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朝拜天子(下)
眾百官見狀皆不敢言,各地來朝拜天子的地方官員還是頭一次見到董卓的殘暴更是不敢觸怒董卓,只低著頭靜靜地站著。這時,旁邊走過一謀士打扮之人走到董卓旁邊嘀咕了一陣子,看來是董卓的親信手下。
「近日本太師收到消息,說袁氏兄弟最近在各地招兵買馬,訓練士兵有不軌之舉,且朝中常有人與其往來密切。」董卓瞧著低下眾人厲聲說道。
被董卓掃過的堂下百官人人皆變得緊張起來,怕下一個倒霉的就是自已,殿上一死寂靜,我和三弟陪著父親站在最隊伍的最下面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突然一老者出來跪在地上說道:「太師我的二個侄子年少不懂事,他們訓練士兵大概只是為了加強城防實力,末見得就有什麼異心,請太師明鑒。」說來說話的是太傅袁隗,剛才蔡邕為我們介紹過了。
「有那麼簡單嗎,難道你忘了當初袁紹是怎麼離開的么。」董卓說完,哼了一聲,嚇得袁隗全身發抖,說不出話來。
「既然你說他們倆少不更事,那我就看在太傅你的面上給他們一個機會,你回去后寫封書信告訴他們,要是他們敢有什麼舉動,小心你們袁家滿門抄斬。」董卓發了句狠話,便不在這事上糾纏,袁隗諾諾地回了自已的位置。
然後董卓對殿下的百官掃視了一遍,然後大聲說道:「司空劉弘,你可知罪。」一句話又把殿下之人嚇得不輕,劉弘卻是沒有一絲懼色,走出來淡淡地說道:「太師何出此言。」
董卓見劉弘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拿出一封書信說道:「你可認得信中字跡否。」
劉弘看到那封書信,臉色一變很快又恢復了正常,我此時剛好在一旁悄悄地打量著他,剛才他的神情變化我看得清清楚楚。殿上劉弘沒有多說什麼,既沒承認也沒否認。董卓讓一旁的謀士把信的內容仔細地念了一遍,原來是司空劉弘和袁術暗中往來的密信,信中約定待時機成熟好裡應外合誅殺董卓,只是不知這信怎麼會落到了董卓的手上。
劉弘見證據確鑿,也沒有否認的必要,然後慷慨地說道:「不錯,這封書信確是出自我手,黃巾之亂剛剛平息不久,就碰到大將軍何進被殺,朝中一片混亂,而你董卓卻趁機把持朝政,禍起蕭牆,誅除異已,善自廢立,狼子野心,人人得而誅之,只可惜我大事末成卻要先走一步,真是老天無眼啊。」
接著,劉弘又被門外的鐵甲兵押下去斬首,還下令誅其九族,司徒王允忙出面勸阻,可惜董卓根本不賣他面子,正當我在猜想袁術和劉弘之事時,楊業已出列替劉弘求情,讓其收回誅滅劉弘九族旨意,堂下百官見我們帶頭也都紛紛下跪求情。
「你就是穎川太守楊業吧。」董卓朝下跪的楊業問道,我偷偷打量董卓時,看他是強按下心中的怒意,明顯心裡不快。
「正是在下,請大師看在劉弘三朝元老的份上,放過他的家人吧。」楊業向董卓懇求道。
大事不妙啊,看來董卓會把怒氣遷怒到父親身上,心裡焦急不安得很,只聽見董卓說道:「楊將軍聲名遠播,治理有方,把穎川建設得繁榮富強,是我大漢棟樑之材,既然得將軍為劉弘求情,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放過他的家人。」
我對於董卓的這個行為大為不解,他平時不是很囂張的么,根本不賣任何人的人情,今日怎麼會對父親這般客氣了。然後我就看到董卓像是換了個人似的,十分和氣地對楊業說道:「聽說將軍當年曾以二千之兵擊退五萬黃巾之眾,今日一見果然不凡,想我大漢正需要像將軍這樣的棟樑之材,不知將軍是否願意留在朝中輔佐天子。」
