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 雄心初起,美元失敗的遠征(1)
本章導讀
美國作為大英帝國全球霸權的終極挑戰者,卻將德國推上了與英國爭霸的第一線,自己則坐觀歐洲各國對耗實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將沉重的戰爭債務壓在歐洲的頭上,迫使各國傾其國庫所有,從而深陷美元債務泥沼。美國巧妙地利用了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將美元成功地植入了德國的貨幣體系,然後逐步滲透到其他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儲備中。
美國的戰爭債務同時還剝奪了歐洲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信貸,從而使歐洲形成了美元依賴。在老牌殖民帝國遼闊的海外市場,美國利用資本優勢,開疆闢土,縱橫馳騁,在貿易結算中不斷擴張美元帝國的版圖。
在壟斷了世界黃金儲備的情況下,美國形成了「挾黃金以令諸侯」的戰略,利用英國試圖恢復金本位以重建英鎊霸權的急切心態,美國鼓勵、資助甚至逼迫英鎊儘快與黃金綁定,從而奪取了大英帝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權。
但是,美國畢竟是一個新興的霸權者,對於突如其來的歷史機遇,其準備並不充分。雖然美元霸權的戰略明確,但實現戰略的手法粗糙,工具自相矛盾。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正是美元戰略的內在矛盾所釀成的惡果。
美國企圖用20年的時間,以美元本位製取代英國用200年時間建立起來的金本位體系,必然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英國則為了捍衛金融霸主地位,苦守金本位而最終耗盡了經濟實力。在美元攻勢崩潰,陷於全球收縮的同時,英鎊已是城破人亡,無力回天。世界在喪失最後貸款人後,金錢的權力出現了真空,世界陷入了黑暗的大蕭條。
全球貿易體系破碎了,世界資本流動枯竭了,維繫各國和平發展的意願喪失了。美國則退回了孤立主義,一邊獨自療傷,一邊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機……
美元第一次征服世界的遠征以失敗而告終。
馬克投懷送抱,英鎊喜出望外
1923年12月31日晚10點,滿腹心事的沙赫特從柏林趕到了倫敦。霧氣朦朧的寒冷冬夜,並不能驅散英國人慶祝新年的熱情。大街小巷的酒吧里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間,已全然將5年前那場空前慘烈的戰爭盡拋腦後,人們在盡情地享受著和平的美好時光。
此時沙赫特的心情卻異常沉重,他的祖國——德國正在貧困、飢餓和憤怒中掙扎。一戰失敗的巨大陰影,割讓1/10領土的奇恥大辱,英法125億美元(相當於德國戰前一年的GDP)巨額戰爭賠款的勒索,法國最近出兵強佔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粗暴行為,特別是今年橫掃德國的超級通貨膨脹,徹底洗劫了德國中產階級的財富。眼睜睜地看著德國馬克的價值被拋進人間煉獄,德國人慾哭無淚,沙赫特扼腕長嘆。沙赫特深知此行對德國馬克命運的意義重大,他是來向英國人借錢的。
僅僅在一個半月前的11月12日,沙赫特才被緊急任命為德國貨幣委員會主席,享受內閣部長待遇,對德國的貨幣問題擁有最後的否決權,地位堪稱德國的經濟沙皇。臨危受命的沙赫特,立刻投入了拯救德國馬克的工作中。
此時的德國馬克,已經從一年前的1美元兌9000馬克,狂貶到1美元兌1.3萬億馬克!馬克的信用已經徹底崩潰,無法挽救了。沙赫特和德國政府只得另想他法。由於德國黃金短缺,他們發明了一種以德國土地和土地上的全部資產為抵押的新馬克,被稱為「地租馬克」,試圖重新贏得人們對紙幣的信賴。這樣一來,德國將同時流通兩種馬克,新馬克成功的關鍵是尋找恰當的時機,鎖定新老馬克兌換的比率,然後迅速完成老馬克退出流通的工作。
當地租馬克面世時,已成驚弓之鳥的德國人對兩種同時流通的馬克都沒有信心,人們仍在瘋狂拋棄馬克換取美元。至11月14日,黑市匯價馬克跌到1美元兌1.3萬億馬克,官員們催促沙赫特趕緊鎖定地租馬克與老馬克的兌換率,沙赫特不為所動。11月15日,馬克跌到了1美元兌2.5萬億馬克,官員們已經急得快上房了,沙赫特仍然不露聲色。11月20日,當老馬克跌到1美元兌4.2萬億馬克時,沙赫特立刻下令,鎖定地租馬克兌換老馬克的比率為1:1萬億。沙赫特經過精心計算,認定當人們的恐慌情緒充分釋放后,將最終回到這一平衡點。果然,新老馬克由於市場慣性仍然繼續下跌,到11月26日,甚至跌到了1美元兌11萬億馬克。但就像拉伸過頭的橡皮筋,市場奇迹般地出現了馬克反彈。到12月10日,美元兌馬克終於穩定在1美元兌4.2萬億馬克的平衡點上。事實證明了沙赫特的判斷是準確的,而且時機拿捏得相當到位。市場開始驚呼,沙赫特是經濟奇人!同時,德國政府用盡全力,終於在1924年1月實現了預算平衡。
地租馬克終於站穩了腳跟,在1美元兌4.2地租馬克一線扎住了陣腳。
但是,沙赫特心裡明白,地租馬克僅是權宜之計。他認為,以土地為抵押發行的貨幣,是純粹的信心遊戲。誰會真的相信巴伐利亞的農場或魯爾的廠房,與他們手持的地租馬克有任何實際聯繫呢?在他的心目中,貨幣的抵押品必須具備三個核心要素:高度的流動性、方便的可交換性和完全的國際公認性,而同時符合上述條件的貨幣抵押品就只有黃金!
