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袁斌也不生氣,笑道:「哦,不拜國賊?孤乃朝廷親封的大將軍、鄴侯,不知仲德(程昱的字)口中的國賊是指何人?」
程昱冷冷地道:「哼,明知故問,目無朝廷,割地自守,凡此種種,皆國賊所為!」
袁斌道:「那囚禁天子,殺戮公卿,就不是國賊所為?」
程昱道:「這些乃是李傕、郭汜所為,所以二人被殺,死後首級示眾,株連九族,乃是報應。」
袁斌本意說的是曹操,沒想到讓程昱給引到李傕、郭汜的身上。袁斌心中暗道程昱厲害,能夠不露痕迹地就把話題給轉移了。
袁斌不再與程昱糾纏「誰是國賊?誰是英雄?」的問題,挑明道:「仲德乃兗州名士,我是仰慕已久的,不知仲德今日肯相投否?」
程昱道:「我乃朝廷命官,天子所任之東郡太守。將軍何人也,豈敢以言誘我?其名可正?其言可順?」
袁斌頓時語塞,心想:「曹操有何德行,能令人如此甘效死力?」
袁斌見程昱意志堅定,非言辭可動,而李典自上殿來,一言不發,連正眼也不瞧袁斌一眼。袁斌知道此二人不是容易投降之人。想把他們殺了,如此人才,早早就死了,有點可惜,袁斌在未來之時,就對三國中有名有姓的英雄們心存仰慕,有個心愿,想讓三國中所有的英雄都為自己效力,而程昱、李典二人更是三國英雄中排名前列的名人,都屬於要召至麾下的人才,真要殺了他們,心中不忍;如果就這麼放了,明擺著是為曹操添翼,讓曹操的力量更加壯大,這可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不能做。那要怎麼辦呢?
袁斌想來想去,想到曹操生性多疑,這一點可以利用。現在把程昱、李典放回去,有事沒事,給二人寫幾封信,曹操知道了,一定懷疑他們與我有什麼圖謀,這樣一來,可以造成曹操與手下群臣不和的局面,利於自己從中取事。
袁斌想好了以後,對二人說:「程先生、李將軍,皆是一時人傑,孤喜愛非常,不忍害之,今當放你們回去,不可再助曹操,若再讓孤擒住,定斬不饒。」
程昱與李典聽說還有生還的希望,自然大喜過望。程昱拜謝道:「多謝將軍不殺之恩,此恩此德,程昱記下了,必有厚報。」
李典看了袁斌一眼,說:「日後將軍若被曹公擒住,某必力勸曹公放將軍一條生路,以報今日之德。」
袁斌笑道:「好,好,希望李將軍能有機會還我這個恩情,哈哈……」揮手示意帶二人下去與曹操的使者相見。
程昱、李典二人見了曹操的使者,自有一番悲喜交集。然後二人洗漱一番,就隨著使者回兗州去了。
袁斌在程昱、李典二人走後,又把崔琰、劉馥等人召來,繼續商議四州未來的方針大計。
袁斌問崔琰道:「崔翁(不知道古代的君主女婿稱呼身為臣子的岳父,該叫什麼?^_^),公執掌人事之大權,不知四州之內,可有英才俊賢,可為我所用?」
崔琰回了一禮道:「主公,我大漢選才,唯察舉和徵辟兩途,『征』乃是天子親自下旨,派專使聘請那些有名望的人到朝廷任職;『辟』是朝廷高級官員和地方行政主官請名人做自己的僚屬。『察舉』是天子設定一些標準,如『孝廉』、『茂才』等,地方官吏按照這些標準,查訪相符合的人,推薦至朝廷做官,然後由朝廷組織進行考試,然後量才任用。不過這種方法過於疏漏,吸納的人才過少,導致民間大量人才不能被朝廷任用,所以這種方法不是特別好,但還沒有好的方法來替代它,所以才一直延用至今。」
袁斌想了想,道:「這種方法確實不好,人才全靠上官推薦,這必定導致大家為了吸引上官的注意,而去求取很高的名望,這就導致他們做出一些乖張、詭異的事來。而且有很高名望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一定有名望,被世人知道。這對人才的徵召,很是不利。」
崔琰贊同道:「主公所言不差,當年曾有一首音謠,叫做『舉秀才(為避劉秀諱,東漢改為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所謂的人才,全都淪為虛名,沒有真才實學。」
袁斌心想:「或許科舉制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君不見未來的教育仍是以『新型科舉』為基礎,選拔人才的。),應該組織幾次考試,把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選出來,任命他們為官,為朝廷(自己)出力。」
袁斌想完后,就把這個辦法說給崔琰等人聽,崔琰道:「這個辦法可以一試,但是考些什麼內容,以什麼規矩來錄取,按什麼標準來劃分等級,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好,不然就會出亂子。」
袁斌點了點頭,說:「崔翁說的很有道理,應該制定一個標準。這樣吧,孤擬定一個章程,你們看一看,然後商議一下,把這個章程擴充一些,盡量做到詳盡無誤,要為百姓負責、為那些人才負責。」
崔琰點了點頭,道:「這樣最好,主公,我大漢即有『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明經』四科,按主公剛才所言,其中明經科,應該最適合主公所謂的『科舉』。」
袁斌問道:「何為『明經』?」
崔琰回答道:「主公,『明經』的意思就是要明白經典,通曉經義,取才的標準是,將儒家經典中的《詩經》、《尚書》、《易經》等著作,能夠背誦和理解的,就能被錄取為『明經科』。」
袁斌心想:「這不就是科舉考試的雛形嗎。這樣一來,更可以說是『有法可依,不違祖制』了,如要推廣科舉,就用這條來搪塞那些守舊派們。」
袁斌對崔琰道:「原來這就是『明經科』,跟孤方才所言科舉,並無差異,只是科舉比明經更詳細罷了。崔翁,孤要是想推廣科舉的話,沒人會反對吧。」
崔琰想了想,道:「應該不會,無非是把明經科換個名字罷了,不會有人反對的。」
袁斌點了點頭,道:「那就好,孤可不想把精力浪費在沒有意義的爭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