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章 天涯相逢亦骨肉,鐵騎初鑄勝貔貅
「娘,我終於找到你了,這些年來你到哪裡去了,你讓兒我想煞了!」秦瓊府內,羅士信在寧氏面前跪倒,張開巨臂抱住寧氏雙腿,將大頭抵在寧氏膝頭放聲大哭,聲音幾如雷霆轟鳴。
當秦瓊提出願意代母親收羅士信為義子,以償其少年喪親之孤苦時,王玄自是欣然應允,因怕羅士信不願,便編了一套說辭,道此次之所以帶他來齊州,是為了尋找他失散多年的母親和兄長。羅士信心思單純幾如一張白紙,既不記得自己父母早已過世,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兄長,更不明白自己這姓羅的如何竟與姓秦的成了親兄弟。聽到說自己有了親人,他只知滿懷地高興,一路呵呵傻笑不停地隨著這個厲害無比可以隨手將自己打倒的哥哥回到秦府。
秦瓊將此事告知母親后,寧氏亦由衷憐惜羅士信身世,欣然同意了兒子的安排。說也奇怪,似乎冥冥中一條因果之線牽引,當羅士信看到寧氏時,寧氏那張滿懷著真摯關愛的慈祥面龐竟使他混沌的大腦中模模糊糊地浮現出埋藏在最深處的母親形象,兩張面孔逐漸重合融為一體。在這一瞬,羅士信完全沒有一絲懷疑地將寧氏當作了自己的生身之母,單純而深刻的思念慕孺之情如火山般爆發,撲倒在寧氏面前大哭起來。寧氏被羅士信感染,慈愛地輕輕撫摩著他的大頭,眼中亦不由滾下淚來。
一旁的秦瓊、程咬金、單道、王玄等人急忙勸解。待兩人止淚,秦瓊將師兄秦安與妻子弄玉介紹給羅士信,羅士信一一下拜磕頭見禮。當秦瓊又將小若梅拉過來拜見叔叔時,羅士信竟是不由分說,依葫蘆畫瓢在孩子面前跪倒便是「梆梆」地幾個響頭,登時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入夜後,寧氏命身邊的丫鬟將秦瓊喚到后宅。秦瓊見母親臉色嚴肅,便小心地問道:「娘,您這麼晚了喚兒前來,可是有事要吩咐?」
寧氏不動聲色地看了兒子好一會兒,直到把他看得有些不自在了,才正色道:「叔寶,為娘知道你素有大志,近年來幾乎做每一件事情都自有其深意。今天你安排士信拜在我膝下,想必也是看中了他這身超人的勇力吧?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趁給我早息了這個念頭,士信這孩子本就可憐,兼且腦子又不大靈光,為娘說什麼都不會准他攙和你那些事!」
「娘……」秦瓊大急。
「怎麼?」寧氏雙眼一瞪,「你自己整日忙地不見人影也就罷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兒子承歡為娘膝下,你還要硬將他帶走不成?」
「兒不敢,一切聽憑娘您的安排就是。」秦瓊無奈地答應下來,垂頭喪氣地去了。
*******************
在接下來的大半年裡,秦瓊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這支輕騎軍的建設與訓練中來。由於對這支實驗性質的輕騎軍寄以厚望,所以來護兒與張須陀在職權範圍內給予了秦瓊最大的便利:不僅將招撫盤踞齊州各地的響馬的事宜全權交付與他不予過問,甚至破格提拔了秦瓊舉薦的房玄齡為軍丞參贊軍務,程咬金、單道、王玄分為軍司馬。
所謂「隔行如隔山」,身居高位的來護兒和張須陀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秦瓊在齊州這一塊地方擁有如何龐大的潛在實力。作為齊州地下勢力的當然王者,齊州遠近山寨的各路人馬無不仰「小孟嘗」鼻息生存,甚至有些山寨根本就是在秦瓊的暗中支持下才豎起的大旗,因此所謂的招撫完全是一個幌子,只短短一月,秦瓊便聚齊了完全有各大山寨最敢拼殺的悍匪組成的三千精騎。
