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第436章 李廣難封
「大家,派往吐蕃的人回來了。」趁楊貴妃跳舞之際,高力士奏近李隆基小聲稟報。
「哦?」李隆基轉頭望向高力士,有些急切地問道,「高將軍,查得怎麼樣了?」
「回大家,那位蘇毗卓瑪這幾個月一直領兵在外,前陣子還參加了駱駝橋之戰,老奴派去的人難以接近她,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尺帶珠丹對蘇毗部的猜忌之心越來越重,在駱駝橋之戰中,蘇毗卓瑪也似乎和李昂配合得很默契。」
「怎麼個默契法?」
「回大家,兩軍即將交戰,李昂尚未完成兵力部署,那蘇毗卓瑪就極力反對達扎路恭出兵;而等李昂一完成兵力部署,那蘇毗卓瑪就另找理由,支持出兵;
開戰之後,蘇毗卓瑪受命帶領本部人馬圍攻樹敦城,也是圍而不攻,達扎路恭大敗之後,吐蕃各路大軍皆潰,唯有蘇毗卓瑪所部安然撤退,而李昂也沒有派兵追擊於她。」
李隆基欣然說道,「如此說來,至少李昂已經和蘇毗部取得了聯繫了。」
「此事應該不會有錯,只要有關李昂的身世,還得當面向蘇毗卓瑪求證方能確定。」
拉攏蘇毗部,分化吐蕃,這事李昂已經向他隆基提過,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認可,吐蕃在地利上得天獨厚,如果不從內部分化,很難平定吐蕃,見李昂做得不錯,李隆基心裡自然很欣慰。他接著問道:「有關李昂與哥舒翰之爭,實情如何?」
高力士派去的人剛從隴右回來,自然應該掌握有第一手的情況,這一點高力士不會不聞不問,他躬身答道:「大家,隴右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妙,哥舒翰為了阻止李昂將吐蕃使者浸豬籠,對李昂拔刀相向,李昂不甘示弱,雙方在打鬥的過程中,哥舒翰被逼入糞坑,十一月初七夜,李昂與哥舒翰再起衝突,雙方數百人馬打成一團,隨後李昂帶著兩三百人連夜突出鄯州,奔廓州而去。在隴右,李昂威望較哥舒翰要高上不少,加上有傳言說李昂是嫡皇孫,是以隴右將士多站在李昂一邊,如今兩派人馬僵持著,暫時雖未再起衝突,但已成水火不容之勢。」
「胡鬧!簡直是胡鬧!」李隆基聽到這,不禁很惱怒,「李昂年少輕狂,做事莽撞也就擺了,朕以為哥舒翰會穩重一些,是以才命其節度隴右,不曾想哥舒翰竟也如此不識大體,太讓朕失望了!」
「陛下,如今隴右兩虎相爭,大好的局勢恐將會反覆,魚朝恩年紀太輕,且未涉足過邊事,到了隴右之後,未必能迅速妥善的平息紛爭啊!」
「嗯,高將軍言之有理。」之前,李基隆以為李昂與哥舒之間,只是起些口角,派個人去查清情況,調解一下也就行了,誰曾相到,二人都已經刀兵相見了。
他沒有心思再看歌舞,在沒有再和大臣們商量的情況下,下旨讓御史中丞楊慎矜前往隴右,處理李昂與哥舒翰之間的紛爭。
御史台也稱蘭台,負責監察百官,理論上不僅能彈劾宰相,而且還能進諫君主得失。御史台主官為御史大夫,但不常設,御史中丞往往就成為御史台最高官員。
等閑的州郡官員有問題,派個巡察御史去已經足以讓地方官點頭哈腰,陪盡笑臉的了。這回皇帝把御史中丞親自派往隴右,足以顯示他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李林甫一聽到這個消息,心中很是警惕,朝會上說得好好的,派個宦官去就行了,結果第二天皇帝就變卦,把御史中丞也派去了隴右,這麼大的事,竟沒和他這個宰相相商。
當初為了對付李適之、皇甫惟明、韋堅等人,李林甫極力拉攏過楊慎矜,為此,他不惜把楊慎矜放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上,還讓他兼著水陸轉運使一職,其實權已不亞於宰相。
但實際上,楊慎矜從來不能算是李林甫的人,成功上位之後,加上皇帝對其越來越寵信,楊慎矜對李林甫更是若即若離,李林甫對此非常不滿,一時卻又找到不好的由頭把楊慎矜弄下來。
現在皇帝不與他相商,就把楊慎矜派到隴右去,這讓李林甫感受到了更強烈的威脅。
刑部尚書公孫謹同樣感覺不妙,匆匆趕到右相府求見。
「相公,不知聖上為何又要加派楊慎矜前往隴右?」剛一落座,公孫謹就直奔主題問道。
