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 雄心初起,美元失敗的遠征(2)
戰後歐洲各國已陸續準備恢復金本位,而大英帝國的處境最為尷尬。如果倫敦要想重新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鎊就必須重新回到戰前的價值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取信於天下,金融的基石就是信用。但英國貨幣已經超發了一倍,顯然,與黃金儲備相比,英鎊紙幣過剩了。面對黃金占絕對優勢的美國,英國的金融霸權地位可謂是備感壓力。如果英鎊繼續疲軟,則世界各國經濟與貿易融資遲早會投奔更加堅挺的美元,全球資本將向紐約匯聚,200年來苦心經營的金融帝國將從此萬劫不復。假如喪失金融霸權,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組織者地位,國際結算計價貨幣的壟斷,商品市場的定價特權,都將逐步瓦解,甚至遍布世界各大洲的英聯邦體系能否繼續維持,海軍是否還具備保護世界各大洋通道的財力,都變成了可怕的疑問。
作為大英帝國的金融掌舵人諾曼,殫精竭慮、苦思冥想如何解決黃金短缺的困境。最終,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硬把英鎊紙幣當成黃金對待,勸說和強迫各國接受這一觀點,在各國央行貨幣儲備資產中,除黃金之外,再加上英鎊。當然,諾曼會拍胸脯向大家保證,如果需要,英鎊可以隨時被兌換成黃金。1922年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英國主導的國際聯盟(LeagueofNations)金融委員會,在熱那亞會議(GenoaConference)上,向各國正式推薦英國的貨幣新發明,英鎊紙幣與黃金相同。這就好比貨幣領域中的「水變油」怪論,水不可能變成油,紙幣英鎊同樣不可能變成黃金!最終,熱那亞會議決議案第9款,明確要求各國「建立一種新的國際慣例,為了節約黃金,貨幣儲備中可以持有外匯」。
外匯儲備的概念在世界貨幣史上第一次隆重登場了。
諾曼發明了一種新的貨幣機制,這就是金匯兌本位。顧名思義,就是黃金加外匯(可兌換黃金)的本位制。從此,各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未來將以黃金和外匯作為抵押,創造貨幣和信用。
其實,明眼人一看都明白,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如果英國有足夠的黃金,何必增加外匯做貨幣儲備資產呢?直接用黃金不就完了嘛。正因為如此,諾曼推銷的外匯儲備理念並不順暢,大家對於這種貨幣「水變油」的概念將信將疑。幾經努力,除了英帝國的殖民地屬國和戰後備受惡性通貨膨脹困擾的奧地利和匈牙利等小經濟體之外,歐洲其他各國並未立刻買賬。
正在諾曼對此事心力交瘁之時,沙赫特代表著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居然主動要求馬克投進英鎊的懷抱,代價僅僅是2500萬美元的區區之數,怎不讓諾曼欣喜若狂?
可是,諾曼還有一絲隱憂,黃金不足導致了英鎊的疲弱,而黃金儲備5倍於英鎊的美元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貨幣之王的大位。
美國人還真來了。
美元橫刀奪愛,馬克傍上了新大款
1923年11月30日,就在沙赫特的地租馬克保衛戰剛剛初見成效的時候,美國人靈敏的鼻子就嗅出了機遇的味道,美國銀行家道威斯和歐文·楊大搖大擺地來到了歐洲。作為盟國「賠款委員會」的美國代表,他們此行是來調查為什麼簡單的欠債還錢的事情被歐洲人搞得這麼複雜。
道威斯是著名的炮筒子,在一戰中曾在歐洲負責美國遠征軍的後勤補給。戰後美國參議院曾舉行聽證會,調查美軍後勤補給賬目不清和收費昂貴的問題。在聽證會上,道威斯被參議員們的問題搞得不勝其煩,最後勃然大怒道:「見鬼去吧,我們去那裡不是為了弄一套完美的賬本,而是在流血犧牲去贏得戰爭!」道威斯的氣勢震懾了聽證會,從此聲名大噪。其實,他的職業是銀行家。
1915年9月,摩根牽頭為英法盟軍募集5億美元的「盎格魯法蘭西貸款」,可謂是華爾街前所未有的大買賣,但美國人的反戰情緒強烈,歐洲的戰爭債券並不好賣。特別是在中西部,只有芝加哥的一家銀行願意摻和華爾街的戰爭債券承銷,這就是道威斯的銀行。從此,他被摩根親切地視為「自己人」。道威斯在歐洲媒體上四處放炮,儼然成為了新聞的焦點人物,其實他背後的歐文·楊才是踏踏實實幹具體工作的人。
擺在道威斯面前的是一個令人頭暈眼花的各國收入支出賬單,用以指導戰爭債務償還計劃的制訂。戰前,美國經濟規模最大,GDP約400億美元,相當於英、法、德三國的總和。戰爭使法、德的經濟下降了30%,英國不到5%,而美國則發了戰爭財。到1919年,美國經濟比三國之和還多50%。已知德國戰前GDP為120億美元,我們可試計算四國1913年和1919年的經濟規模分別是多少。每天道威斯眼前飄過的都是這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數字。
更複雜的還在後面。英國在戰爭中總共花費430億美元,其中110億美元用來資助法國、俄國這些窮朋友。它靠增稅籌集到90億美元,約佔戰爭費用的20%,國內外舉債270億美元,剩餘部分只能靠印鈔票。法國戰爭開銷總計300億美元,法國人堪稱世界上最強悍的抗稅民族,寧可亡國也絕不願增稅,因此稅收貢獻不足5%。法國中產階級痛恨稅收,但酷愛存錢,他們認購了150億美元國債。考慮到法國人員傷亡的規模,美國和英國在道義上必須出點兒血,總共借給法國100億美元,剩下的差額部分還是靠印票子。德國的戰爭費用為470億美元,其中10%由稅收貢獻,而德國缺乏英國複雜的金融市場和強大的融資能力,又沒有法國的富裕中產階級,最後只得依靠印鈔票了事。戰爭期間,英國貨幣流通量是戰前的兩倍,法國是三倍,德國是四倍!
