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可是李順的下屬畢竟是一些烏合之眾,給官軍殺得大敗。李順也當場被殺死,王繼恩下令不接受投降,直接斬殺俘虜三萬多人,最後在部將的勸說之下才作罷,沒有殺光剩下的人。

捷報到了汴京,趙光義準備論功行賞,問吏部尚書李昉,應該給王繼恩封一個什麼樣的官。李昉建議封王繼恩為宣徽使。

卻沒想到趙光義居然說出一通大道理來:「朕讀前代史書,宦官最易干政,就是太祖也嚴令宦官干政,因此宮內就只有五十名太監。是萬萬不能讓王繼恩做宣徽使的。」

趙昌言說:「可是王繼恩立有大功,不賞是不行的。」

「可是太祖有定例,宦官不準干政。」

眾人都腹謗不已,太監不能干政,卻怎麼能夠領兵?

趙光義見眾人都不說話了,就說:「張洎、錢若水,你們二人回去擬定一個官職。」

張洎和錢若水商量了半天,最終商量出一個官名——宣政使。於是趙光義就把它賞賜給了王繼恩。同時把成都府降為益州。

按說王繼恩應該班師回朝了,可是他做老大做上癮了,就是不願意回汴京之事。每日里除了大肆掠奪百姓財物之外,就是飲酒作樂。縱容屬下當街強搶民女。

這時,李順手下的參將張余再一次揭竿而起,連克嘉州、戎州、滬州、渝州、涪州、忠州、萬州、開州。開州監軍秦傅序戰死,那些州縣想王繼恩乞求發兵,王繼恩就是不理睬。

趙光義非常生氣,自己提拔的人沒有一個人給他長臉,就是這個有擁立之功的王繼恩也是一個小人,自己如此重用,他還不知道報答,反而在那裡瞎搞。他不由得想起當初他要派遣王繼恩去四川的時候,呂蒙正就不同意,現在除了這種事,他的面子上有些下不來,看到呂蒙正有些不好意思。當即下令讓王繼恩回汴京請罪,看到詔書,王繼恩才知道自己玩的有些大了。他倒是想佔山為王,佔領成都,就地稱王。可是現在張余已經快要打倒成都來了,朝廷前來討伐的部隊也要到了,他想了很久,最終決定回汴京,想來趙光義不會殺他的。

趙昌言舉薦同知司事張詠為益州知府,負責剿匪事宜。

張詠(946—1015),北宋名臣,字復之,自號乖崖,濮州鄄城人。生於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年七十歲。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郡舉進士,議以泳為首。有夙儒張覃者未第,詠與寇準致書郡將,薦覃為首。眾稱其能讓。是歲,詠登進士乙科,授大理評事,知崇陽縣。累官樞密直學士。兩知益州,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詠與寇準最善,每面折准過,雖貴不改。准知陝,詠適自成都罷還,將別,准問曰:"何以教准?"詠曰:「霍光傳不可不讀。」准歸取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張公謂吾矣!」官至禮部尚書。乞斬丁謂、王欽若,章三上,出知陳州。卒,謚忠定。詠著有文集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張詠,是個出了名的急性子人。他年輕時,有一次戴著頭巾吃餛飩,偏偏那頭巾的帶子長了點兒,連著幾次垂到了餛飩碗里。他竟遷怒於頭巾。張詠登時火冒三丈,一把將頭巾拽下來塞進碗中,高聲嚷道:「但請吃!」

他在湖北做縣令的時候,發現一個管錢的小吏,偷了一枚錢藏在頭巾裡帶出庫房,於是令打板子作為懲戒。小吏不滿,嚷道:「我不過是偷了一文錢,你竟因此打我,但你能夠殺我嗎?」這種「激將法」對張詠倒是管用,張詠寫了四句判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隨即拔劍殺掉了他。此事震動全縣,從此當地治安大為好轉。今天換個角度來看,「水滴石穿」這個成語其實是用一個狂妄小吏的性命換來的。

這兩則軼事僅僅反映了張詠性格的一個側面。實際上,張詠的喜好讀書、藏書,也是很突出的。

張詠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幼時他家裡買不起書,渴望讀書的張詠只好到有書的人家懇求借閱,借到手之後再抄下來苦讀。他讀書十分勤奮,沒有書桌,就在院子里背靠著大樹的樹榦讀,一篇文章讀不完,決不進屋歇息。張詠寫的《勸學》詩中有這樣兩句:「玄門非有閉,苦學當自開」,可以說是他青年時代刻苦攻讀的寫照。

張詠考中進士當了官后,經濟條件好了,可他卻既不購置田產也不沉湎酒色,他的官俸幾乎都用來買了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久而久之,他的藏書增加到了近萬卷之多。除正統的經、史、子、集外,也包括醫藥、種樹甚至卜筮方面的書。稍得閑暇,他總是躲進書房捧書瀏覽。正像他自己敘述的那樣:「力學求之,於今不倦。」

