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治論之爭 下
孫策沒想到,商議的第一件事情就遇到了爭議,無奈之下也只能笑著鼓勵大家繼續,否則他孫策就會人看為並非真誠待賢之人了。孫策笑著鼓勵眾人發表看法:「我們商議的目的就是要大家都把自己的意見開誠布公的說出來,然後再一起找到一個最好的解決辦法。諸公還有什麼意見儘管直言。」
秦松和陳端跟張紘能成為好友就是因為三個人的治國理念和政治理想比較基本相同,這個時候自然要出言支持張紘。秦松為人正直剛烈,說話也多是直來直往,不喜歡拐彎抹角、,張開說道:「秦松先請公儀兄見諒我的直言。我以為明公應該先安定江東后,方可再圖謀天下,否則就好比緣木求魚,雖勞碌而不可得。大凡天下豪族多為貪得無厭之徒,明公你今天滿足了江東世族安定地方的要求后,他們必定又會提出其他要求,如果明公不能滿足他們,那他們必定會反對明公。如果明公依舊滿足了他們,那他們就會覺得明公有求於他們並且軟弱可欺,必定會接連提出越來越無禮的要求。如此則明公就要淪為他們手中的殺人的利刃了,何談明公的大業?」
秦松的言談過於剛烈,一席話幾乎直接把天下的世族都掃了進來,帳中的火藥味道立刻就濃了起來。在座的眾人都是一群聰明成精的傢伙,如何能感覺不到,只不過各有各的原因不方便說話罷了。程普身為軍中宿將,關心的只是將領們在未來的孫策軍中的地位如何,這種治國的理念之爭他既不是十分了解也懶得去了解,自然不會插聲。周瑜以孫策好友的身份客居在孫策軍中擔任將領,不方便對地方的治理方略插手過多,以防止孫策擔心自己伸手過長而對自己有所忌憚。劉馥和袁渙等人加入的時間比較接近而且又同為文人關係自然很好,於是被其他人視為一派中人,但是他卻是出身寒族,心裡自然比較贊成張紘的意見,與其空談而被人視為首鼠兩端還不如沉默是金。至於孫策和孫權怎麼能在雙方辯論之際出言支持哪一邊呢。所以其他的人只能聽著六個人繼續辯論。
袁渙微笑著,捋著自己標誌般的短須說道:「文表兄果然正直剛烈,但有失偏頗。明公要是有并吞八方之志的話,就一定要快速的穩定江東。如今雖然是天下大亂,中土無主,但我觀袁車騎(袁紹)、曹兗州(曹操)和劉(荊州)都是一時人傑,都有一統**之志。如果他們中的任何一人統一了中土,接下來必然要攜迅猛之風雷帶精兵猛將南下攻略揚荊二州,那江東位居一隅必然受困於中原。到那個時候明公即使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江東又能如何?舉全江東之眾也無力跟中原抗衡,到時候我軍再想向外發展就極度困難了。如此,為今之計明公只有拉攏江東世族迅速穩定江東,趁著中原之士無暇顧及揚荊二州之時席捲二州。唯有這樣,明公才進可以插手中原亂局而匡扶天下,退則可以保二州之眾成桓、文霸業。」
陳端忍不住了,高聲的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明公如果置根基穩定於不顧急於成就大業,那待明公出兵征伐之時,江東世族必然在對手的引誘之下乘機作亂,如此明公能否繼續征戰?勢必要會師穩定江東,把辛苦得來的大好局勢拱手讓於他人。到時候天下英雄必定能知道明公的志向,對明公處處肘制不利於明公的以後發展。如此則兩頭落空,不但桓、文霸業成為鏡花水月,明公甚至還會被後人笑為志大才空之人。」
這回終於輪到一直沒有開口的張承說話了,他一張口果然也是氣勢洶洶:「張承敢問諸公,一旦明公向諸位所說的那樣對待江東世族,那揚荊二州的世族天下的世族會如何看待明公?明公率領大軍到揚荊二州征伐之時,他們又會如何選擇?是支持明公還是反對明公?諸公難道想給明公的大業製造麻煩嗎?依在下愚見,善待江東世族,那當明公征戰天下之時,天下世族必定會簞食壺漿以迎接王師。如此大事可定!」
