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龍興關外(五)

第三章:龍興關外(五)

1948年5月長春陷入重圍之後,東北**的態勢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孤立的區域: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副總司令廖耀湘率2個兵團、8個軍、24個師又3個旅約30萬人,防守瀋陽、鐵嶺、撫順、本溪、新民地區。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率2個軍、6個師又3個旅約10萬人,困守長春。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率1個兵團、4個軍、14個師約15萬人,防守錦州、山海關、葫蘆島一線,維持著與關內的鐵路和海上交通。

這三個區域之中,長春事實上已成死棋。雖然東北野戰軍為了避免傷亡,沒有展開正面的強攻,但是漫長的圍困也足以令每天只能獲得空投下4000多斤糧食的長春最後坐吃山空。而在瀋陽和錦州之間,南京國防部事實上是首鼠兩端,1948年5月初,蔣介石曾命令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並提出除留守瀋陽的第五十三軍及第二○七外,其餘各軍及特種兵團(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統一編組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帥,隨時準備行動。這一計劃無疑是試圖將瀋陽的衛立煌架空,因此這項主張立即遭到了衛立煌的強烈抵制,最終沒有落實,但形成了瀋陽方面衛立煌和廖耀湘的對立。

蔣介石見這一方案無法落實,又囑意於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冀遼熱邊區司令部司令范漢傑。下令冀遼熱邊區司令部由秦皇島移駐錦州,同時從山東抽調黃淑的第九軍和闕漢騫的第五十四軍由葫蘆島登陸,納入范漢傑的麾下,打通沈錦線將瀋陽的軍隊接出來,但由於衛立煌一直堅持主張鞏固瀋陽、錦西、葫蘆島的防務,最終又與手握重兵、專心經營錦州的范漢傑矛盾日深。

「明朝天啟年間又一個大臣叫王在晉的,曾對滿清崛起時的東北事務有過一番評述,說『東事一坏於清、撫,再坏於開、鐵,三坏於遼、沈,四坏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放到今天來看國府又何嘗不是呢?東北的局勢一誤於國府準備不足,一味將希望寄託於蘇俄按預定撤軍;二誤於停戰談判,坐失規復北滿良機;三誤於國府不願增兵、杜光亭南北失衡;四誤於陳辭修妄自尊大,進退失據。不過兩年時間,國府一誤再誤事實上已經失盡東北,只有龜縮山海關,仿效明朝在錦西建立防線這一條出路了。」中國上下二千年的封建史使得一種名為國祚傳承的理念深入人心。中華民國雖然是民主政體,但是由於是推翻滿清而建立的因此朝野上下總是習慣將有明之朝的種種故事與當下的時局作以類比。而東北由於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更是長期以來便一直備受國民政府上下的重視。「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中便不乏有人將盤踞東北的日本帝國主義與當年虎視華夏的滿清八旗相類比。而自國共爭奪東北的戰幕開啟,更引起國民政府之中的飽學之士的一片惆悵之聲,彷彿東北三省的得失之所謂註定將關連南京國民政府的國運前途,除了其地理位置、礦產資源、工業人口之外,更有一種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宿命成分在其中,而雖然身為軍人,但李延年顯然也不能免俗。

「從山海關到錦州之間是一段沿海狹長平原地帶,世人謂之曰『遼西走廊』。這一段地形平坦,帶背山面海,形勢險要,北靠松嶺,南臨渤海,由錦承、葉赤、魏塔等鐵路北通阜新、朝陽、赤峰、承德等地。沿海有葫蘆島港可泊海輪。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國防部要范漢傑將軍以重兵駐守遼西走廊的咽喉之地—錦州的確可以起到遏止**所部大舉入關的作用。但是如果放棄瀋陽、全軍退守錦州卻同樣是一步死棋。」正是由於民國政府上上下下對東北的這種宿命情節,使得葉永茂早在中央陸軍大學時期便對東北的攻守之道作過一番深入的研判。

從地形上來看,遼西走廊長180公里,寬20~30公里,為東北—西南走向的海蝕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海拔500餘米降到50米以下。低丘突出平原上成為孤峰或延伸入海形成半島和島嶼。海岸線長330公里。小凌河口到六股河口為基岩—砂礫質海岸,岸線曲折,多島嶼、半島、港灣;六股河口以西幾乎全為沙岸,岸線平直。河流流短水急,大都自西北流向東南入海。錦州群山環抱城的東、南、北有地勢險要的紫金山(又稱紫微山)、松山、罕王殿山、帽山等,的確易守難攻。明清之交時,明朝關寧軍名將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等人也曾長時間依仗遼西走廊的險要地形阻擋過滿清八旗的扣關大軍。

