嚇阻了官兵的追趕。曹操表奏徐州大家麋竺當嬴郡太守,麋竺後來也棄官隨劉備流浪,無怨無悔。麋竺的兒子虎賁中郎將麋威,麋威的兒子虎騎監麋照,史載「自竺至照,皆使弓馬,善射御雲」。麋竺對劉備恩義深厚,定益州時,拜麋竺為安漢將軍,位階更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

關於馬房...

春秋後期的孔子提倡六藝,其中的御是指駕車,直到此時仍是以步戰、車戰為主。曾公亮《武經總要》提到,戰車有死地、竭地、困地、患地、逆地、勞地、拂地、敗地、壞地、陷地十種無法應付的地形。公元前541年,晉軍車兵與狄人步兵在太原作戰,地形多山,常困於狹窄的道路,魏獻子請求「毀車以為行」,都改成步兵,結果狄人大敗。隨著趙武靈王用胡服騎射而強,各國組建騎兵;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全面作戰,在機動性的追求下,戰車漸被騎兵所淘汰。

《宋史?狄青列傳》,公元1053年,宋宣徽南院使狄青「整軍騎,一晝夜絕崑崙關」,親自「執白旗麾騎兵」「追奔五十里」,大敗廣州蠻濃智高,還拜樞密使;《新唐書?李靖列傳》,629年,唐兵部尚書李靖以定襄道行軍總管身份「率勁騎三千」,夜襲突厥頡利可汗,可汗兵敗請降;《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公元前124年,漢驃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大破匈奴右賢王,武帝遣使就軍中進拜大將軍。他們建下如此蓋世奇勛,可說都拜騎兵所賜。

關於崗哨塔...

崗哨塔這種古代用以警備、眺望敵軍動靜,並供守御、攻擊的望樓,通稱為櫓,有轒櫓、高櫓、樓櫓、烽櫓、譙櫓等稱呼。這裡的櫓指崗哨塔,與櫓棹、檣櫓、搖櫓、慢櫓所指的「櫓槳」不同,班固的〈車騎將軍竇北征頌〉:「勒邊御之永設,奮轒櫓之遠徑」,章樵註釋說:「轒櫓,城上守御望樓,可藏兵器、矢石,自上而發。所以望遠,故云遠徑。」另著有〈兩都賦〉的漢賦名家班固,也是四史中《漢書》的作者。

漢末三國時代用櫓進攻的例子也很多。公元200年,大將軍領冀州牧袁紹進逼到官渡,司空行車騎將軍曹操一開始接觸戰不利,收兵駐守,「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可見聲勢駭人;後來,曹軍以發石車反擊敵軍。238年,太尉司馬懿對叛變的大司馬公孫淵所困守的幽州遼東郡襄平縣進行總攻擊,「起土山、修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最後被司馬懿攻滅。

關於軍械營...

存放軍械的軍械營,古時稱作武庫。曹魏大將軍曹爽受明帝託孤之重,「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目無法紀;董卓擅行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威震天下。最具代表性就是公元249年,「十年正月,車駕朝高平陵,爽兄弟皆從。宣王部勒兵馬,先據武庫,遂出屯洛水浮橋。」爽即大將軍曹爽,宣王指後來追謚高祖宣皇帝的司馬懿。最後以曹爽集團皆誅三族告終。十年來曹爽的作為,曹氏失盡人心,有人挺身懲治曹爽,是孫禮、傅嘏、盧毓等士大夫階層的心愿。後來司馬師、司馬昭目無君主,未必司馬懿所能預見。

下轄武庫令的執金吾,是把守中央武庫的首長。《後漢書?百官志》:「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注引《漢官》:「執金吾緹騎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世祖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無論從本職或握有的資源來看,執金吾都足以掌控宮外;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前,就內調并州刺史丁原進京擔任執金吾。

關於烽火台...

烽火台是提供警訊之用,《墨子》:「烽火已舉,言寇所從來多少。」《藝文類聚》引甘氏《天文占》:「邊地警備,烽候相望,虜至則舉,烽火十丈...」,引《玄女戰經》:「諸見舉烽火煙火,傳言虜且欲起,欲知審來不,以言者時所加之...」,說明了烽火的作用。大家很早就念過烽火台的故事,《史記?周本紀》:「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為烽燧火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這把戲玩了幾次,終於失去諸侯的信任;先前申后、太子失寵被廢,申后的父親申侯怨恨,便乘機與繒國、犬戎民族合攻幽王。幽王點燃烽火,但這次不再有諸侯前來營救,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走;諸侯立舊太子為平王,遷都雒邑,進入東周時代,從此周國運衰微。

江南政權的孫吳完成的沿江警備系統。孫吳在江邊的山頭,每隔百里或三五十里設烽火台,黃昏時在孫吳西境的宜都郡西陵縣點火,沿江烽火台陸續點起火來,三更鼓時,到達長江入海口的吳郡南沙地方。這在古代已相當快速,五個時辰內,得知超過三千里距離外的軍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流氓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三國之流氓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背景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