晚年的張詠仍保持著青年時代讀書的習慣,為加深理解,許多書他都要親手抄錄,邊抄邊品。由於朝廷倚重,張詠未能致仕退休回家享清福,而是一直擔任地方官至去世。

他自恃書讀得多,連當時在澶淵之盟中大出風頭的寇準也敢嘲笑,當然,這種嘲笑是善意。有一次,張詠去拜訪拜訪寇準,寇準設宴款待。二人將別時,寇準向他請教:「何以教准?」張詠說:「《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一頭霧水,直到寇準後來讀《霍光傳》,發現書中有「光不學無術」一句,才發現張詠是在說他「不學無術」。因而,「不學無術」這個成語也可以說是由張詠提出的。

公餘,他以潛心校讎自己的藏書為樂。他寫的兩句詩:「伊余世上耽書客,古今萬事羅胸臆」,是他晚年讀書把卷深思的況味。

張詠的「不事產業聚典籍」、「讀典墳以自律」,對今人來說仍有借鑒意義。

張詠是宋代成都府知府,早年長期漫遊,以豪俠著稱。太平興國五年進士(980),做崇陽縣令時,「民不務耕織,唯以植茶為業」。太平興國初年,為避免以後受榷茶之弊,下令拔茶植桑,「民以為苦」。其後官府榷茶,鄂州其他各地茶園戶或失業或貧困不堪,獨崇陽縣以縑納稅,免遭其害,生活安定富足。因而崇陽之民,對張詠殊為感激。

他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被譽為「紙幣之父」。倫敦的英格蘭銀行中央的一個天井裡,種著一棵在英國少見的中國桑樹。因為張詠發明的「交子」原材料就是桑樹葉。可惜那時候沒法申請知識產權,否則,銀行中央的天井裡樹立的可能是張詠的雕像。

卻說張詠到了益州之後,上官正和宿翰親自前去迎接。他們都知道張詠是一個仁厚之人,跟原先四川的那些官員不同。他是一個辦實事的。

張詠上任伊始,就以安撫為主,親自到民間走訪,探查民間疾苦。得知四川的食鹽價格較高,老百姓買不起,可是糧食卻有不少的盈餘。他就從外地買來大量的食鹽,讓老百姓用糧食來換。施行仁政,每每遇到官司,都親自前去處理,廢棄前任,打官司必須交錢的陋俗。中國的老百姓很容易滿足,只要三餐有著落就行,沒有什麼政治訴求。可是歷來那些官員都是不管老百姓死活的,至於民意都是拿來利用的,一旦用完了就丟到九霄雲外去了。這也是中國的老百姓到現在為止還害怕政府官員的緣故。根本不敢想國外的老百姓那樣,可以控告他們浪費納稅人的錢。

張詠把大牢裡面的人重新審問之後,無罪的都直接放了。他這麼一做,只是張余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聲勢頓時就下來了。上官正和宿翰用兵屢屢克敵,最終在嘉州擒獲張余。至此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終於被鎮壓下去了。

捷報到了趙光義那裡,趙光義封雷有終和上官正為兩川招安使,宿翰為益州監軍。同時下罪己詔,公開承認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

四川的事情,讓趙光義的雄心徹底冷卻了。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現在最想見的人是大哥趙匡胤,他想得到大哥的幫助,可是他根本就不敢派人尋找,就憑他做的那些事,大哥不來修理他就算是不錯的了。

趙匡胤已經離開了華山,他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兒子媳婦,還有自己的三個女人都已經踏上了修仙的道路,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早日提升自己的境界,不然到最後還是一個死字。可是這種事情是可與而不可求的。全要靠機緣。

跟兒子媳婦告別之後,四個人又回遼國去了,他要回去拿兵器。跟巴拉班宏的戰鬥,讓他明白沒有趁手的武器是要吃虧的,如果不是他有類似金庸小說中吸星大法的一樣的能力,失敗的肯定是他。

走之前,他去了另外幾個山峰,沒有找到陳摶的蹤影。

卻說,當初趙普建議讓李繼捧到邊疆區招安李繼遷,他到了夏州之後。就派人去找李繼遷,勸他投降。此刻的李繼遷正被宋軍逼的走投無路,遼國給他的援助也不是很及時。基本上是讓他自力更生。

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當即表示願意投降大宋。其實是為了緩一口氣。李繼捧當即上表表示李繼遷願意降宋,趙光義當即封李繼遷為銀州刺史。有賞了一些錢帛。

一年之後,李繼遷緩過勁來了。當即派人聯絡李繼捧,蠱惑李繼捧跟他一起造反。可是李繼捧不同意,李繼遷當即撕破臉皮,攻打李繼捧。好在李繼捧準備的比較妥當,不但打敗了李繼遷,還射傷了了他。