張紘立刻接過了話題:「明公,當年黃巾賊大亂天下,固然有逆賊張角兄弟的攛掇,但更多的卻是桓、靈二帝時期的政德不修致使天下人民生存艱辛之故。如今天下世族和百姓對立,勢如水火,天下是世族人眾還是百姓戶多?世族簞食壺漿以迎明公,那百姓會如何對待明公?況且中土群雄爭霸者皆為人傑,何人能笑傲群雄?烽火何日才能停息?而以明公之神武兼以將士之英勇,明公坐鎮江東最多三年則江東世族必定對明公俯首帖耳惟命是從。明公控制住江東世族后大力的發展的生產,而中原烽火依舊到時候中原遷居江東之人必定是接踵摩肩而來。此時江東政通人合,兵精糧足,更兼明公英明神武,我江東子弟何處不可縱橫?天下何人能阻擋我江東席捲之勢?張紘唯望明公深之。」
孫策望著張紘點了點頭,神情頗有贊同之意,示意張紘自己一定會好好考慮他的意見的。的確,以張紘對孫策的了解,這番話說的氣勢縱橫很是符合孫策的剛烈的性格。
這時,袁渙的聲音也響了起來:「明公,自我高祖皇帝(劉邦)平定天下開始到如今已經四百年了,為什麼江東山越依舊如此泛濫?就是因為高山隔擋和大江阻斷,百姓往來不容易。而江東大族又多為世世代代居住在此之人,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已經幾百年了,如今已經是枝繁葉茂根深蒂固。各家又多為互相通婚,同氣連枝。明公身為孫武子之後,孫氏在江東已經傳承了七百多年,相信明公對這種情況一定非常的了解。要徹底剷除江東世族將其連根拔起短期內根本不可能。不要說三年就是十年誰又敢保證。明公如果執意剷除江東世族,那如果成功的話江東勢力必定損失極大,要恢復勢力還是需要時間,如此一來可能長期都沒有征伐天下的機會。中原大亂能持續那麼長的時間尚且不知。如果一旦不幸不能成功,那麼江東恐怕將永無寧日。到時候明公身陷泥潭,又談什麼桓、文霸業?袁渙拳拳之心,請明公詳查!」
孫策鄭重其事的點了點頭,袁渙說的不假,孫策自然知道江東世族根基之深、關係之密切絕對不是自己短期可以理順的。
現在雙方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張紘的主張是破而後立,剷除江東世族,重新發展江東勢力;這樣的好處就是讓孫策徹底的掌握了江東的權利,缺點就是肯定會引來江東世族的瘋狂反抗,延緩孫策對中原的進軍時間,但張紘對孫策軍的戰鬥力有信心,認為孫策軍一定能穩定江東,快速的恢復實力而後就可以縱橫天下了。袁渙則主張順勢而為依靠江東世族,幫助他們發展,然後在江東世族的幫助下快速的席捲大江沿線的兩州;優點是能讓孫策軍快速的崛起於江東,但缺點一樣很大,對世族的縱容必然為孫策軍的未來埋下了太多的後患,這種後患又埋得太深,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爆發,爆發的規模又會如何,輕則讓孫策軍之前的努力化為烏有,重則直接就可把孫策軍淹沒在世族之中,成為他們手中的殺人刀,甚至直接讓孫家湮滅在歷史中。
現在雙方就僵持在了這裡,誰也不會主動後退一步,就等著孫策的決斷。但一旦孫策有了決斷後,失意的一方必然離心離德,甚至有可能直接就轉投他處。現在雙方又眼巴巴的看著孫策,孫策也就不得不說點什麼。孫策剛張嘴想說點什麼,就看見坐在最後面的孫權對著他快速的眨了眨眼睛,又微微的搖了搖頭。孫策一看就知道孫權是想好自己單獨說點什麼,於是就開始大和起稀泥來,孫策純樸真摯的笑聲在大帳中響了起來:「呵呵,諸位先生都是大才,說了眾多的高論。孫策愚鈍,一時間難以決斷,諸位是否可以等孫策思量一晚?。如今天色也晚了,諸公也勞累了一天了,不如諸位先回帳休息?我天一早再聽諸位先生的高論,到時候孫策定會洗耳恭聽如何?」
眾人也知道要給孫策一個決斷的時間,於是紛紛告退。孫策送大家到門口后,想了想還是說了:「諸位先生剛剛所言皆是某國之言,孫策感激不盡。孫某有一言相告還望幾位先生海涵:幾位先生都是高才大德,定能公私分明,孫策希望幾位先生萬勿因為公事的爭論而影響了私誼。孫策再次拜謝諸公的慷慨顯言!」
眾人連連說道這是自然、孫策無需擔憂后,再次向孫策告辭,孫策一一恭送。孫權並沒有跟隨眾人一同離去而是轉身跟著孫策又走回了大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