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秘魯:新基地
1877年,南美太平洋沿岸三國玻利維亞、秘魯和智利之間發生了一場爭奪硝石資源的戰爭,史稱「硝石戰爭」或南美太平洋戰爭。
戰爭的起因是三國都宣稱對南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荒漠擁有主權,阿塔卡馬荒漠沒有水源和公路,也沒有固定的居民點,卻盛產鳥糞和硝石,前者作為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是當時玻利維亞和秘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匯來源,而後者則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造火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因為一場商業糾紛,1879年2月,智利出兵佔領了玻利維亞最大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當時,秘魯與玻利維亞關係親密,雙方在1873年秘密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危機爆發后,秘魯和玻利維亞政府向國內下達軍事動員令,並積極從歐洲購買軍火。智利遂於1879年4月正式向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宣戰。
面對這場起因有些意外的戰爭,參戰三國誰也想不到戰爭居然會拖上四年。智利憑藉兩倍於秘玻聯合艦隊的海軍,迅速封鎖了秘魯和玻利維亞的海岸。1879年5月,智利海軍司令威廉姆斯留下一艘老戰艦「埃斯美萊達」號封鎖秘魯要塞伊基克,自己率領主力去攻打秘魯首都利馬。誰知秘魯海軍卻來了個「金蟬脫殼」,主力艦隊突然出現在伊基克附近的海面上,一舉擊沉了「埃斯美萊達」號。重新集結的智利艦隊鉚足勁兒要找秘魯人算賬,10月8日,智利艦隊在例行巡航中遭遇秘魯艦隊,雙方展開了南美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決戰。智利人冒著秘魯鐵甲艦的猛烈炮火,把軍艦開到相距僅600米的水域,展開密集射擊,摧毀了秘魯主力鐵甲艦「胡阿斯卡」號的駕駛艙、炮塔、桅杆乃至輪機房。
損失了「胡阿斯卡」號后,秘魯與玻利維亞聯軍再也無法從海上挑戰智利,於是「硝石戰爭」轉入陸戰階段。1879年11月,7000名智利士兵在6艘軍艦的護送下,在伊基克要塞附近登陸,秘玻聯軍進行殊死抵抗,當時玻利維亞陸軍裝備低劣,部隊里充斥著腳蹬涼鞋、穿著五花八門服裝的印第安人,他們沒有步槍等火器,只有原始的弓箭和十字弩,這也使「硝石戰爭」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場用弓弩作戰的戰爭。
戰爭進行到1880年,局勢已日趨明朗,玻利維亞失去了所有沿海領土,秘魯海軍全軍覆沒,智利也準備以體面的和平方式結束戰爭。1880年6月,三國代表舉行談判,但秘魯拒絕智利提出的議和條件,只同意暫時休戰。這時,一件意外發生了。出於人道考慮,智利允許秘魯用運輸船把被俘的秘魯傷兵運走,但傷兵人數超過運輸船的裝載量,於是智利把自己的「羅阿」號軍艦借給秘方運傷員。7月3日,「羅阿」號完成運送戰俘任務,拖著一條滿載秘魯提供的水果的駁船返航時,駁船突然發生爆炸,並傷及「羅阿」號。智利政府認為這是秘魯人存心設下的陰謀,決定採取嚴厲的報復措施——攻佔利馬。1881年1月,2.6萬智利軍隊向利馬城發起總攻,秘魯守軍只進行了兩天抵抗便四散奔逃。「硝石戰爭」至此才告一段落。
歷史上,秘魯與智利於1883年簽訂和約,秘魯將包括伊基克要塞在內的塔拉帕卡省和阿利卡省割讓給智利。大概是威廉的穿越引發了蝴蝶效應,此時,雙方的談判依然沒有終止,似乎都在等待著更為何時的調停者——之前的英國駐阿根廷公使和美國駐巴西公使都因為分別偏袒智利和秘魯而遭到另一方的拒絕。
1884年6月,威廉乘坐「荷恩初良」號在「巴登」號鐵甲艦的護衛下抵達秘魯首都利馬。之前威廉在還日本進行了短暫訪問,除了例行的外交拜會之外,還親切接見了德國派駐日本的陸軍教官梅克爾上校和德意志銀行橫濱分行的部分員工。本來威廉是打算正式拜謁一下比自己還小了8歲的年少的明治天皇睦仁,可卻被日本外交部婉言謝絕。也難怪,睦仁一輩子只接見過一個外國人,看來自己是沒辦法打破這個記錄了,威廉悻悻的想。
這種情況下,威廉無意在日本——這個已經沒有「希望」的國家做太多的停留,離開橫濱后便直奔南美大陸。
此時,秘魯和智利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在智利的長期封鎖下,秘魯國民經濟崩潰,物價飛漲。但如果把盛產硝石的塔拉帕卡省和阿利卡省割讓給智利,那和被封鎖也沒有太大區別,因為秘魯財政收入的50%來自這個地區。沒有了硝石的收入,秘魯政府只有破產的命。
威廉的來訪讓飽受戰爭折磨的秘魯首都利馬呈現出一派久違的節日景象。港口內的船隻無論智利的軍艦還是已經被收繳的秘魯民用船隻都懸挂滿旗,以示慶賀。智利軍艦「胡阿斯卡」號更是鳴放21響禮炮迎接「荷恩初良」號入港。