攻打李繼捧失敗之後,李繼遷轉攻夏州,李繼捧的大本營。李繼捧當即向重工業求救,重工業命翟守素前去救援。

翟守素(921-992),五代末將領,宋初大臣。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西北)人。父翟溥,晉左司御率府率。以父任為殿直,歷漢、周兩代,遷任承天軍伐。乾德中,為引進副使,隨王全斌伐蜀。開寶中,又從駕征太原,轉為引進使。開寶三年(970)授任劍南十州都巡檢使。宋太宗即位后,遷客省使,領憲州刺史。太平興國年間率諸州屯兵往擊梅山洞蠻,盡平其巢穴。歷任杭州、潞州、大名府、鳳翔府知府,皆有政績。淳化中,因戎人為寇,詔其率兵屯夏州,又移鎮石州。翟守素領承天軍使。乾德中,為引進副使,從王全斌伐蜀,以往來馳告軍事為職。蜀平,擢判四方館事。以兩川余寇未殄,慮致騷動,再令守素入蜀經略諸郡,分兵以防遏之。

開寶中,會麟、府內屬戎人爭地不決,因致擾亂,命守素馳往撫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悅服。從征太原,命海州刺史孫方進圍汾州,守素監其軍,轉引進使。

開寶三年,命為劍南十州都巡檢使,東上閣門使郭崇信副之。賜守素錢五百萬,入謝日,復遣為岐帥符彥卿官告使。守素辭以錫齎優厚,不敢更當奉使之詔,上不許。九年,吳越國王錢俶來朝,命守素護諸司供帳,迎勞郊外。並壘未下,詔與洺州防禦使郭進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虜獲。太宗即位,遷客省使,領憲州刺史。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夏,河決滎陽,詔守素髮鄭之丁夫千五百人,與卒千人領護塞之。是秋,梅山洞蠻恃險叛命,詔遣守素率諸州屯兵往擊之。值霖雨彌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將接戰,守素一夕令削木為弩。及旦,賊奄至,交射之,賊遂敗。乘勝逐北,盡平其巢穴。先是,數郡大吏、富人多與賊帥包漢陽交通,既而得其書訊數百封,守素並焚之,反側以定。俄而錢俶獻浙右之地,詔守素為兩浙諸州兵馬都監,安撫諸郡,人心甚悅,即以知杭州。歲滿,為西京巡檢使。秦王廷美以事勒歸私第,以守素權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屬洛陽歲旱艱食,多盜,上憂之。守素既至,漸以寧息。未幾,遷商州團練使。

雍熙二年,改知延州。自劉廷讓敗於君子館,河朔諸州城壘多圮。四年,詔守素與田仁朗、王繼恩、郭延濬分路按行,發諸州鎮兵增築,護其役。賜白金三十兩,留充天雄軍兵馬鈐轄、知大名府,改知潞州。會建方田,命為代北方田都部署、并州兵馬鈐轄,從屯夏州,改知鳳翔府。

淳化中,夏帥趙保忠上言,其弟繼遷誘戎人為寇,且求援師。詔守素率兵復屯夏州,未幾,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歸本郡,從之。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一。

翟守素逮事四朝,綿歷內職五十餘年。性謹慎,寬仁容眾,所至有治績。凡斷大辟獄,雖罪狀明白,仍遍詢僚寀,僉同而後決;屬吏有過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類者言其獲咎,以微警之。新進後生多至節帥,而守素久次不遷,殊無隕獲意,時論以此多之。

李繼遷聽聞翟守素大軍的消息,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再次派人找到李繼捧,表示自己這一次是真心投靠大宋。李繼捧本來就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再加上他和李繼遷本來就是堂兄弟,就動了惻隱之心。當即上表,說李繼遷這一次是真的投靠大宋,並且以他的人頭擔保。

趙光義摘掉自己無法徹底剿滅李繼遷,就索性封他為銀州觀察使,同時賜姓趙,名字叫趙保吉。並且封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為銀州行軍司馬。

翟守素的大軍撤走還沒有兩個月,李繼遷就派人找到李繼捧,以契丹國分封王爵為籌碼,誘惑李繼捧投降契丹國。李繼捧不由得心動起來,半個月之後,耶律隆緒的詔書到了,封李繼捧為西平王。

拿到契丹國主詔書的李繼捧當即跟李繼遷商討聯合出兵的事情,李繼遷讓他再等等。

永興軍路轉運副使鄭文寶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李繼遷的命脈就是銀州和夏州一帶的產食鹽的鹽井。於是他下令,讓產出的食鹽官賣,致使李繼遷再也沒有了經濟來源,心中對鄭仁寶非常憤恨。

當即率領部下攻打環州,同時要遷徙綏州的百姓前往夏州。李繼遷打算跟李繼捧合併一處。可是他的副將高文岯卻不願意,反而把李繼遷趕走了。

李繼遷帶領自己的親信很快就聚集了兩萬人馬,沿途燒殺搶掠,直逼靈州。李繼遷和李繼捧同時謀反的消息傳到開封之後,趙光義大為震怒。當即命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率兵前去討伐。