但是由東北進入關內並非只有遼西走廊這一條道路,當遼西走廊難以取得突破之時,繞道熱河、蒙古從燕山山脈攻破長城各隘口進入華北平原便成了進攻一方的首選之策。滿清皇帝皇太極在兩次正面強攻明軍寧錦防線無果的情況便取道蒙古,從天聰三年(1629年)到崇德七年(1642年)連續五次突破燕山、圍繞明都、蹂躪京畿,甚至掃蕩山東正是兵形如水的最好體現。而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變、鯨吞東北之後,也不謀而合的從熱河進攻北京的戰略。長城沿線的古北口、喜峰口、羅文峪、馬蘭峪、冷口等隘口都曾留下過中華健兒抗擊外侮,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

雖然從地理上來看從承德一線入關頗費周章,除了不利於大軍補給之外。燕山山脈也為防禦者提供天然的屏障。但是人們卻忘記早在千年之前,孫武便在兵法有云:「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長城在山海關以北、以西有義院口、界嶺口、青山口、喜峰口、鐵門關、羅文峪、冷口、古北口、多倫、張家口等100多個長城關口,戰線長達1000多里。如果要全線防禦顯然需要比進攻方投入數倍以上的兵力。而燕山山脈的隔絕更是不利於防禦一方的兵力機動。因此有明一代,雖然一再加強長城沿線的防禦但終究無法抵擋滿清的鐵騎,使對方輕鬆的到延慶,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師,下房山,破順義,陷平谷,占密雲。而1933年中華民國以8個軍團共14個軍、先後投入35萬大軍,但最終卻依舊沒有能夠抵擋住日軍2個陸軍師團、2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的進攻。苦戰3個多月之後,仍令佔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縣市。這時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不得不在塘沽簽訂了使中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

因此如果誠如南京國防部的主流思潮所想,放棄長春、將駐守瀋陽的三十萬**精銳沿著沈錦線撤入關內的話。事實上等於放棄除遼西走廊之外的整個東北,**在東北戰線的防禦態勢等同於回到明末和1933年的狀態。而在1948年的國共內戰之中,**除了需要分兵固守錦州和綿延的燕山防線之外,還要對抗國內的中國華北聶榮臻所部,形勢更為不利。而即便瀋陽守軍在撤往關內的途中沒有遭到**的截擊,事實上燕山一道的山麓地形也不適合新一軍、新六軍這樣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最終同樣難以阻擋**東野**所部百萬大軍的入關。

「與其將主力龜縮於遼西走廊,仿效當年關寧軍的故事,不如令錦州、瀋陽形成犄角之勢。**如果竄入遼西,則動員我平津主力與其決戰於錦州城下,同時瀋陽之兵,指其項背。而如果**圍攻瀋陽,則以錦州之兵打通沈錦線,內外夾擊。」因此在葉永茂看來,衛立煌遲遲不願將主力撤入關內,卻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要**主力於錦州、山海關、唐山一線,而置長春、瀋陽於不顧,發動前所未有的戰略決戰是需要勇氣的,而即便**方面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錦州有關內和海上的增援,瀋陽還有30萬大軍可以西進,解放軍缺乏坦克,炮火也不甚強大,攻堅力量還不足拿下錦州。如果解放軍越過瀋陽,遠來遼西,交通補給不易,如果屯兵于堅城之下,則必定陷入困境。

「振林賢弟,你還是不了解**的**、朱德這幫人啊。**用兵向來大膽,早在剿共時期,朱毛紅軍便以飄忽不定,出奇制勝而聞名。國防部上下都料定**斷不敢走先打錦州這步險棋,肯定還是先打長春。但偏偏共軍主力便大舉南下竄入遼西,出其不意的截斷了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9月17日**程子華、黃克誠所部以一個縱隊及三個獨立師、一個騎兵師的兵力攻克昌黎、北戴河,切斷了秦皇島和錦州的聯繫,同時**所部的四縱和九縱合圍義縣,錦州外圍岌岌可危。」從戰略角度,李延年也認同葉永茂的看法,錦州對於東北戰局的重要性早已毋庸質疑。但是任誰也想不到,**決策層竟會冒兵家之大忌,越過瀋陽長途奔襲錦州。

因此雖然從9月下旬起,國府的空軍便發現遼西地區鐵路夜間運輸繁忙,白天也有大量人員運動現象。但是這些並未引起南京國防部方面的高度警覺。一方面是由於蔣介石正忙於應付西北和山東戰場,東北方面卻已是半年沒有戰事,正合衛立煌堅守不戰的策略。而瀋陽方面衛立煌對長春的前途極為憂愁,但對錦州卻是十分放心的。