不過募兵易而成軍難,要想讓這批個人能力出類拔萃卻是個個桀驁不馴的悍匪組成一支旅進旅退的鐵軍,則還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前代兵法大家吳起認為,軍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其意為,軍人往住因為沒有本事而犧牲,軍事技藝不嫻熟而失敗。因而用兵之法,首先是訓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作為一個在前世接受過21世紀最先進也是最嚴酷軍事訓練的最精銳戰士,秦瓊自然更加明白軍事訓練的重要性。
當然,對於這些常年刀口舔血的綠林豪傑,近身的搏鬥廝殺於他們而言便如吃飯喝水一般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完全不必再做特別的訓練,因為所有在這方面不合格的人都已在刀光劍影的江湖中被死亡徹底淘汰。於是秦瓊將訓練的重心放在了軍紀、配合與騎射這三項上。
前代兵法大家孫臏亦有名言:「令不行,眾不一,可敗也。」欲鑄鐵軍,必先鑄鐵紀。岳飛治軍嚴厲,號曰:「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有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來縛柴草,岳飛亦按軍法嚴辦。岳家軍因此才得以所向披靡,即使強悍如女真人,也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秦瓊前世所在的那支打出了一個強大的共和國的鐵軍,之所以能在幾十年的鬥爭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並取得最終的勝利,那膾炙人口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功不可沒。真正讓世人認識到這支隊伍的強大的,並非只是那幾十年的浴血戰鬥,還有解放大上海時,那數十萬大軍露宿街頭的一幕。
為使這些個個桀驁不馴的綠林好漢儘快進入軍人的狀態,秦瓊首先抓的便是軍紀。因手下的大多數士兵都不識得幾個大字,秦瓊索性將那煩瑣難記的「十七禁律五十四斬」拋開,而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去掉「不虐待俘虜」一條后照搬過來。在以雷霆手段誅殺了幾個強搶百姓財物、淫辱民女的敗類之後,這十條簡明易記的軍規才算初步印刻在士兵們的心裡。當然秦瓊也非一味用嚴,剛柔相濟才是王道,除朝廷撥發的餉銀糧草外,秦瓊自己又拿出大筆銀子補貼,使越騎軍的軍餉伙食都遠遠超出當時軍中的最高水準。而私下裡秦瓊又使程咬金、單道、王玄他們散播消息,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們之所以能拿到吃到令其他營的士兵眼紅和流口水的高額軍餉和豐盛伙食,全是校尉大人拿出自己銀錢補貼的結果。平日里訓練之餘,秦瓊又經常與士兵打成一片,「小孟嘗」將收攬人心的諸般手段施展開來,這些心性梗直的粗魯漢子如何招架得住?不到一月,便已使全軍上下一心,誓死效忠。
在軍隊編製方面,秦瓊採用了偷師自北方游牧民族「十進位制」編製。這種分層領導、上下統屬的編製方案創自匈奴人。匈奴民族,全民軍事化,全軍騎兵化。在其軍事編製中,大者萬餘騎,由萬長統領。其下依次為千騎、百騎、什騎,分別由「千長、百長、什長」統領。