李繼隆(950-1005)大宋名將,處耘長子,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后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遷侍衛馬軍都虞侯,為滄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以河西行營都部署,破李繼遷,擒趙保忠。至道初,任靈、環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權。卒,贈中書令。

開寶年間,宋太祖平定后蜀後由於叛軍和盜賊猖獗,於是募兵剿匪。李繼隆年方弱冠就毅然從軍,校軍場上他每射必中受到賞識,被任命為果、閬州監軍。慈母見到年輕的愛子將要遠征不免非常擔心,找來一些當年丈夫的老部下輔佐李繼隆。沒想到李繼隆一口回絕道:「是行兒自有立,豈須此輩,願不以為慮」,就此踏上了漫長的征途。軍人的生涯充了危險,蜀道更是艱難,在勝利歸來的路上李繼隆連人帶馬掉入了山溝,幸運的是給一棵樹掛住了,人馬無恙被救了上來。

隨後李繼隆和三百士兵被派到長沙去剿滅數千名當地的蠻族,武器只有刀和盾牌。但是年輕氣盛的李繼隆冒著蠻族不斷施放的毒箭身先士卒,以傷亡100多人的代價打敗了敵軍。戰鬥中他的手臂被敵人的毒箭貫穿,危在旦夕,好在部下搞來了解藥才得救治。這一戰李繼隆以勇猛傳遍了全軍。宋太祖聽聞后對其讚賞有加,南征金陵后就派李繼隆負責水路運輸補給。唐軍全力攻擊宋軍的水運,但李繼隆屢屢擊敗南唐水軍,並且斬殺了敵軍一位高級將領,有力的保障了宋軍補給。

宋太宗對北漢的戰爭開始后李繼隆一如既往「奮以先登,勇常冠軍」,在攻打太原西城時一次敵軍投石機投出的石頭,正好落在他身邊,一位隨從親兵當場被擊中身亡,但他仍然毫無懼色從容戰鬥在第一線。北漢在宋軍的打擊下終於投降。李繼隆為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漢滅亡后,李繼隆作為先鋒參加了幽州戰役,起初連連獲勝,可惜高粱河之戰,因為宋太宗失誤導致宋軍大敗。戰後李繼隆因為戰功被命為鎮州都監。遼軍隨後轉入反攻,契丹人派出耶律休哥和韓匡嗣帶領大軍直抵滿城。宋軍按照太宗皇帝的部署分為八陣對峙,宋軍有人提出八陣的部署力量過於分散,應該改為二陣,但是宋軍大將崔翰猶豫不決,恐怕違反了太宗的命令不好交待。當時身為監軍的李繼隆當場表示「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有了李繼隆拍胸脯,宋軍於是大膽的做了違背太宗意圖的正確變陣。

一場大戰過後遼軍慘敗,被斬首萬級俘三萬。太平興國七年遼人再次捲土重來,遼景宗親率三路大軍南下。李繼隆跟隨名將潘美迎戰於雁門,潘美以曹光實為先鋒擊潰了遼軍。李繼隆和潘美乘勝追擊,攻破了敵軍二十五寨,斬首三千餘級,俘獲萬人追擊到遼境內的靈丘才返回。同時其他各路宋軍也捷報傳來,崔延進破敵於唐興斬首數千級,斬殺遼軍大將太尉奚瓦里,府州折家軍也取得了勝利,遼軍損失慘重入侵計劃全面崩潰!

雍熙二年党項人李繼遷誘殺宋軍名將曹光實,攻陷河西三寨,銀州等地進圍撫寧。李繼隆又赴西北討伐党項,他和王詵等濁輪川一戰殺敵五千,李繼遷狼狽逃走。收復銀州后宋軍再破悉利族,斬三千餘級,出開光谷西杏子坪降三族首領析八軍等三千餘眾。岌伽羅膩十四族不願歸順,李繼隆與尹憲發動攻擊,俘斬七千餘級。戰後李繼隆以輝煌戰功被加封為環州團練使。

雍熙三年宋太宗發動了第二次幽州戰役。李繼隆作戰勇猛攻克固安、新城,涿州,俘獲契丹將領一名。可惜宋太宗和曹彬的錯誤,宋軍遭到了慘敗,各路人馬傷亡慘重。但李繼隆部隊「軍成列,虜不敢擊」,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駐紮。當時有數萬敗兵潰散到定州,形勢混亂,李繼隆按照太宗指示,從容的安置敗兵,受到太宗的表彰,改任侍衛馬軍都虞候、武州防禦使。

