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34章 金陵夢斷(2)

34.第34章 金陵夢斷(2)

1939年7月,國民政府財政部的美國顧問亞瑟·楊格通告美國大使館:「最近三天里,平準基金的耗費異乎尋常,其中約有一半是美國運通公司和花旗銀行購入的。」[6]連一貫親美的孔祥熙也憤怒了,他在7月18日直接致電美國國務院:「外匯情勢日趨嚴峻,平準基金所剩無幾。近日所售外匯,大部分為外商購去。據所收到的報告,其中相當大的份額為美國運通公司、花旗銀行和其他美商購去了。這無論如何不是友好的舉措。因此,請務必儘快制止此事。」[7]孔祥熙的措辭之嚴厲,就差直接罵娘了。

這時站出來給中國解圍的,是希特勒。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同日,英法對德宣戰,英鎊應聲貶值,法幣在上海匯市隨之升值。至1940年初,法幣對英鎊的匯價上升了80%,對美元也上升了50%。平準基金委員會趁機拋出法幣回購了420萬英鎊,相當於以往出售總額的40%。[8]

然而好景不長,到1940年3月,情況又趨嚴峻。5月初,平準基金委員會再次停止了向上海匯市無限制提供外匯,法幣兌英鎊暴跌。兩個月後,1000萬英鎊的中英平準基金只剩下了200萬英鎊,實際上已經無從發揮平準法幣幣值的功能了。

日本人拆台,漢奸偽政府拆台,美國人也拆台,投機商推波助瀾,歐洲又爆發大戰自顧不暇,擺在國民政府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向美國求援。

1940年5月14日,蔣介石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哀求道:「目前日本軍事進展既受打擊,不宣而戰之戰爭已演為經濟戰爭,最近偽組織宣布在上海設立發行銀行,加以歐洲局勢日趨險惡,敝國幣制所受之壓力益形嚴重,以致物價上漲,匯價跌落,外匯基金如不予充實,則經濟狀況日趨疲軟,影響所及,事業更致紛亂,萬一金融崩潰,將使日人藉傀儡組織之力,統制敝國幣制,敝國經濟利益必遭摧殘……於此緊急之時,貸我現款,以維持敝國幣制。」[9]

美國還在等待「更優惠」的報價,蔣介石已然等不及了。

1940年6月,宋子文親自出馬赴美求援。此時的美國社會正是「孤立主義」當道,美國民眾覺得有兩大洋防護,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德國人能奈我何,何必要為中國人和歐洲人搭上自己孩子的骨頭。儘管羅斯福總統高瞻遠矚,但是在民眾選票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對援華一事謹慎從事。直到汪精衛偽政府成立,氣焰正盛的德國人也對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對日妥協,生怕中國扛不住倒向日本一邊的羅斯福這才鬆口,同意對中國的外匯平準基金貸款。

經過反覆討價還價,中美兩國終於在1941年4月,達成了有關平準基金及其管理委員會的協定。在同一天,新一期中英平準基金協定也達成了。隨後,三國互相換文,將兩個平準基金加以合併,由美國出資5000萬美元,英國出資1000萬英鎊(約合4000萬美元),中國出資2000萬美元,合計1.1億美元組成全新的「中美英平準基金」。[10]

新成立的基金委員會權力熏天,除了日常的外匯市場操作、平準法幣匯率之外,還有權審核所有的中美貿易。不管是誰,只要在中美兩國間做生意,就必須持有基金委員會核准使用外匯的證明,才可從美國訂購貨物運往中國。而一切中國對美國出口,必須出示已將外匯售與平準基金委員會的證明,美國政府才准其貨物入關。也就是說,這個平準基金委員會,不但是中國實質上的中央銀行,還是中國最高外貿管理機構!

美國人的胃口遠比英國人大得多!

在這個委員會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當然是美國人。根據平準基金協定規定,美籍委員應該將委員會的一切決策和計劃,隨時呈報給美國財政部。必須經過美國財長或者美聯儲的批准,委員會才能動用基金進行投資或再放款等業務。而且中國銀行、中央銀行和平準基金委員會,必須將基金的使用情況定期彙報給美國財政部,供其「參考」。

再來看看這個中美英平準基金管理委員會的中國籍委員構成名單:陳光甫、席德懋和貝祖詒。陳光甫早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是江浙財閥的台柱人物,他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完全按照西方銀行業的標準模式來運營,與美國財團有大量的銀行業務往來,是上海美國財界精英結社「羅塔里俱樂部」的會長[11],地道的國際銀行家的圈內人,他順理成章地出任了這個委員會的主任。洞庭席家的席德懋的正式身份是中央銀行業務局局長,而他真正代表的勢力則是外國銀行的「八國聯軍」。貝祖詒出身盛宣懷系的漢冶萍公司,後來加入中國銀行,成為宋子文的心腹,是宋家在平準基金的代理人。

