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歃血結盟
各地諸侯陸續皆至,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里。李楓乘著還沒進兵,親自以晚生之禮登營拜會了北海太守孔融和徐州刺史陶謙,此二人皆賢名遠播,又是近鄰。孔融和陶謙也近聞廣陵出了一個太守李楓,待人寬厚,禮賢下士,愛戴百姓,也是久想一見。今見李楓親自登門來訪,都是非常高興,互相說了些恭維話,對李楓的好感更甚。
當夜休息不提。第二日,曹操大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孔融和陶謙坐在李楓身邊,這時聽了,低頭商議道:「此處名聲最盛莫過袁本初,盟主之位應該是非他莫屬。」
李楓接過話題,道:「本初為盟主眾望所歸。然以吾觀之,今次討伐董卓,袁本初若為盟主,必然不能盡全功。」
孔融和陶謙互換一眼,問道:「天行何以知之?」
李楓道:「袁本初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本,何能成大事乎。」
孔陶二人深思了一會,孔融才問道:「然以公觀之,誰可為盟主。」
李楓暗指曹操道:「曹孟德世之梟雄,文韜武略勝本初多也。只可惜此人威望不足,無人支持。」
孔陶二人望了眼曹操,都沒說話。
這時曹操站了起來,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卻見袁紹立起推辭道:「孟德乃發起之人,方可為盟主。」
李楓打量了下袁紹,見他生得方面大耳,額角寬廣,臉容帶點酒色過度的蒼白。身段頎長,揮有金色戰甲,頗有幾分威嚴的氣質。雖然話中推辭,但隱隱有得意之色。
眾人皆曰非本初不可,袁紹方才應允。席中獨李楓閉目不語,孔陶二人聽了李楓的話后,也是默然不言。
次日築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請紹登壇。袁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讀畢歃血為盟。歃血已罷,眾人下壇。袁紹升帳而坐,諸侯兩行依爵位年齒分列坐定。
李楓為孔陶二人所拉,坐在他們的下邊,趙雲,典韋,田豐立於身後。
李楓環顧四周,忽見北平太守公孫瓚背後立著三人,容貌異常,莫不是劉備三兄弟,不由留意打量了一番。中間一人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唇若塗脂,顯得頗為厚德,看起來有一副悲天憐人的心腸。這個肯定是三國霸主之一的劉備了,看他那樣子,就是有貴人像,李楓觀后心中嘖嘖稱讚道。又觀立在劉備後面的兩位大漢。一個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形貌嚇人,腳指頭想想也知道他是張飛;另一大漢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好一個關雲長,就算是李楓看到關羽的威風后也不得為之所折服,心中都想收為己用。
曹操行酒數巡,言道:「今日既立盟主,各聽調遣,同扶國家,勿以強弱計較。」
袁紹接道:「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眾人皆曰惟命是聽。
袁紹環視了一下,道:「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更須一人為先鋒,直抵汜水關挑戰。余各據險要,以為接應。不知哪位將軍願為先鋒?」
田豐這時扯了扯李楓的衣服,李楓知其要自己應下這個先鋒,低聲回頭道:「不急。還不到我們出手的時候。」
一將捋衣甲起身,出列道:「堅願為前部。」眾視之乃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袁紹喜道:「文台勇烈,可當此任。」
孫堅得令,立引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而去。
散帳回營,田豐馬上問道:「剛才豐要主公接下這個先鋒,好斬將奪關,打出我們的名聲。主公為何不允?」
李楓不答反問道:「軍師,你以為孫文台此去是勝是敗?」
田豐不加思索地道:「孫文台乃江東猛虎,此去起會不勝。」
李楓微微一笑,道:「吾不這麼認為,孫文台雖勇,此去雖有小勝,然其必大敗而回。」
田豐見李楓說的如此肯定,不由疑惑地道:「難道敵軍還有如此能人,連孫文台都不能勝?」
李楓道:「非也。其敗在內。袁術總督糧草,我知此人心胸狹小,反覆無非,貪小利而忘大義。其見孫堅勝了,必不肯發糧草,假若三軍無糧,在怎麼歷害的軍隊,也是無濟於事,所以孫堅此去必為所敗。吾不願為先鋒正為此耳。」
田豐大為佩服道:「主公深思熟慮,識人之深,豐甘拜下風。」
李楓想了會道:「孫文台英雄了得,吾欲救之。」招來張郃道:「你可引前部兵馬,去汜水關下埋伏。若孫堅勝,可不理。若其敗,可出而救之。」張郃領命而去。
李楓轉頭,對田豐道:「軍師放心,我們有機會出出風頭的。子龍,子明可要準備好了,後面的可是硬仗。」說完走出營休息去了。
留下的趙雲和田豐互相望了眼,覺得主公的話很是高深莫測。而典韋聽說要有硬仗打,磨拳擦掌的,興奮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