同年冬遼軍反擊全線展開,宋遼戰於河間君子館,宋軍劉廷讓領兵數萬迎戰,以滄州都部署李繼隆一萬精兵為援。由於天寒冰凍宋軍弓箭無法張開,劉廷讓受到遼軍重創死者數萬。李繼隆和滄州副都部署王杲領兵赴援途中遭到遼軍優勢兵力襲擊,雖然王李二人頑強抵抗殺死了大批遼軍,但終究寡不敵眾。李繼隆考慮到氣候等形勢對宋方極為不利,果斷下令退保樂壽。李繼隆的撤退命令是完全正確的舉動,但此卻成為劉廷讓推託責任的把柄。戰後太宗震怒下令李繼隆赴京對其進行調查,但事實很快大白天下,李繼隆無罪釋放。端拱元年李繼隆終於被任命為宋軍定州都部署,不過他面對的局面是險惡的,宋軍精銳幾乎在一年前的歧溝關和君子館兩戰中喪失殆盡,《長編》記載「緣邊瘡痍之卒,不滿萬計,皆無復鬥志,河朔震恐」。

端拱元年冬,遼軍再次大舉入侵,攻克涿州,陷長城口。李繼隆領兵北上增援不敵耶律休哥,宋軍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領八萬精騎繼續南下,陷滿城,南下祁州。李繼隆再次赴戰,路上遇敵激戰之後斬獲不少,最後依據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耶律休哥的精銳鐵騎也沒閑著,如風雷一般迅速撲向了唐河。面對遼軍凌厲攻勢,李繼隆一面招來鎮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面在北岸設下二千名伏兵準備背後偷襲。耶律休哥不愧為名將,很快發現了宋軍伏兵,他首先對宋軍伏兵實施攻擊。李繼隆見情況有變立即下令荊嗣出戰救援,荊嗣殺入重圍救出伏兵,迅速退到河邊,把軍隊分為三陣,背水抵抗。遼將耶律休哥親率騎兵主力登上烽火台求戰,然後全力衝擊。勇將荊嗣頑強抵抗,戰鬥拉鋸了好幾個回合后,荊嗣軍抵敵不住且戰且退撤到南岸和李繼隆主力會合。遼軍見勢迅速殺過河橋。

李繼隆的部下袁繼忠見此慷慨陳詞道「今強敵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滅,令長驅深入,侵略他郡,雖欲謀自安之計,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寇矣」。但黃門林延壽等卻拿出太宗皇帝不許出戰的詔書。李繼隆早已下定決心一戰,他喝斥道「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他下令田敏帶領其數百名靜塞騎兵來到陣前,「靜塞」這個番號是大宋精銳騎兵部隊,史載:「近世邊郡騎兵之勇者皆習干戈戰鬥而不畏懦者也,聞虜之至,或父母轡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進者。」田敏不負眾望帶著騎兵「摧鋒先入」。李繼隆,荊嗣,郭守文乘勢掩殺,遼軍大敗,橫屍遍野,宋軍一直追擊到滿城,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戰後遼軍南下的勢頭被初步遏制。大將裴濟本來和李繼隆不和但此戰摒棄前嫌奮力拚殺,和敵人短兵相接,戰後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端拱二年耶律休哥再率三萬鐵騎南侵,旨在切斷威虜軍的補給。宋朝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建議放棄威虜軍。李繼隆表示反對,他召集鎮,定,高陽關精銳萬人,毅然出發運糧,歸途中渡過徐河后遭到耶律休哥追擊。李繼隆派麾下大將尹繼倫偷偷進至遼軍後背。到了凌晨尹繼倫乘耶律休哥不備,突然從背後襲擊遼軍,遼軍正在用餐不及防備,頓時陷入混亂。尹繼倫殺入遼軍指揮部,劈面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點被砍斷,狼狽逃竄,但遼軍畢竟人多,很快組織反擊,尹繼倫漸漸支持不住,連連敗退。此刻李繼隆和大將王杲,范廷召領兵殺到增援。遼軍敗狀據《宋史》記載「殺其將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隨之大潰,相蹂踐死者無數」宋軍追擊了幾十里,遼軍在曹河遭到宋軍孔守正伏擊,又死傷不少。徐河戰後,宋遼戰爭的形勢為之一振,此後十年遼軍沒敢再次大舉進攻!

端拱元年契丹再次大規模入侵,他們首先圍攻長城口,攻破城池后,宋朝守軍拒絕投降,結果全部壯烈殉國,契丹人然後由耶律休哥帶領南下攻破祁州,殺向唐河。李繼隆首先在北平寨和鸞女祠進行了抵抗,給了遼軍重創后根據朝廷指示退守唐河,以河拒守,派遣大將荊嗣守住河橋,在河對岸部署2千伏兵。李繼隆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準備在遼軍渡河時候實施夾擊。不過耶律休哥不愧為名將,發現了宋軍伏兵,首先對宋軍伏兵實施攻擊。李繼隆見情況有變立即下令荊嗣出戰救援,荊嗣殺入重圍救出哪支伏兵,退到河邊,把兵士分為三組,背水為陣抵抗遼軍,遼將耶律休哥親率騎兵主力衝擊。荊嗣頑強抵抗,戰鬥拉鋸了好幾個回合后,李繼隆又派出大將田敏率領精騎數百加以接應,終於荊嗣軍順利撤回南岸和李繼隆主力會合。宋遼兩軍隔河對峙。

