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匯率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銀價上漲。1915年金銀比價39.9151,1918年19.8264,1920年15.3177。這時,外國資本家就將中國棉紡織企業訂購的棉紡織機器的交貨日期一拖再拖,希望等到銀價跌下去時再交貨就可以獲得更好的價錢。一些已經買到了機器的中國資本家也存有幻想,希望等到銀價再上漲時結匯就可以少付銀子。孰料從1921年起銀價開始下跌。這一年金銀比價是25.5728,1922年27.4326,1923年29.5263,1924年27.7352。這時來結匯,就要比過去支付更多的白銀。1920年建成的無錫申新三廠訂購的美國機器交貨時間從3個月拖到28個月。待到取貨時,訂貨價格增長,申新吃虧不少(《榮家企業史料》,上冊,第85頁)。武昌裕華紗廠在訂購機器后,外匯看跌時未及時結匯,後來外匯猛漲,造成很大損失。由恆豐紗廠資本家聶雲台發起創辦、1922年4月建成開工的大中華紗廠,資本200萬兩,有紗錠45509枚,是設備較先進的廠子。1921年。英鎊匯價回升,而該廠向洋行訂購的機器,大部分尚未結匯,以致虧蝕甚巨,於1925年被迫賣給了永安紗廠。1921年創辦的華豐紗廠由於同樣的原因落人了日商之手。1919年籌辦的大生六廠的流產也與結匯時匯價劇漲有關。
銀價下跌使中國在購買同樣數量的進口貨時要輸出更多的白銀。按美金計,1921—1928年各年的進口值都低於1920年,按海關兩計,都高於1920年。如果1921年以後,仍維持1920年的匯價不變,則中國支付的白銀要比實際支付的少30億海關兩。
1929—1932年,銀價的跌勢更猛。1924年金銀比價27.7352,1929年38.6,1930年53.4,1931年70.3,1932年73.5。如以按美金計算的1929年進口值為100,1930年為74.37,1931年6。.16,1932年44.04,是直線下降的。如以按海關兩計算的1929年進口值為100,則1930年為103.47,1931年113.25,1932年82。89,與以美元表示的趨勢明顯不同。按美金計算,1930年進口值為60249萬元,中國以白銀實際支付130976萬海關兩。1931年進口值減少到美金48739萬元,但中國支付的白銀反而增加到143349萬海關兩。如將1930--1932三年按美金計算的進口值都按1929年美金與關平兩比價支付,中國只要支付226034萬兩就夠了,但中國實際支付了379249萬兩,多花了153215萬兩的冤枉錢。這筆錢足以抵補這三年的貿易逆差149553萬兩尚略有餘。當時進口了外國機器、原料的工業企業都由於金貴銀賤而叫苦不迭.「國內工商業需用機器,大半由國外購買,金價奇漲,一般機制工業皆受極大打擊。紗廠採用外棉,因本國棉花絨頭太短,金價雖貴,仍不能不買。故許多工商業只受金貴之害,而不獲其利」(劉大鈞:《從銀價跌落說到工商業》,見《國際貿易導報》第l卷第5號,1931年5月)。1930年永安紗廠就痛切地感受到「此期由國際匯兌變動劇烈,金銀比價差額太多,本公司受此影響,虧耗匯水已屬不貲」。
一般情況下,銀價下跌對商品出口應該有利,因為銀價下跌使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下降,有利於擴大市場。同時,出口商品所得外匯摺合銀幣數目會超過在國內銷售的所得。但是,中國的出口貿易並未從匯價下跌中得到多少好處。除了內戰不斷,社會秩序極不穩定,阻礙生產、交通、貿易發展外,還因為中國出口的基本上是原料和半製成的農礦產品,都是小生產者的產品。小生產者文化不高,沒有組織,對國際市場行情完全隔膜,就是對上海等大城市的行情也所知極少,對匯率下降無法作出迅速的反應。因此,在銀價狂跌的這幾年裡,進口商品漲價的幅度明顯大於出口商品。以1926年進出口商品價格均為100,到1931年,進口商品價格為150.2,出口商品價格僅為107.5(鄭友揆:前引書,第108頁)。出口商品從銀價下跌中得到的好處極為有限。這個價格指數變動反映在國內市場上,則是工農業產品差價進一步擴大,農民、手工業者進一步受到損害。
銀價下跌使中國嚴重受損,從1933年開始的銀價上漲更是使中國遭遇到了空前嚴重的災難。1933年4月,美國放棄金本位,降低美元幣值。1934年6月,美國實施白銀法案,規定美國通貨的金銀儲備總額中,白銀的比重從12%提高到25%,由美國財政部高價向國內外收購白銀l3億盎司。1932年紐約的銀價曾跌到每一盎司純銀0.25美元,1935年卻哄抬到0.81美元(楊格:前引書,第208、228頁),銀價上漲了兩倍半。白銀法案的實施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估計自工934—1936年偷運出口的白銀達188.3百萬關兩(鄭友揆:前引書,第343頁)。隨之而來的是白銀擠兌,銀行提取存款的風潮迭起,銀根奇緊,拆息上漲,借貸無門。同時,物價猛跌,銷路獃滯,工商企業紛紛倒閉。錢莊、銀行也大量倒閉。美國的白銀政策還是導致30年代頭幾年中國農村金融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白銀外流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機。「銀價的波動迅速地、全面地影響整個中國經濟」(鄭友揆:前引書,第91頁)。這才使國民政府在1935年11月實行了幣制改革,廢除銀本位,發行法幣。國民政府首先公布了法幣與英鎊的比價為l元法幣=1先令2.5便士,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以維持法幣的信用。此後直到1937年6月,這個比價一直保持穩定,上下浮動不超過0.2便士。法幣的發行使中國擺脫了世界銀價漲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應該說,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1937年抗戰開始后,匯價逐步下降。從1938年3月底,出現了外匯黑市。1942年2月,國民政府放棄了通過拋售外匯來維持官方匯率的做法,不再按官方匯率向公眾供匯。此後,隨著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法幣匯率一跌再跌。1942年7月工日,官價為美元工元兌法幣2。元,1946年3月4日,跌至工美元兌法幣2020元。這時已經不是資本主義列強利用匯率宰割中國的問題,而是顯貴豪門利用權勢、操縱匯價發橫財的問題,與抗戰前的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這裡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