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貓眼與樂視
對於後世美團網旗下的貓眼電影的故事乍聽上去確實足夠性感。
後世的貓眼電影由互聯網行業最有名氣的連續創業者王興創辦和一手孵化,短短3年時間,從後起之秀做到行業第一,從零做到幾十億的流水,幫助製造了《心花路放》、《港囧》、《美人魚》等多個票房奇迹。
它幾千萬的用戶,它的數據,它的流量入口,它的產業延伸能力,當然還有它的互聯網基因,都注入了光線的體系中。
「我們將持續注入各種資源,支持貓眼成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綜合娛樂平台。」
其高層在官方新聞稿中說。
「互聯網+綜合娛樂平台」,光這個時髦的概念就應該值5個漲停版吧?
一筆估值83億的交易,只是為了向資本市場上講一個更好聽的故事。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偏激,甚至讓人絕望,但仍有人對此深信不疑。
後世對貓眼控股的便是光線傳媒,光線傳媒於2011年上市,和華誼兄弟、華策影視一樣是最早登錄資本市場的文化傳媒公司。
然而在2011年後5年的時間裡,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從130億增長到了440億,增長了238%,同一時期光線傳媒的收入僅僅從10億增長到了15億。
雖然每年的業績增長還算穩健,但「穩健」同時也意味著在靠題材炒作吃香的A股市場上很難刺激到投資者的神經。
看到鄰居家樂視網的市值快到了自己的3倍,其老大哥自然不會甘心。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可以反映出光線在資本市場上面臨的尷尬局面:爆款電影的出現總是能推動公司股價大漲,比如在《泰囧》和《美人魚》創造當時票房紀錄的時候,光線傳媒的市值分別上漲了27億和33億。但這種上漲並不是持續性的,從一個更長的財務周期來看,光線的股價一直維持在「不溫不火」的階段。
並非只有光線一家公司遭遇到了這種「歧視」,影視公司業務和收入結構的單一性,影視作品本身的高風險性讓資本市場很難給這些公司露出笑臉。
反而是樂視這樣鼓吹「生態」,不斷追趕投資熱點,在各個跨界領域進行廣泛布局的公司,得到了投資者的充分認可。
這種落差產生的所謂「樂視效應」最終讓這些影視公司的大佬們認清了一個事實:只要你能把故事講圓,多元化的布局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的回報要遠高於一頭扎進某個細分領域,認認真真做事和認認真真做PPT,到底哪個更能打動投資者?
由於非理性的資本市場的存在,「跨界」變成了一件低風險的事。先收購,再整合,先把股價做起來,不行後面再賣掉就是。就像俄羅斯套娃一般,從最裡面一層開始,一層一層把企業變得更大,雖然很多時候只是看上去更強大。
當時的光線已經投資了超過5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從不同類型的電影工作室,影視劇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參與者,到遊戲、互聯網、VR這些離主業更遠的領域。不過其中大部分的公司並不太有名,而且常常是取得小數股權,因此並沒有引起資本市場的多少漪漣。
齊偉偉與唐野負責的泛華娛樂在最新的大會之後也開始為著即將到來的2010做準備。
首先集團內部與之合作的就是貓眼電影,其次何乃軒便是一邊讓其從獵頭公司挖人,一邊讓其收購小型視頻公司。
貓眼的價值很大,何乃軒說了很多關於貓眼的內容給兩個人,目的就是為了讓兩個人能正視現在這個還不算太強的美團網,這個還沒有分家的貓眼。
何乃軒現在對視頻公司也有了興趣,尤其是柳相汝給了他關於樂視網的資料,加上他對後世樂視網的回憶。
樂視成立於2004年,創始人賈躍亭,樂視致力打造基於視頻產業、內容產業和智能終端的「平台+內容+終端+應用」完整生態系統,被業界稱為「樂視模式」。樂視垂直產業鏈整合業務涵蓋互聯網視頻、影視製作與發行、智能終端、應用市場、電子商務、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等;旗下公司包括樂視網、樂視致新、樂視移動、樂視影業、樂視體育、網酒網、樂視控股等;2014年樂視全生態業務總收入接近100億元。2014年12月,賈躍亭宣布樂視「SEE計劃」,將打造超級汽車以及汽車互聯網電動生態系統。
樂視擁有樂視網、樂視影業、花兒影視等內容公司,這是一條龍性質的公司。
樂視影業定位為「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在出品、發行優秀影片的同時,旨在互聯網2.0時代背景下建立「一定三導」和「五屏聯動」的O2O電影市場系統,為觀眾提供從線上到線下全方位的觀影及增值服務。
何乃軒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別的,而是樂視智能終端由CP2C模式打造,秉承「千萬人不滿、千萬人參與、千萬人研發、千萬人使用、千萬人傳播」的理念。
這個理念以及打造出的東西很不錯,從最初的樂視TV·3D雲視頻超清機S10到「樂視盒子」C1、C1S,超級電視Max70、X60、X60S、X50Air、S50Air、S40AirL等,在線銷量屢創佳績,一舉結束了3SL等國際巨頭壟斷市場的局面。
而且後世的樂視推出全球首個生態手機品牌樂視超級手機,上市不到三月超級手機銷量突破百萬台。超級手機採用量產成本定價模式,開創了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公布BOM(物料成本清單)的先河,超級手機引領已經手機行業進入硬體免費時代,並且樂視打造的以服務為核心的生態型終端,已經讓手機跨入生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