此時大將袁繼忠慷慨陳詞道「今強敵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滅,令長驅深入,侵略他郡,雖欲謀自安之計,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寇矣!眾將聽了非常感動,要求過河決戰。這時候黃門林延壽等五人拿出皇帝詔書,不許出戰。李繼隆早已下定決心過河一戰,洗刷君子館戰敗之恥喝斥道「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李繼隆派袁繼忠領騎兵先鋒出戰,自己和大將裴濟居中,荊嗣掩護側翼。李繼隆的先鋒是宋軍王牌易州騎兵,宋史記載「尤驍果」而且家屬早先都被契丹劫掠,國讎家恨,戰鬥力很強,聽到出擊命令頓時勇敢的殺向契丹軍「摧鋒先入。大將裴濟,此戰極為勇猛,親自衝到前線和遼軍短兵相接,遼軍擋不住宋軍玩命攻擊,終於戰敗,宋軍追擊了數里才停下。這一戰耶律休哥統帥的遼軍慘敗史載「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契丹人並不甘心失敗,次年,耶律休哥親率八萬鐵騎南下,旨在切斷威虜軍的補給。宋朝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前南唐降臣張洎建議放棄威虜軍「拔壘而旋」聲稱不放棄的話「必成陷沒。這一個建議遭到軍方的強烈反對,李繼隆反駁梁門為北面保障,不可廢」。就在這朝臣的巨大壓力中,李繼隆召集鎮,定,高陽關精銳各路人馬一萬人,毅然出發,到徐河和耶律休哥對峙。

李繼隆麾下大將尹繼倫進至遼軍後背,遼軍見尹繼倫兵少,沒加理睬,到了凌晨尹繼倫激勵士兵們說:「縱死猶不失為忠義,豈可泯然而死,為胡地鬼乎!」

然後乘耶律休哥不備,在遼軍用早餐的時間,突然從背後襲擊遼軍,遼軍頓時陷入混亂,尹繼倫殺入遼軍指揮部,劈面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點被砍斷,狼狽逃竄,但遼軍畢竟人多,很快集合攻擊,尹繼倫漸漸支持不住,連連敗退。此刻李繼隆和大將王杲領兵殺到,和遼軍激戰,遼軍慘敗,尹繼倫傳記載「殺其將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隨之大潰,相蹂踐死者無數」宋軍追擊了幾十里,遼軍退到曹河又遭到宋軍孔守正伏擊,又死傷不少並又有一名高級將領陣亡。這一戰後,遼軍囂的氣焰被打了下去。

至道二年李繼隆帶領五路大軍討伐党項人,但李繼遷狡猾的儘可能避免和宋軍主力決戰,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的戰術,加上李繼隆調度行軍路線上的一些失誤,結果五路大軍除了王超和范召廷戰果比較多,其他的都是無功而返,這一戰雖然局部戰役上沒有失敗但戰略上沒有能夠按照原來的計劃殲滅党項軍主力,由於宋軍主要精力必須對付遼國,所以很難再次組織大規模圍剿,這樣一來也就註定了靈州最終陷落。數年後李繼遷攻陷了靈州,李繼隆的老部下裴濟血戰到了最後一刻,與城共亡。至道三年李繼隆頗有先見之明的重建了鎮戎軍,這個要塞由來成為抵禦西夏入侵的橋頭堡。

史書也有李繼隆傳:

繼隆字霸圖,幼養於伯父處疇。及長,以父蔭補供奉官。處耘貶淄州,繼隆亦除籍。會長春節,與其母入貢,復舊官。時權臣與處耘有宿憾者,忌繼隆有才,繼隆因落魄不治產,以遊獵為娛。

乾德中平蜀,選為果、閬監軍,年方弱冠,母憂其未更事,將輔以處耘左右。繼隆曰:「是行兒自有立,豈須此輩,願不以為慮。」母慰而遣之。代還,夜涉棧道,雨滑,與馬偕墜絕澗,深十餘丈,絓於大樹。騎卒馳數十裡外,取火引綆以出之。

會征江南,領雄武卒三百戍邵州,止給刀盾。蠻賊數千陣長沙南,截其道。繼隆率眾力戰,賊遁去,手足俱中毒矢,得良藥而愈,部卒死傷者三之一。太祖聞其勇敢而器重之。又與石曦率兵襲袁州,破桃田砦,追賊二十里,入潭富砦,焚其梯衝芻積。

復從李符督荊湖漕運,給征南諸軍。吳人以王師不便水戰,多出舟師斷餉道,繼隆屢與斗,糧悉善達。日馳四五百里,常令往來覘候。一日中途遇虎,射殺之。嘗獲吳將,部送赴闕,至項縣而病,斬其首以獻,太祖益嘉之。與吳人戰,流矢中額,以所冠胄堅厚,得不傷。