但德國恰恰缺乏黃金。戰前德國擁有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支撐著價值15億美元的帝國馬克,在美、英、德、法四大經濟強國中,馬克的黃金支持度還相當不錯。但戰後5年來的戰爭賠款和超級通貨膨脹,使德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僅剩1.5億美元,已經無力支撐龐大的德國經濟身軀。
沙赫特的解決之道就是借黃金或借有足夠黃金儲備的外國貨幣,這些外匯能夠在需要時自由兌換成黃金,只有黃金和外匯才能最終穩定德國馬克的幣值。問題是,向誰借呢?
當然美國的黃金最多,在四大強國6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總額中,美國已坐擁45億美元!但美國此時在歐洲是出了名的吝嗇鬼,被法國人和英國人痛斥為「夏洛克大叔」。英法盟國工業被戰爭嚴重損毀,傷亡數百萬士兵和平民,結果英國欠了美國50億美元的債務,法國欠了美國40億美元,本來英法滿心希望已經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會念兄弟之情,慷慨地減免盟國債務,可是「山姆大叔」不冷不熱地甩出一句:「美國不是盟友,而僅僅是一個合作者,歐洲盟國的戰爭借債是商業借貸。」生意就是生意,一分錢的欠債也不能少!美國的無情把英國氣得半死,逼得法國公開打劫。連對同盟國都如此摳門,沙赫特覺得以戰敗國的身份去向美國人借錢,嚴重不靠譜。
法國就更別提了。天真的法國人一直認為會從德國人身上狠狠敲上一筆,最初法國總理聯合英國人獅子大開口,要求德國戰爭賠款至少1000億美元,相當於德國8年GDP的總和!後來自己也覺得不大合適,但咬定550億美元是一口價!還是美國人出來打圓場,勸英法將賠償降到了125億。其實,以德國當時的經濟現狀,要償還這一天文數字的賠款,根本就不現實。由於法國人認定德國這次的巨額賠款指日可待,所以一旦收回1870年普法戰爭中被德國奪走的洛林和阿爾薩斯兩省后,就立即投入40億美元的重建經費,致使政府財政赤字高居不下。法國反覆威逼德國立刻拿錢,德國卻遲遲交不出來,法國人盛怒之下,居然武裝打劫,出兵佔領了德國魯爾工業區。這時去向法國人開口借錢,沙赫特感到可能立刻就會被法國人亂棍打出來。
唯一的希望就是英國人了。而且,沙赫特深知,他能開出一個讓英國無法拒絕的條件,他把英國人那點兒小心思算是琢磨透了。他此次英國之行,志在必得!