公孫謹本是李林甫心腹之一,但是因為李昂的原因,李林甫對他的戒心也越來越重,皆因一旦成功把李昂扶上位,取代了太子李亨,公孫謹極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李林甫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只不過除了扶起李昂取代李亨,他現在確實沒有別的好法子除去李亨這個要命的威脅,要扶李昂,暫時就不能動公孫謹,至少目前為止,他和公孫謹的利益是一致的。
「聖意難測啊!」李林甫感嘆了一句。
公孫謹道:「相公,楊慎矜靠不住,一旦他到了隴右,難保不會壞了咱們的大事。」
「然聖旨已下,公孫尚書有辦法讓聖上收回成命嗎?」
「這…….」公孫謹發現李林甫的反應有些不對,心中不禁一凜。
李林甫適可而止,沒有再繼續敲打公孫謹,他撫著長須說道:「現在聖旨已下,若再強行阻止楊慎矜前往隴右,恐怕反而會讓聖上心有疑慮。當務之急,我們要做需要做三件事,其一,駱駝橋大捷,開拓大非川之功不能不賞,你們立即上書,以此為由,請封李昂為郡王。其二,儘快確立李昂嫡皇孫的身份。其三,正如你所說,楊慎矜靠不住,不能再他久居御史中丞之位,必須儘快把他貶出朝堂,最好是趕在他從隴右回京之前。」
不得不說,李林甫能穩坐宰相之位這麼多年,絕非幸至。他這三招,都是針對眼前的局面使出的釜底抽薪之策。
只要朝廷先一步肯定了李昂的功勞,這等於是對李昂與哥舒翰之爭定了調子,這樣一來,不管誰去隴右,都不好打朝廷的臉。
儘快確定李昂嫡皇孫的身份,更是一步大棋,這不光是為李昂加一塊護身符,同時把李昂往上這麼一拱,一來解除了李昂對李林甫的威脅,二來很快就能讓李昂變成李亨的威脅,為最終取代李亨奠定了基礎。
這第三招,趁楊慎矜前往隴右之機,給他扣上一頂大帽,讓楊慎矜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如此不但能消除他去隴右的影響,還順便解決了這個不聽話潛在威脅。
公孫謹心有戚戚焉,連忙答道:「相公高明,下官等這就抓緊去辦。」
於是乎,楊慎矜和魚朝恩尚未成行,朝中就有官員上表,請朝廷封賞駱駝橋大捷、開拓大非川之功。捷報比李昂他們相互彈劾的奏章早到半個月有餘,有功則賞,天經地義,大臣們上表請封功臣,無可非議。
其中,李昂作為最大的功臣,不少官員認為,不封郡王,不足以酬其功,就連坊間的老百姓,也認為這是李昂該得的。
有功者的名單以及應給予何樣的封賞,政事堂的高官本就商討了幾次,只是一直沒有定案而已,這天李林甫再次召集三省六部高官商討封賞事宜,只用了一個多時辰,便高效率地通過了封賞草案。
李林甫趕到午膳前,把草擬的方案親手交給了李隆基,其他人都是其次,李隆基接過草案,第一眼就到了李昂名字,大臣們給李昂草擬的封賞是定城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實封五百戶等一系列封賞,可謂豐厚之極。
李隆基對邊功的封賞一向很慷慨,而且以李昂所立的一連串大功而言,封一個郡王確實不為過。
但這次,李隆基卻似乎另打算,他臉色一整,望著李林甫說道:「有關李昂的封賞,可容后再定。」
李林甫哪裡肯,立即拜道:「陛下,有功必賞,方能激勵邊將勇於進取,報效大唐,駱駝橋大捷,拓土千里,揚我大唐國威,李昂身為此戰最大功臣,若封賞遲遲未定,恐其他邊將心生疑慮,實為不妥。」
李林甫的話,讓李隆基無從反駁,當初王忠嗣就是因為壓下李昂的封賞,致使李昂心生埋怨,守邊將士,天下百姓,也多為李昂抱不平,前車之鑒不遠。
李隆基有些為難,只得退一步說道:「李昂還年輕,入仕時間未久,封賞不宜過重,否則年輕人難免心生驕氣,同時也會失去進取之心,是以朕以為郡王之賞,不盡適宜。這樣吧,就封李昂為雲陽侯,實授一百戶,加御史中丞銜。」
李林甫心中大失所望,但皇帝已經退了一步,他不好逼之太甚,否則只怕適得其反。於是只得再拜道:「陛下英明,臣遵旨!」
*******************
PS:這本書寫到這,非常不容易,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看,正版訂閱的人太少了,生活實在無以為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