太祖察其才,且追念其父,欲拔用之,謂曰:「升州平,可持捷書來,當厚賞汝。」時內侍使軍中者十數輩,皆伺城陷獻捷,會有機事當入奏,皆不願行,而繼隆獨請赴闕。太宗見其來,時城尚未下,甚訝之。繼隆度金陵破在旦夕,因言在途遇大風晦暝,城破之兆也。翌日,捷奏至,太祖召謂曰:「如汝所料矣。」吳將盧絳聚眾萬餘,攻掠州縣,命繼隆招來之。江南平,錄功遷庄宅副使。從幸西洛,改御營前後巡檢使。

太平興國二年,改六宅使。嘗詔與王文寶、李神祐、劉承珪同護浚京西河,又與梁迥、竇神寶治決河。迥體肥碩,所乘舟弊不能濟,繼隆易以己舟。已而繼隆舟果覆,棲枯桑杪,賴他舟以度。

從征太原,為四面提舉都監,與李漢瓊領梯衝地道攻城西面,機石過其旁,從卒仆死,繼隆督戰無怠。討幽州,與郭守文領先鋒,破契丹數千眾。及圍范陽,又與守文為先鋒,大敗其眾於湖翟河南。

後為鎮州都監,契丹犯邊,與崔翰諸將御之。初,太宗授以陣圖,及臨陣有不便,眾以上命不可違。繼隆曰:「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即從宜而行,敗之於徐河。

四年,遷宮苑使、領媯州刺史,護三交屯兵。與潘美出征北邊,破靈丘縣,盡略其人以歸。改定州駐泊都監。嘗領兵出土鐙砦,與賊戰,獲牛羊、車帳甚眾。詔書褒美。

李繼遷叛,命繼隆與田仁朗、王侁率兵擊之。四月,出銀州北,破悉利諸族,追奔數十里,斬三千餘級,俘蕃漢老幼千餘,梟代州刺史折羅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馬、鎧仗所獲尤多。又出開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香族,斬其副首領埋乜已五十七人,降銀三族首領析八軍等三千餘眾,復破沒邵浪、悉訛諸族,及濁輪川東、兔頭川西,生擒七十八人,斬首五十九級,俘獲數千計。引師至監城,吳移、越移四族來降,惟岌伽羅膩十四族怙其眾不下,乃與尹憲襲擊之,夷其帳千餘,俘斬七千餘級。俄改領環州團練使,又護高陽關屯兵。

從曹彬征幽州,率兵助先鋒薛繼昭破其眾數千於固安南,下固安、新城,進克涿州,矢中左股,血流至踵,獲契丹貴臣一人。彬欲上其功,繼隆止之。俄而傅潛、米信軍敗眾潰,獨繼隆所部振旅而還。即命繼隆知定州,尋詔分屯諸軍,繼隆令書吏盡錄其詔。旬余,有敗卒集城下,不知所向,繼隆按詔給券,俾各持詣所部。太宗益嘉其有謀。

三年,遷侍衛馬軍都虞候、領武州防禦使。契丹大入邊,出為滄州都部署。劉廷讓與敵戰君子館,先約繼隆以精卒後殿,緩急為援。既而敵圍廷讓數重,繼隆引麾下兵退保樂壽,廷讓力不敵,全軍陷沒,裁以單騎遁免。上怒,追繼隆赴闕,令中書問狀,既而得釋。逾年,加領本州觀察使。

端拱初,制授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保順節度。九月,出為定州都部署。初,朝議有寇至,令堅壁清野,勿與戰。一日,契丹驟至,攻蒲城,至唐河。護軍袁繼忠慷慨請出師,中黃門林延壽等五人以詔書止之。繼隆曰:「閫外之事,將帥得專。」乃與繼忠出兵,戰數合,擊走之。

二年冬,送芻粟入威虜軍,蕃將于越率騎八萬來邀王師,繼隆所領步騎裁一萬,先命千人設伏城北十里,而與尹繼倫列陣以待。敵眾方食,繼倫出其不意,擊走之。繼隆追奔過徐河,俘獲甚眾。嘗有詔廢威虜軍,繼隆言:「梁門為北面保障,不可廢。」遂城守如故,訖為要地。

淳化初,上遣使至定州,密諭繼隆:「若契丹復入寇,朕當親討。」繼隆上奏曰:「自北邊肆孽,邊邑多虞,陛下不知臣不材,任以疆事,臣敢不講求軍實,震耀戎容,奉揚天聲,以遏外侮。然臣奉辭之日,曾瀝愚衷,誠以蜂蟻之妖,必就鯨鯢之戮。臣子之分,死生以之,望不議於親巡,庶靡勞於天步,今聆聖誨,將決親征,且一人既行,百司景從,次舍驅馳,郡縣供饋,勞費滋甚。殄此微妖,當責將帥,臣雖駑弱,誓死為期。」是歲,契丹不入邊,議遂止。