從這個委員會的構成名單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在國際銀行家領導下的、買辦與官僚資本密切合作的、控制中國金融主權的核心組織。

為了扶植這個機構,美國政府甚至決定凍結所有中日兩國在美的私人資金,隨後英國與荷蘭也相繼響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場的套匯風潮,減輕了基金會的售匯壓力。美國財長摩根索高度評價了平準基金的作用,稱其有助於中國政府整理金融和開展對傀儡政權貨幣的經濟戰。[12]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甚至認為:「如果沒有這筆貸款,重慶政府將會垮台。」[13]

然而不管是摩根索,還是詹森,都沒有表達出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平準基金的確是個好東西,好就好在可以更深地控制中國,更好地為其所用!

孔祥熙的美元橫財

1941年12月,就在中美英平準基金在香港開張后僅僅4個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被珍珠港事件徹底激怒的美國國會,在同仇敵愾的氣氛之下,在1942年初決定對堅持抗戰的中國政府提供5億美元的巨額貸款,幫助中國提升對日作戰的能力。

當年美國的貨幣發行量只有96億美元,一下子就給了中國5億美元!當時中國政府全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0億法幣,按照官定匯率,5億美元相當於100億法幣,也就是中國10年財政收入的總和!而且這筆貸款,一無償還的時間限制,二無利息要求,三無附加條件,是中國外債史上絕無僅有的「三無」貸款。

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筆貸款表面上看起來是絕對賠本的買賣,但實際上卻是一本萬利!這5億美元將極大地加強中國對日作戰的士氣和能力,中國打得越狠,太平洋前線美軍傷亡人數就越小。

而華爾街早已在構思戰後的世界貨幣的戰略格局了。從貨幣戰略的角度看,這5億美元的「本錢」將帶來四大巨額回報:第一,貸款將立竿見影地拉動美國的軍事工業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帶動鋼鐵、礦山、機械製造、運輸、造船、汽車、飛機等一大批產業的振興,擺脫經濟大蕭條的困境,大大改善高達18%的失業率,增強國內的消費能力;第二,貸款將使中國的貨幣體系徹底美元化,從而在貨幣發行的高度,牢牢地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第三,以此類推,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和其他地區的經濟援助計劃,將大大擴張美元的流通域,強化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整合能力;第四,美元勢力擴張將最終取代英鎊而奠定未來世界貨幣霸主地位,當世界各國爭相獲得美元貸款時,美元的國際儲備與交易貨幣的地位將被確立。戰後,美國將通過增發美元紙幣的形式,向各國每年徵收「鑄幣稅」,而且一收就是70年!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美元貨幣戰略的制定者,高就高在發現了「美元儲備」相當於變相徵稅,而且是世界各國無法擺脫的、世世代代永不停歇的「超級稅種」!這樣一本萬利的買賣,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5億美元實在是一筆天大的意外之財!四大家族費了吃奶的勁,背了無數罵名,才把原本江浙財閥把持的金融權力搶到了自己手裡,建成了「四行兩局」的金融集權體系,結果沒幾年功夫,一不留神就被平準基金委員會奪了權。私下裡恨得牙根痒痒,然而因為自己手裡沒有硬通貨,人家手裡有美元、英鎊,有求於人,這才不得不忍氣吞聲。這下好了,在美聯儲的戶頭裡,隨時有5億美元可供支取,為什麼還要把只有1億美元的平準基金委員會當大爺一樣供著呢?

於是,在孔祥熙的主導下,成立了中央銀行外匯管理委員會,立刻把這筆天量外匯的管理權抓到手上,又坐回到真正的「中央銀行」的位置上。在中央銀行外匯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初,孔祥熙假模假式地委任平準基金委員會的陳光甫、席德懋等人為外匯管理委員會的委員。然而,陳光甫剛接到任命就發出了辭職信,席德懋也只是指派了一個代理人代表席家出任這個外匯管理委員會的委員,自己的屁股還是坐在平準基金委員會的辦公室里。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當華爾街的大佬們發現了「美元儲備」的精髓,他們開始「抓大放小」,什麼每筆中美貿易管理問題和外匯使用許可權審批之類的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還不夠煩的呢。於是,平準基金委員會逐漸失寵了。委員們也都不得不「與時俱進」,向中央銀行外匯管理委員會靠攏。

當孔祥熙突然發了橫財,這筆錢該怎麼花就成了當務之急。那麼,究竟如何花才對自己最有利?