兵法有言:「兵重(指編製過大)者滯而不神,兵輕者便而多利。」在作為最基層戰鬥單位的十人隊里,十騎長須對其他9人及其戰馬了如指掌,如此指揮管理起來才能從容自如,得心應手。這樣一支經過嚴格訓練的、由l0名騎兵織成的隊伍,足以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的進攻、防守、巡邏能力的小型戰鬥集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獨立行動。從而對敵人產生某種牽制、威脅的作用。若超過10人,則人多馬亦多,行動不便,不宜協調,難以互相呼應;如少於10人,則獨立戰鬥的能力不強,對敵人威脅也不大,甚至容易反被敵方吃掉。匈奴人雖然不懂得計算進攻或防禦的半徑,但多年騎戰積澱下來的寶貴經驗卻使他們知道了以十名騎兵組成最基本的作戰單位才是最合適的。
在每10名十騎長中,會選拔能力最突出的一人為百騎長,而他直屬的10人小隊便成為他的近衛親兵。由百騎長領導的百名騎兵最適合規模不大的襲擊、閃擊、迂迴、包抄、穿插、分割、追擊、夜戰、風戰等各種形式的奔襲運動戰術。既可以陸續接應,又具有較強的戰鬥能力,同時還不至笨重冗雜,顯得格外的靈活機動。千騎、萬騎的建構與百騎大致相同,而當人數滿千,這樣一支配合默契如一個整體、攻守自如的騎隊已能在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中,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匈奴人以及後來的蒙古人之所以能在與中原、中亞、歐洲人的戰鬥中,經常佔據主動乃至獲得勝利,這種十進位制的軍事編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秩正六品的越騎校尉,秦瓊手裡只有三千人的編製,因此他只能組成三個千騎隊,由軍司馬程咬金、單道、王玄分為千騎長。還有就是額外組建了一支又由十二飛鷹分任十騎長、總數120人的近衛騎隊,號稱「飛鷹衛」。
編製明確后,秦瓊便對他們展開了一系列以十、百、千乃至全軍為單位的協作配合訓練。訓練的方法很簡單——對抗加實戰,讓他們在戰鬥中切身體會協作的重要性,學會信任身邊的袍澤,在將後背放心地交給戰友的同時也隨時準備著用自己的生命捍衛戰友的後背。
再就是對於騎射技術的訓練。這些士兵們原來的職業既然叫做「響馬」,要說馬上廝殺的功夫自是看家的本事,便是與塞外的游牧民族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在中土弓箭屬朝廷管制類器械,民間能擁有並練習弓箭的人只是少數,所以三千士兵裡邊真正懂得使用弓箭尤其是懂得騎射的竟是寥寥無幾。即使是從現在開始訓練,但要達到像「黑燕騎」那樣在狂奔於坎坷之途的馬上仍能前後左右任意開弓射箭的程度,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成。幸而作為一個有著21世紀思想知識的異類,「窮則變,變則通」是再尋常不過的理念。面對這種情況,秦瓊索性讓大家放棄使用弓箭,轉而引進了另一種源於弓而不同於弓的遠射武器——弩。儘管與弓相比,弩存在構造複雜,製作不易,射速緩慢等缺陷,卻也有著射程、貫穿力以及準確度三大優勢,而最吸引秦瓊的卻是它只要將弦固定之後就可以專心瞄準,不像弓還要同時拉弓和瞄準那樣高難度,訓練起來相對容易。
秦瓊將自己的想法告之來護兒后,這老將卻是雷厲風行的脾氣,立即致函工部要求調撥一批「三石具弩」。作為當朝權臣楊素的老部下,來護兒在京師著實有些人脈,很順利的要到了這批價值不匪的器械。每人一具弩弓裝備到手后,秦瓊便帶著三千戰士展開了熱火朝天的訓練。這些摸慣武器的傢伙對弩弓的使用上手極快,尤其是當秦瓊將後世槍炮的分段式射擊與覆蓋式打擊的概念融入弩弓的運用后,那或連綿不絕或漫天灑落的箭矢絕對將成為敢於出現在他們前方的任何敵人的噩夢。
時間在緊張的訓練中飛快地逝去,大半年來秦瓊幾乎吃住都在軍營,便連妻子臨盆,他也是在事後才回家一趟,在撫慰妻子一番,又給兒子留下「秦懷玉」這個早已明確於心的名字后便匆匆離去。到這一年的年底時,一支虎狼之師悄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