四年夏,召還,太宗面獎之,改領靜難軍節度,復遣還屯所。時夏州趙保忠與繼遷連謀,朝廷患之,又綏州牙校高文瘓儷切常油廩捍筧牛約搪∥游饜杏疾渴稹⑸惺呈掛搪∥技嘁蘊種<榷糖ǘ萑ィ鼙V乙韻住3醯越鈦庸恪⒓嗑睾慘榍脛銼V遙俺霰分搪≡唬骸氨V詣簧先舛鼻胗諤熳印=竇糖ǘ萑ィЮ鍇銬櫻櫨謐茫搜持重,未易輕舉。」延廣等服其言。

會密詔廢夏州,隳其城。繼隆命秦翰與弟繼和及高繼勛同入奏,以為朔方古鎮,賊所窺覦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賊;並請於銀、夏兩州南界山中增置保戍,以扼其沖,且為內屬蕃部之障蔽,而斷賊糧運。皆不報。

至道二年,白守宗守榮、馬紹忠等送糧靈州,為繼遷所邀,敗於洛浦河。上聞之怒,亟命繼隆為靈、環十州都部署。是秋,五路討繼遷,以繼隆出環州,取東關鎮,由赤檉、苦井路赴之。繼隆以所出道回遠乏水,請由橐駝路徑趨賊之巢穴。且遣繼和入奏,太宗召詰之,知其必敗,因遣周瑩齎手詔切責,督其進軍赤檉。瑩至,繼隆以便宜發兵,不俟報,與丁罕行十餘日,果不見賊而還。諸將失期,士卒睏乏。繼隆素剛,因慚憤,肆殺戮,乃奏轉運使陳絳、梁鼎軍儲不繼,並坐削秩。

三年春,繼遷以蕃部從順者眾,遣其軍主史雎時烷彝湛諼鞅彼簦遠艟V床腫遛冼隼錘媯搪∏擦醭性獺⑻錈艋狺鎏種妒資Ъ叮衽B懟㈤彝脹蚣啤

先是,受詔送軍糧赴靈州,必由旱海路,自冬至春,而芻粟始集。繼隆請由古原州蔚茹河路便,眾議不一,繼隆固執論其事,太宗許焉。遂率師以進,壁古原州,令如京使胡守澄城之,是為鎮戎軍。

真宗即位,改領鎮安軍節度、檢校太傅。逾月召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柄歸本鎮。咸平二年,丁內艱,起複。會秋潦暴集,蔡水壞岸,繼隆乘危督士卒補塞,自辰訖午,衝波稍息。四年,加檢校太師。王師失利於望都,繼隆累表求詣闕面陳邊事,因乞自效。俄召還,延見詢訪,因言:「醜類侵擾,蓋亦常事,願委將帥討伐,不煩親征。」真宗慰諭之,改山南東道節度,判許州。景德初,明德皇太后不豫,詔入省疾。九月,復許會葬。是冬,契丹大入,逾魏郡至河上。真宗幸澶淵,繼隆表求扈從,命為駕前東西排陣使,先赴澶州,陳師於北城外,毀車為營。敵數萬騎急攻,繼隆與石保吉率眾御之,追奔數里。及上至,幸北門觀兵,召問慰勞,見其所部整肅,嘆賞久之。翌日,幸營中,召從臣飲宴。二年春,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實封。詔始下,會疾作,上親臨問。繼和時為並、代鈐轄,驛召省視。卒,年五十六。車駕臨哭之慟,為制服發哀。贈中書令,謚忠武。以其子昭慶為洛苑使,從子昭囗、昭遜,並為內殿崇班。又錄其門下二十餘人。乾興初,詔與李沆,王旦同配享真宗廟庭。

繼隆出貴胄,善騎射,曉音律,感慨自樹,深沉有城府,嚴於御下。好讀《春秋左氏傳》,喜名譽,賓禮儒士。在太宗朝,特被親信,每征行,必委以機要。真宗以元舅之親,不欲煩以軍旅,優遊近藩,恩禮甚篤。然多智用,能謙謹保身。明德寢疾,欲面見之,上促其往。繼隆但詣萬安宮門拜箋,終不入。又嘗命諸王詣第候謁,繼隆不設湯茗,第假王府從行茶爐烹飲焉。昭慶改名昭亮,至東上閣門使、高州刺史。

李繼隆到了夏州之後,李繼捧得到消息,把自己的妻子兒女全都送到郊外,然後帶著精挑細選的五十匹戰馬送到李繼隆處,請求李繼隆不要攻打他。

李繼隆沒有多說一句話就收下了戰馬,並且跟李繼捧約定一起攻打李繼遷。李繼捧當即表示同意。

李繼捧走後,李繼隆又派人到李繼遷處,邀請他一起攻打李繼捧,李繼遷也表示同意。卻沒想到李繼遷唯恐夜長夢多,連夜就攻打李繼捧的大營。

剛剛睡下的李繼捧沒料到李繼遷會來打他,慌亂之下,孤身一人跑回了夏州。到了夏州,就被早已等候在那裡的趙光嗣抓住,塞進了囚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