錦州背山面海,坐落在小凌河、女兒河的北岸,自古以來就是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道。北寧和錦承兩條鐵路在這裡交匯,使其戰略地位更加突出。這裡原是一片荒涼的土地,明朝後期滿人在關外興起,成為與明王朝爭奪天下的豐要對手。為了阻擋滿族騎兵沖入華北平原,明朝在遼西走廊錦州至山海關一線部署重兵,層層設防,建起一座座軍城要塞。因此錦州是雙方角逐的前沿,也是明軍最重要的據點。

日本人佔領錦州時期,就構築了不少工事和堅固的建築物。1946初年**佔領錦州之後,就陸續修築城防工事,構成了環城十餘里的城防工事。經過幾年經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城北的亮馬山、大疙瘩,城東的大、小紫荊山,城南的罕王殿山(就是當年清軍與明軍會戰的松山之所在)等制高點是外圍陣地,山頂上修了工事,派兵駐守。以女兒河、小凌河為天然屏障,以錦州老城和環繞新市區的土城牆為骨幹,利用日本人的舊工事,配以若干地堡、火力點,形成了環城陣地。城牆下有二丈寬深的壕溝,壕外又有鐵絲網、鹿砦、地雷。城牆上布滿了明暗火力點。城內劃分為五個防區,依託高大建築物,構成核心工事。

衛立煌上任后,更命令工兵司令李賢增修外圍工事。城外的各制高點和交通要道,都要求修造鋼筋水泥的子母地堡群。衛立焊8月到錦州視察,轉了幾個大碉堡后很滿意的說:「在江西和共軍作戰的時候,哪裡有這樣的水泥工事?那時都能打勝仗,現在有了這樣的工事,更沒有問題了。

於是錦州成了東北前線的城防典範,南京政府派來視察、檢驗的官員一撥又一撥,與當地軍政官員的酬酢宴會是天天不斷。范漢傑到南京開會,還把家眷接來,打算長住下去。張作霖的舊部張作相也把家從瀋陽搬到錦州,認為這裡更安全些。民國政府之中更不乏有人將范漢傑比成當年袁崇煥守寧遠,期待著他在這裡重創東努,令東北危局為之轉圜

除了強大的防禦工事之外,城內還駐守有盧浚泉的第六兵團所屬第九十三軍、新八軍等7個師、冀熱遼邊區地方武裝約10萬之眾。雖說不是一流部隊,**上下都認定但憑藉堅固的工事,堅守待援,挫敗**的攻勢等待華北和東北的援軍會合併非難事。

因此范漢傑當時的部署是以第九十三軍的暫十八師、第二十二師以及第六十軍的第一八四師負責北面和西南面包括飛機場地區的防守,新八軍的第五十五師、第八十八師擔任錦州東南紫荊山到松山一線的防守,由瀋陽空運來的第七十九師的兩個團擔任錦州南面罕王殿山一帶的防守。無論從兵力和防禦的堅固性來看,錦州都遠遠超過了四平。

「范漢傑缺乏大戰經驗又兼麾下都是盧浚泉的滇軍部隊,本便不是堅守錦州的合適人選。想來老頭子也只是想用龍雲的老底子去釣住**。給他以機會內外合圍而已。」對於守備錦州的兩員大將,李延年可以說都不陌生。

范漢傑是廣東大埔縣,其父乃鄉間文人,任小學校長多年。少年時在其父創辦的梓里公學就讀,1911年年夏考入廣東陸軍測量學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測量班,1913年畢業後任職於廣東陸軍測量局科員,曾在東江、潮汕一帶從事測量工作。1920年調任兩廣鹽運使署緝私總稽九江緝私船管帶,后又升任江平艦艦長。1923年轉任桂軍劉震寰部參謀、科長、支隊長等職,官階為上校。因此1924年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時,已過了而立之年。黃埔一期生象范漢傑這般年齡的還有若干位,但帶著上校軍銜上學,又有過海、陸兩軍閱歷的的僅他一人而已。

不過黃埔軍校畢業后,范漢傑也象其他畢業生一樣,從頭做起,在軍中擔任排、連、營職務,參加了討伐陳炯明、鄧本殷的一、二次東征。1926年隨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伐,因為其閱歷豐富,遂被提拔擔任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團長,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升任團長的三人之一。

但是自北伐之後,范漢傑便很少親歷戰場。1927年11月,寧漢分裂。武漢方面第一軍軍長陳銘樞、第十師師長蔣先鼐投奔蔣介石,范漢傑也隨之離開武漢轉赴南京,深受蔣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擔任警備師師長,成為黃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師長者。但是同年8月,蔣介石下野,浙江警備師被改編,范漢傑被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高級參謀。不久,蔣介石重新上台,即派范漢傑去日本考察政治,軍事,接著又轉赴德國,在德國多所軍事學校見習,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才回國。