原來他是想籠絡我們楊家,好為他辦事,做其爪牙。只見楊業不副為難的樣子,說道:「太師的厚愛楊某愧不敢當,朝中能人異士頗多,在下只是一勇夫,難當此重任,請太師見識。」
董卓聽到楊業拒絕自已,大為惱火,可臉上卻不露絲毫地說著,「既然將軍這樣說我也不勉強,但最近壽春盜匪四起,壽春太守被殺,城內一片混亂,你既身為豫州牧,是否該前往平亂呢。」
楊業顯然並沒有察覺到董卓的用意,恭敬地說道:「在下也略有耳聞,只是沒有得到朝庭的旨意,在下不敢輕起禍端,只要陛下降旨,臣定當竭盡所能,平息禍亂。」
董卓朝獻帝橫了一眼,獻帝無奈地說道:「既然楊將軍如此忠義,那我就令你回去后盡起穎川之兵前去壽春平亂......」話還沒說完,董卓就搶過話說道:「既然壽春太守已死,楊將軍剿滅盜匪后就暫且委屈你鎮守壽春,至於穎川我會另外派人前去接替。」此時董卓的用意很明顯了,既然楊業不能籠絡就只能把他遠調他地以防對自已不利,還有一層用意是穎川在楊業的治理下民富兵強,城牆堅固,其繁華可與絡陽相比,這樣一塊肥肉怎可輕意放棄。
楊業聽到這話后是如此地心痛啊,自已辛辛苦苦地治理了穎川五年,才有如今的景況,現在卻要拱手讓於他人,而要去的地方是盜賊四起,城強破爛,人煙稀少的壽春,說得好聽是平亂,其實就是把自已貶到那裡。楊業抬頭看著當今天子,只見天子點了點頭算是同意了董卓的建議,還能有什麼辦法,這就是受制於朝庭的難處,上面要你幹什麼你都必須服從。
就在此時,門外進來一人前來稟報,說荊州刺史王睿被袁術手下孫堅所殺,袁術和孫堅佔據附近城池後任意任免自已手下之人為太守,董卓聽到后勃然大怒,斬殺朝庭命官本就是死罪,而且他們還私自任免朝庭官員,分明是不把自已控制的朝庭放在眼內。於是打算派兵前去圍剿袁術、孫堅,殿下議郎彭伯勸道:「太師切不可妄起干戈,現今朝庭動蕩不安,一旦戰事一起,百姓就會流離失所,而且朝中也無多少錢糧供應。」
當董卓一聽到錢糧時,就見他兩眼發光,可見其是個多麼貪財之人。然後對彭伯說道:「不知議郎有何建議。」
彭伯回答道:「只要朝庭派一個荊州刺史前去收管,要是他們敢做出什麼對抗朝庭之事,我想即便朝庭不對他們用兵,在場的各地州牧太守也會出面替朝庭討伐他們的吧。」
聽到彭伯的話,各地的州牧、太守都點頭附和。然而此時董卓卻低著頭沉思讓誰前去合適,還是派個親信的手下為好,但一時間想不出手底下誰有此能力。堂下一人站出來自告奮勇地說道:「太師,在下隨太師多年,某願前往荊州為太師效勞。」眾人視之,是中郎將李肅。
「李將軍常年在西涼,對於荊州之事怕是不甚了解,在下認為還是任命何顒為荊州刺史前去為好。」蔡邕對董卓建議道。
董卓說道:「何顒留在京都本太師還有事要倚仗他的幫忙,誰還有合適的人選沒有。」
此時,只見王允出列向董卓說道:「在下有一人推薦很合適擔當荊州刺史一職。」
董卓急切地問道:「是何人?」
王允說道:「此人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異母兄魯恭王劉余的後裔,姓劉名表,字漢升,山陽高平人,與同郡的張隱、薛郁、王訪等七人被稱為」江夏八俊」,現官至北軍中侯。」
劉表早年他曾被專權的宦官視為眼中釘,遭到通緝,幸虧逃走及時才幸免於難。事情平息后,他才重回官場,做了大將軍何進的僚屬,官職是大將軍掾、北軍中侯。在何進密謀誅殺宦官的行動中,劉表沒有像袁氏兄弟那樣積极參与,也沒有像曹操那樣做出激烈反對董卓之事,所以,以後的變故對他沒有任何影響,到現在他還是一直保持著北軍中侯的官位沒有變動過。他沒有直接參与任何對自已不利的行動,而且在朝野上下又頗有名士的聲望,所以董卓也就同意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一職。