在了解了當下形式后,威廉覺得這是一個插手南美事務的絕佳機會。於是他迅速擬定了一項和平方案,然後和雙方的代表分別會面,希望能在這次環球旅行中為自己增加一項「南美和平使者」的光環。
在和隨行的外交部官員協商並以電報和俾斯麥首相溝通后,威廉提出了一項和平方案。方案要求秘魯將南部的阿利卡省割讓給智利,但保留靠北的塔拉帕卡省,同時賠償智利200萬英鎊的軍費。同時威廉保證在協議簽署后,德國將給予秘魯一筆巨額貸款,以儘快使國家走出戰敗的陰影。
秘魯政府此時已經山窮水盡,因此未作太多的猶豫,便接受了這項方案,畢竟只要保留塔拉帕卡省,他們的政府就能得到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
智利的代表起初在英國公使的慫恿下試圖拒絕該和平方案,但當威廉聯合阿根廷駐利馬的特派代表共同施壓后,智利最終屈服。雖然他們失去了塔拉帕卡省但200萬英鎊的賠償足夠智利海軍訂造10條優秀的防護巡洋艦或者4艘大型鐵甲艦。
和平協議簽署后,秘魯政府以塔拉帕卡省硝石礦收入為抵押,從斯德丁美洲銀行、德意志銀行、美國花旗銀行和英國巴林兄弟銀行貸款200萬英鎊支付了戰爭賠款。此外,在威廉的支持下秘魯政府開始了雄心勃勃的軍備重建計劃。
在秘魯的海軍界,發生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香港島海戰早以不是什麼新聞,海軍軍官們不僅知道這次海戰的大致情形,更知道中國海軍有一艘名叫「濟遠」的無敵軍艦,不過整場海戰的過程他們還並不清楚。
威廉隨從中的兩位分別來自「濟遠」和「定遠」號的軍官為秘魯海軍做了一場專題報告。這二人都是退役的德國海軍軍官,在「定遠」返航時被清朝政府延聘到歸航艦隊中任職的。
兩人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這場慘烈的海戰,「濟遠」被法國艦隊13艘軍艦群毆半個小時而不沉的戰例深深震撼了秘魯海軍的高級軍官們。
要知道,那個時代的法國的海軍實力是和大英帝國同處第一集團,無論從戰艦總噸位、先進程度還是海軍官兵的素質都是遠遠領先於其後的俄國、義大利和德國等國。
要說整場「硝石戰爭」下來,無論玻利維亞還是秘魯的陸軍在智利的職業軍隊面前幾乎毫無勝績可言。唯有秘魯海軍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秘魯海軍的「胡阿斯卡」號(後來被智利繳獲延用舊名)在伊基克海戰中擊沉智利海軍的「精神」旗艦「埃斯梅拉達」號鐵甲艦,這不僅是兩艘鐵甲艦之間的對抗,更是兩位無比優秀而勇敢的艦長之間的對話。那位與「埃斯梅拉達」號軍艦一同葬身大海的普拉特艦長成為智利的民族英雄。
之後的半年時間裡,「胡阿斯卡」號艦長格勞海軍上校以一人之力抵擋住了整個智利海軍,他擊沉和俘獲22艘智利運輸船,奪回了三艘被俘的秘魯艦船並嚴重損毀了供智利海軍使用的幾個港口和海岸炮台。他對戰艦的一系列運用令人印象深刻,這些行動以「胡阿斯卡的劫掠」而廣為人知。(2000年,格勞被秘魯民眾評選為「過去一千年中最偉大的秘魯人」)
經過了這場戰爭,所有人都明白:在安第斯山脈以西的戰場上,掌握了制海權便掌握了一切。
秘魯政府為了找回國家的尊嚴,必須要重建海軍。而威廉的「樂善好施」、德意志第二帝國蒸蒸日上的國際影響力、以及優秀的「濟遠」級防護巡洋艦讓他們再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在威廉離開利馬前,兩國的外交家和軍事代表共同簽署了一項《德秘軍事互助備忘錄》,備忘錄申明秘魯以境內全部金屬類礦物的探礦權為抵押,從德國銀行團貸款2000萬馬克用以重建海軍和整編陸軍。
採購清單如下:
3000噸級岸防鐵甲艦兩艘,「濟遠」級防護巡洋艦兩艘,800噸級魚雷炮艦兩艘,包括火炮在內,所有海軍裝備共計1500萬馬克;
另,毛瑟1871改進型步槍10000支,克虜伯四磅鋼炮100門,24磅榴彈炮20門,槍彈炮彈及其他物資若干,陸軍裝備共計500萬馬克。
備忘錄還申明,未來十年內,德國有義務派遣海陸軍代表團各一支常駐利馬,以協助秘魯完成軍事整備計劃。
備忘錄簽署后,英國和美國並沒有太大的反應,畢竟秘魯在南美洲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人口少、國家窮,地理位置也並不重要。而且在戰爭賠款方面,威廉也十分和氣得邀請了英、美銀行集團,更重要的是,英國「老油條」的外交政策使他們並不樂意看到智利在這個地區一家獨大,儘管智利被稱為南美的「英國人」,儘管智利最著名的海軍提督科克倫也是英國人,但「勻勢」永遠是大英帝國核心的外交法則。
在動身前往智利港口瓦爾帕萊索的途中,威廉幾乎做夢都在笑。秘魯雖然現在還很窮,不為西方資本所重視,但後世的秘魯卻是世界重要的金屬礦產國之一,其中鉍、釩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銅占第三位,銀、鋅占第四位。
而且在秘魯國內,軍隊勢力尤其是海軍勢力十分強大,任何總統沒有軍隊的支持根本不可能當選。威廉盤算著,以此為契機,假以時日,將來若想在南美挑起些事端,秘魯絕對是個可靠的小弟外加一把趁手的「好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