當沙赫特走出倫敦利物浦大街車站時,一個高高的個子、鬍鬚花白、眼光犀利的英國紳士正在寒冷的夜風中佇立著。他來到沙赫特的跟前,伸出手來自我介紹。沙赫特大吃一驚,原來他就是名震世界的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MontaguNorman)。沙赫特對於諾曼親自來迎接,感到有些受寵若驚。
諾曼雖遠在英國,卻一直關注著德國的超級通脹情況。1923年在德國所發生的貨幣惡性貶值,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和最劇烈的一次紙幣崩潰,對於所有將通貨膨脹視為第一大惡魔的中央銀行家來說,德國馬克的經歷令人瞠目結舌。從未有過管理中央銀行經驗的沙赫特,居然在兩周多的時間裡,一舉制伏了令所有人絕望和膽寒的超級通貨膨脹,不能不令諾曼刮目相看。
第二天是元旦,新年中的倫敦城空空蕩蕩,諾曼領著沙赫特參觀了英格蘭銀行,然後來到諾曼的辦公室。簡單地客套之後,沙赫特直奔主題,他提出希望英格蘭銀行為德國中央銀行提供價值2500萬美元的英鎊貸款。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大數,沙赫特準備用這筆錢做種子,再將德國海外銀行的2500萬美元補充進來,以5000萬美元作為核心資本,他就有把握在倫敦金融市場融到2億美元的貸款,從而奠定德國新馬克的牢固基石。這顯然是一步以小博大的高招,關鍵是第一筆2500萬美元的資金必須到位,後面的棋才能走得活。
諾曼靜靜地聽完了沙赫特的請求,略顯吃驚,然後就是沉默不語。諾曼心想,想借錢?憑什麼?一個破產的國家,背負著125億美元的巨額戰爭賠償,而沙赫特僅僅上任才一個半月,還不是正兒八經的央行行長,居然上來就獅子大開口。
的確,德國政府內部對傲慢無禮的沙赫特爭議頗大,現任德國央行行長黑文斯坦(RudolfvonHavenstein)就對沙赫特非常不滿。1922年5月,戰勝國通過立法將德國中央銀行從政府的控制中獨立出來,如果黑文斯坦拒絕辭職,沙赫特根本接不了央行行長的班。正是因為德國政府動不了黑文斯坦,只得因人設事,搞出個內閣部長級的「貨幣委員會」,實際上就是另立山頭,結果德國同時出現了兩個中央銀行,分別發行各自的馬克,堪稱世界奇觀。當然,沙赫特乾脆利落地制伏了超級通脹,能力和聲望已無可替代。黑文斯坦在應對超級通脹中的拙劣表現也已舉世皆知,在政府和民眾的巨大壓力下,恐怕他自己也不好意思繼續賴在央行行長的位置上了。
正當諾曼思前想後,不知該如何措辭拒絕時,沙赫特似乎看透了諾曼的心思。停頓了片刻,沙赫特拋出了他苦思冥想的一張王牌,一個諾曼無法拒絕的誘惑。沙赫特以德國政府貨幣決策者的名義聲明,德國中央銀行準備用英鎊做貨幣儲備資產!非但如此,而且發放的貸款也用英鎊計價!
沙赫特的這一手,直接命中靶心!諾曼毫不猶豫地爽快答應——借錢。
英國推銷貨幣「水變油」:外匯儲備呱呱落地
一戰結束后,諾曼最苦惱的事,就是如何把英鎊塞進其他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中去。沙赫特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輕鬆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天,外匯儲備作為各國央行的貨幣儲備,並以此為抵押發行本國貨幣似乎是個常識,但是,在1922年,這種概念絕對匪夷所思!在傳統的金本位中,央行主要的貨幣儲備就是絕大部分的黃金和短期本國票據,而只有黃金資產才能同時滿足高流動性、易交換性和國際公認性這三大特點。
在金本位的機制中,各國央行主要關注黃金儲備,如果不是巨大的市場動蕩(如黃金大量外流),央行很少積極干預金融市場。在金本位中,物價、利率、信貸、財政和貿易平衡基本可以自我調整。各國貨幣都有自己的含金量的法定基準,所有貨幣都與黃金看齊,也幾乎不存在匯率波動的問題。從19世紀初到一戰爆發前,大英帝國所奠定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和都市化,在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中,將西方文明的成果迅速推向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在近半個世紀沒有大規模戰爭和革命的情況下,以鐵路、航運、電報為代表的新技術日新月異,國際貿易空前繁榮,全球資本自由流動。金本位將西方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巔峰。
但是,發展註定了不平衡。德國突飛猛進,美國後來居上,20世紀初的大英帝國已是耄耋老者。看似穩定的地層中,正在積聚著日益增強的斷裂壓力,地火呼之欲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種巨大的經濟斷裂能量的總爆發。社會生產能力被大部分轉向軍工,然後在戰火中彼此摧毀。全球貿易崩潰了,世界市場被分割,更重要的是保證世界經濟齒輪運轉的全球資本流動停止了。金本位的失效,導致各國紙幣嚴重超發,物價輪番上漲,原本大致均衡的各國黃金儲備極度失衡。
1913年戰前的四大經濟強國——美、英、德、法共有黃金儲備50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為20億美元,英國8億美元,德國10億美元,法國12億美元。注意,這些黃金儲備並不全在中央銀行手中,商業銀行和流通貨幣也佔有很大比例。有趣但合理的是,四國黃金儲備分佈情況大致與其經濟規模相當,稍有例外的是法國。1923年,由於黃金產量增加,四國黃金儲備總量上升到60億美元,但分佈發生了急劇的扭曲。由於戰爭中避險的原因,歐洲總共有20億美元的黃金涌到了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量大幅攀升到了45億美元,英國略有減少,法國損失較大,而德國流失最為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