司徒王允這樣做,無非是想最大限度地起用那些劉氏宗親,以加強各地忠於朝庭的勢力,然後伺機扳倒董卓,還朝庭一太平。
此事這樣定下來后,董卓的臉一下子又沉了下來,命人將高順押上殿來。我聽到董卓的這句話,一時呆住了,高順不是呂布手下大將么,呂布不是董卓的義子么,怎麼拿自已手底下人開刀了,我不解地想著。
不一會兒,士兵押著被捆得像粽子一般的高順來到大殿上,當著眾大臣的面,董卓不顧禮節地大聲叱吒道:「高順你這個吃裡扒外的東西,真是好大的膽,竟然敢私自處死董晃,你可知罪。」
高順辯解道:「董晃仗著自已是太師的親戚,在城裡胡作非為,而前二天竟然在酒店裡當眾強搶民女,還打死了一位老者,在下既然奉命負責城防安全,出了這麼大的事情,自是不能束手不管,要是太師放縱親戚無作非為,怪我殺了董晃,我也無話可說。」
董卓被高順一下子說中要害,頓時大怒,「高順你不要狡辯,你沒經本太師批准就善自殺掉朝庭命官,罪不容誅,來人,把高順押下去斬首示眾。」
呂布見董卓要斬高順,忙上前勸道:「義父請開恩,高順這樣做也是他的責任所在,看在他追隨我多年,曾立下不少功勞的份上,就放他一條生路吧,況且就算殺了高順也不能救活董晃,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高順算是個難得的將才。」
看在我和他相識一場的份上,也總不能看著他送死吧,我且試試能不能救他一命,於是我出言替高順說道:「太師請恕我直言,高順這樣做不但無過,反而有功,你怎麼能斬殺有功之臣呢。」
董卓聽了我的話一時悶了,在場的眾人也不知道我說這話是何用意,我也不急著解釋,讓他們慢慢猜去吧。過了好一會兒,董卓才問我道:「你是何人?」
楊業瞪了我一眼,然後出來說道:「這是小兒楊延郎,如他有何得罪之處,還請太師見諒。」
董卓也沒有生氣,只是笑道:「無妨無妨,只要令公子能說得出原因,本太師就既往不咎。」
我既然出來替高順求情,也作好了最壞的打錯,如實地說道:「高將軍是呂將軍所下,呂將軍是太師你的義子,那高將軍理所當然就是太師的屬下,京城百姓最怕的就是那些有胡作非為,仗勢權勢的貴族子弟,高將軍當著眾百姓的面處決了京城一害,百姓自然是欣喜萬分,人人稱頌,高將軍既是你的屬下,那百姓也就會認為您是公正無私,高將軍此舉不是幫你贏得了好名聲么,要是你處決了他,那天下百姓就會對大人你失望,會認為你只會包藏縱容手下親戚,這樣反而對您的名聲極為不利。」
董卓聽了,拍手說好,於是當場就放了高順。「我還真是一時糊塗,既然高順有功,那本太師自會論功行賞,」然後對還跪在下面的高順說道:「高順,從現在起,升你為驍騎校尉,統領洛陽的禁衛軍。」
高順剛才還面臨著砍頭的危機,現在卻意外地升了官,而且一升就是好幾級,這種事還真是少見,要是有心臟病的人,還不給這種大喜大悲的心情激動得一命嗚呼了啊。(好像古時候還沒有心臟病吧,只是打個比喻而已,哈哈~~)高順感激地向我點頭致謝,而呂布也上前向我道謝,當這位武藝天下第一的呂布站在我面前時,他並不如我想像中那樣霸氣逼人,也沒有天下第一人所散出的那種武者氣質,而展現在我面前的則好像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翩翩公子,給人一種異樣的感覺。
處理完高順的事件后,董卓還在太師府設下晚宴邀請殿下百官參加,殿下眾人哪敢不從,都極力表示得很高興的樣子后,才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