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背景四

三國背景四

關於醫護營...

杜佑《通典》說明了古代軍事醫療的制度。「軍人被瘡,即給醫藥,使謹視之。醫不即治視,鞭之。」以應有的懲處,惕勵軍醫都注重士兵的健康狀況。「諸每營病兒,各定一官人,令檢校煮羹粥養飼及領將行。其初得病及病損人,每朝通狀,報總管,令醫人巡營,將葯救療。」可說是病人專用的公差。「諸將三日一巡本部吏士營幕,閱其食飲粗精,均勞逸,恤疾苦,視醫藥。」這更是對基層將校的要求,因為官、兵關係良好,才有願意效死的士兵。

《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羽療毒。他不僅長於內科診斷,更是中國外科手術的先驅;只可惜古代「唯有讀書高」。從《三國志?華佗傳》也可看出一項信息,就是華佗之死最晚不會超過公元208年,因為曹操後悔殺害華佗,使得愛子曹沖無救。而曹沖逝世就是在208年五月甲戍日,曹操在年底發動赤壁之戰;所以該年也是關羽可能由華佗來療毒的最晚時限。《三國演義》細心地將為華佗請命的荀彧改成賈詡,從荀彧請命也可確定華佗絕無可能是在219年才被殺。

關於工匠房...

《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禮記註疏》提到,土工的範疇是陶、瓬;金工是築、冶、鳧、栗、鍛、桃;石工是玉人、磬人;木工是輪、輿、弓、廬、匠、車、梓;獸工是函、鮑、韗、韋、裘;草工「職亡,蓋謂作萑葦之器」。《後漢書?百官志》:「將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將作少府,景帝改為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木土之功。」這分別是關於工、匠官員的記載。

公輸般、墨子、王爾、張衡等人都是製作器械的名人,三國時的代表人物則是曹魏的給事中馬鈞。《三國志》注引傅玄的話提到,博士馬鈞與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爭論指南車是否真有其物,兩人告訴曹睿,降詔馬鈞作指南車,馬鈞製成,天下心服。又打算改善投石車,以及諸葛亮的連弩,中領軍曹羲向他的兄長,大將軍曹爽推薦,曹爽置之不理。傅玄在魏時擔任弘農太守,他的父親就是《三國演義》第66回勸諫曹操南征的,參軍傅干。

關於軍師營...

談起軍師,總是給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印象。最容易令人聯想到軍師形象的,就是諸葛孔明。實際上在《三國演義》中,軍師這個詞有七成五左右是用在諸葛亮身上;更有趣的是如果再加上用在龐統與徐庶的部份,就有超過九成的「軍師」這詞是用在劉備軍的謀士身上。史實中的智囊,則並不僅限於「軍師」之名,將帥身旁的參軍、司馬、長史、主簿等屬官,只要是提供上司意見的主要人物,都有軍師之實,比如說曹操的司馬荀彧、行軍長史劉曄、主簿楊修,曹丕的參軍程昱等等。

古代士兵十人一個營帳,長史、司馬以上的軍官每人一個營帳。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以征西大將軍身份,兼任丞相的前軍師時,由於身為前鋒,營區離諸葛亮大本營十里。主上替將軍分配軍師時,則也帶有監軍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將軍司馬懿的大將軍軍師辛毗,「毗杖節立軍門」,阻止各將出戰,「節」就是天子的符節。其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天子派辛毗作黑臉,這只是場與司馬懿聯手的戲罷了。

關於練兵場...

《論語?子路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孫子》劈頭在〈始計篇〉就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訓練有素的士兵,可以發揮更強的戰鬥力,甚至可能是成敗的關鍵。《管子》:「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熟悉鼓、金、旗各種號令,在戰場上就能完全執行主將的作戰意圖。

《禮記?月令》提到在季秋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講武」就是練兵。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228年,第一次北伐,因參軍馬謖失利,「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232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並在兩年後,發動最大規模的五丈原之戰。

關於天燈營...

天燈的製作除了需要紙材與燃氣之外,燃燒的蕊,可用火浣布,公元239年二月,有西域向魏進貢的記載。其實《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提到「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內府」是通西南夷所致,而火毳就是火浣布。《漢書?張騫列傳》記載「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漢書?西南夷列傳》提到大夏希望交流,路線經身毒國到西南夷,身毒國在邛都西方兩千里;而邛都縣就在益州越嶲郡內。

除了孔明燈外,諸葛亮留下的傳說還有很多,荊州地區的諸葛菜,雲南傣族人的潑水節、維西地區四外族的火把節,貴州苗族的彎笆簍、糯米,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饅頭、包子甚至傈僳族之得名,據說都是來自諸葛亮的發明或者推廣。雖有穿鑿附會的成份在內,然而就像諸葛亮南征只到雲南省境內,他的傳說卻流傳到泰緬地區一樣的道理,四川地區人民至今仍每年戴「諸葛巾」為諸葛亮帶孝,這是被他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忠義精神所感召;杜甫詩曰「諸葛大名垂宇宙」,孔明當之無愧。

關於煉鐵房...

打造金屬器具時,有煉、鍛、鎔、鑄、冶等技術。為了使金屬更堅硬而精純,必須將雜質從金屬中除去,所使用火燒等高溫加熱的方式,就是「煉」。拿鐵鎚敲打燒得紅透了的金屬,就是「鍛」。用火高溫讓金屬融化,就是「鎔」。把鎔化的金屬,倒在各種器物的模型,冷卻凝固而作出成品,就是「鑄」。金屬的鎔鑄過程,就是「冶」。范曄《後漢書》:「郡國鹽官、鐵官本屬司農,中興皆屬郡縣。」「凡郡縣...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這是鐵官的制度。

幹將、莫邪有個具代表性的鑄劍故事。《史記?李斯列傳》注,引託名子貢所作的《越絕書》說:「楚王召歐冶子、幹將作鐵劍三,一曰幹將,二曰莫邪,三曰太阿也。」趙曄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王闔閭委任幹將造劍,「一曰幹將,二曰莫邪。莫邪,幹將之妻也。」「幹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最後為了完成寶劍,莫邪剪去毛髮、指甲,投身火爐,終於造就兩把稀世神劍。

關於水寨...

漢朝時造船工業已經成熟,起因則是為了增強對於東甌、閩越、南越等地的統治。應劭《漢書集解》:「時欲擊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樓,故號曰樓船也。」《史記?平準書》:「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樓船被普遍用在作戰中,水軍通稱樓船卒、樓船士;水軍統帥稱為樓船將軍。最後平定會稽郡境內的東甌、閩越,在南越舊地設置交州;南北客觀條件上隔閡的降低,人民交流,更漸漸建立起了後來江東六朝政權的基礎。

漢末三國時代,各國更競相造艦。曹丕駕幸廣陵時,有「戰船數千」,魏國更有龍舟、御樓船;蔣琬時代「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關羽北伐襄樊時,「乘大船就攻(於)禁等」「以大船四面射堤上」。而尤以江東的造船工業為代表,「北人便於鞍馬,南人便於舟楫」,將領乘船作戰的記載不勝枚舉。除了《三國志?董襲傳》的「五樓船」,東吳還有大船「飛雲」、「長安」;孫盛《晉陽秋》記載,到孫吳投降時有「舟船五千餘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流氓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三國之流氓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背景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