本來,蔣下野使范漢傑改任虛職,並被視為蔣系人馬而前途受挫,誰知,蔣下台時間短暫,當要送范漢傑到國外學習,范漢傑還有些介意,怕防礙晉陞速度。但事實倒豐富了范的從軍資歷,使他好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國民黨軍內為數不多的軍事教育家之一,多次被委軍事培訓重任,與不少當過學員的軍官建立了廣泛的人脈關係,為自己的升遷奠定了基礎。

因廣東籍的因素和北伐時的淵源,1932年初,范漢傑被調任第十九路軍參謀處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后第十九路軍又轉駐福建,范擔任國民政府駐閩靖公署參謀處處長。翌年,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率第十就路軍發動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成立革命人民政府,將第十九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以蔡廷鍇為總司令,粵軍元老之一鄧世增任參謀長,范漢傑則任副參謀長兼參謀處長。

本來蔣介石對非嫡系的第十九路軍就心存芥蒂。「閩變」爆發,蔣介石更為忌恨和震怒。決心不惜一切可以採取的手段加以消滅。他仍採用其慣用的兩手策略。一方面,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集結15萬之眾分兵三路,由軍中高級將領蔣鼎文、張治中、衛立煌分任司令大舉進攻;另一方面,派出在南京任職的原與第十九路軍將領有故交的官員和以戴笠為首的特務,用高官厚祿、恩威並重的手段策反與第十九路軍將領,其中,被他賞識、提攜過的范漢傑就是他拉攏的主要目標。

起初中央軍對閩方聲稱有6個軍近10萬兵力還有所顧忌,且戰且察,步步為營,不敢長驅直入,但由於范漢傑掌握了軍中的電報密碼,范漢傑將這些密碼密告蔣介石當局,被中央軍及時得悉閩方的軍事部署和兵力實際情況。玉石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術,不到一個月,閩方全線崩潰。使曾在「一•二八」抗戰中威震中外的第十九路軍就徹底消滅。

平息「閩變」,使得范漢傑又一次受到蔣介石的嘉許,范漢傑被委為南昌行營中將高參,由於南昌是蔣圍剿江西紅軍的大本營,蔣介石常駐於此,從而使范漢傑首次進入蔣的軍事中樞。但是**上下對其身為陳銘樞、蔣光鼐舊部,且為第十九路軍福州軍事會議的決策人之一,公開沒有對「事變」持反對態度,暗中卻叛棄第十九路軍這種齷齪的舉動頗有微詞。認為他是「用戰友的血將頂子染紅。」而即便是蔣介石本人或許也對范漢傑這種首鼠兩端的行徑頗有些介懷。因此「閩變」此後雖然對范漢傑依舊委以重任,但極少由其單獨領軍。

直到1945年3月抗戰勝利,范漢傑被正式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5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督委員會委員,重新以蔣介石嫡系中的心腹愛將走上前台。以陸軍副總司令的身份就任國民革命軍膠東兵團司令,統率整編第八、第九、第二十五、第四十五、第五十四、第六十四師及重建的第七十四師第五十七旅等部共6個整編師20個旅,並配屬重炮第十三團、工兵第二、第十五團、裝甲炮營、戰車營、憲兵第十七團及4個保安總隊,共51個團的兵力,採取所謂「錐形突進,分段攻擊;並在海、空軍密切支援下,求匪主力於膠東半島尖端,予以殲滅」的方針圍攻**許世友、譚震林所部。在萊陽前線佔據全面優勢的情況,竟主動撤軍。究其原因,竟是因為解放軍截獲支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吉普車l輛,斃俘美軍5人,范漢傑擔心美國在山東的軍事基地—青島有失,率領主力部隊回援青島去了,可見其久疏戰陣已用兵無法。

萊陽戰役后,膠東兵團指揮部撤消,范漢傑率整編第五十四師赴錦州。在錦州范漢傑奉命將駐錦州、山海關的國民革命軍部隊重新整編成新八軍和新五軍,再度體現了其作為一個軍事培訓人才的價值,但是其作為戰役指揮官的種種弱點卻被國防部忽視了。

當東北野戰軍將數十萬大軍和數以萬噸計的軍用物資利用哈爾濱經齊齊哈爾、通遼、彰武、新立屯到阜新和從哈爾濱經吉林、遼源、四平到阜新的兩條鐵路幹線運低前線之時,范漢傑還認為蔣介石提醒他解放軍即將進攻錦州,要他早作準備。不過是神經過敏而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兄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兄弟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龍興關外(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