不久方案就出來了:發行1億美金儲蓄基金;發行1億美金公債;拿出2.2億美元從美國買黃金;用5000萬美元在美採購各種物資;剩下的錢支付各種費用,包括手續費、運輸費、保險費等。

所謂「美金儲蓄基金」,就是由國民政府財政部從1942年4月起,撥出1億美元存入央行充做基金。「四行兩局」的儲戶存儲時,以法幣摺合美元,摺合率為1美元合20元法幣。儲蓄券面額不加限制,最小面額為10美元,期限分為1年、2年、3年3種,年利率分別為3厘、3厘半、4厘,到期按面額付給美元本息。

所謂「美金公債」,就是國民政府財政部從1942年4月起,拿出1億美元做擔保來發行國債。認購國債者以100元法幣合5~6美元的摺合率,掏法幣買美元擔保國債,從1944年起開始還本付息,分10年還清。這種債券可以自由買賣抵押,可以在公務上用作交納保證金,還可以充做銀行的準備金。

聽起來很美,然而老百姓包括工商企業和銀行,都被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的與民爭利、發債賴賬的「光榮傳統」給嚇怕了,到期能否照付美元本息,誰心裡都沒底。然而,1942年初,有平準基金和5億美元大餡餅做後盾,法幣幣值一度堅挺,美元的黑市價與官價相差無幾,套利空間也不大,所以不管是美金儲蓄基金還是美金公債,一開始都應者寥寥,不得不用「勸銷」、「攤銷」、「搭銷」的方式強行推動。「四行兩局」奉命向民眾「攤銷」兩種投資品,不論官民,凡向「四行兩局」借款者,一律將貸款額的5%~20%強制轉成美金儲蓄券。「四行」本身也必須認購200萬美元的美金儲蓄券,甚至還下令各省售糧時,都必須以類似的手段向購糧者「搭銷」美金儲蓄券。

美金公債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去,政府的信用記錄本來就不佳,抗戰後連證券交易所都關門大吉,合法的公債買賣都不存在了,這會兒突然又發行一種新公債,還號稱以美元來償還本息?民眾認為,央行、財政部那是組團忽悠老百姓來了。

面對這種情況,國民政府最高金融統制機構「四聯總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把推廣美金儲蓄券那一套打法拿出來推銷美金公債,除了「勸銷」、「攤銷」、「搭銷」這些招數外,還強制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各自認購200萬美元公債進行造勢。

然而,財政部長兼央行總裁孔祥熙,卻從困境中悟出了大發橫財的道理。

別人不知道美金公債的底細,孔祥熙還能不知道嗎?用作公債發行準備的1億美元就存在美聯儲的戶頭上,債信根本不成問題。再說賴誰的賬還能賴到財政部長、央行總裁的頭上?而且戰爭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打完,只要打仗,法幣肯定還會貶值,官價和黑市價的套利空間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大增加,僅這一手就不知道能賺多少錢!什麼是金融?孔祥熙就是金融;什麼是監管?孔祥熙就是監管!說干就干。就在大家漸漸明白過來,開始躍躍欲試購買美金公債的時候,孔祥熙卻命令央行國庫局,以美金公債債券售罄為借口,自1943年10月15日起停止發售。

真的都賣完了嗎?據時任雲南省勸儲分會委員兼主任幹事的陳賡雅回憶,到1943年10月份,還有整整5000萬美元的美金公債沒有銷售出去,孔祥熙卻命令終止發售,由央行業務局收購[14]。實際上,央行業務局並沒有全部收購,孔祥熙自己就買下了1150萬美元的美金公債!孔祥熙是用1美元摺合20元法幣的官價收購的這批公債,而當月美金公債的均價卻是1美元摺合約250元法幣的水平。僅這一招,孔祥熙和他的黨羽就貪墨了20億元以上的法幣!

這還不算完。幹完了這一票,孔祥熙一班人胃口變得驚人得大,他還想把全部5000萬美元的公債都吃下去。然而孔祥熙的權勢再大,也只能暫時欺騙所有的人,或者永遠蒙蔽一部分人,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永遠欺騙所有的人。沒有不透風的牆,孔祥熙的所作所為被輿論曝光后,朝野一片嘩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上一章下一章

34.第34章 金陵夢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