歐洲總共在一戰中耗費了2000億美元的驚人數字!
最後道威斯終於理出了債務的頭緒:歐洲16個盟國共欠美國120億美元,其中英國欠50億美元,法國欠40億美元。而17個國家又欠英國110億美元,法國欠英國30億美元,俄國欠英國25億美元,十月革命后,這筆債算是泡湯了。
主要戰敗國德國,戰爭賠款總額為125億美元。
歐洲人從這一數字的對比會輕易得出一個結論:德國的戰爭賠款幾乎就是歐洲欠美國的負債總數,只要德國人能還錢,我們就能還美國人的錢。當然,因為德國根本還不起,所以我們也只有拖著了。
美國人想起來就鬱悶,憑什麼你們歐洲人打仗,我們出錢出人?美國出錢不是捐助搞慈善,而是商業貸款。商業貸款怎能與戰爭賠款混為一談,生意就是生意。收不到德國的賠款是你們的問題,欠我們的錢,一文也不能少!借錢不還,沒有信用,真不要臉!
大英帝國哪裡受得了這番刺激,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信用比命還重要,罵英國人不講信用,比殺了他們還難受。戰前,在高傲的英國銀行家眼裡,美國同行就是土老帽兒,有錢沒品位。戰後,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居然大罵英國人不還錢沒信用,激惹得英國人既惱怒又怨恨。英國媒體痛斥美國眼看著盟國為了自由事業經受如此重大的犧牲,卻遲遲不參戰,故意大發戰爭橫財,美國如果還有道義和良心,就該主動減免債務。現在居然還好意思對正處在戰後蕭條中的戰友們催債,真乃當代「夏洛克」!於是,「山姆大叔」被歐洲人惡搞成「夏洛克大叔」。《紐約時報》在巴黎的記者報道,「90%的法國人認為美國是一個自私、沒良心和貪婪的國家」。美國的外交官在倫敦發現,絕大多數英國人覺得美國的政策是自私、卑鄙和可恥的。
美國曆來就是實用主義至上的國家,而道德評價對於實用主義者來說毫無意義。當別人欠賬時,美國恨不得拿著刀去割那人一磅鮮肉;而輪到自己欠債時,卻是撒潑打滾,大印鈔票,能賴就賴。相比之下,老牌紳士英國還顯得厚道些。
吵架歸吵架,收不到錢,吃虧的還是美國人。道威斯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用美元把歐洲拴在褲腰帶上!
儘管美國官方拒絕承認歐洲欠美國的錢與德國賠款有任何瓜葛,但實際上,催債的任何實質性突破只能從德國賠款入手,這實在是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戰勝國強壓給德國的賠款數額,是德國根本無力支付的,強壓的結果就是德國經濟破產,而且德國確實已經破產了。在戰後的四年裡,盟國開了88次德國賠款會議,最後大家都被拖疲了。此時,道威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就是「償還能力」最重要。怎樣定義德國的償還能力呢?就是稅負。德國人所承受的戰爭債務稅負應該與英法相當。道威斯這一招「擱置賠款總額,稅負大致相當」的策略,終於打破了僵局。
但是,法國現在成了一個明顯的絆腳石。法國人對德國賠款有著異乎尋常的糾結和執著,因為普法戰爭的失敗,導致了法國對德國50億法郎的巨額賠償,這筆債就像把尖刀一直插在法國人心頭,這種屈辱已升華為一種民族情結。德國人必須先付錢,否則法軍決不撤出德國魯爾工業區。顯然,德國沒有了這一煤炭—鋼鐵生產中心,整個經濟就失去了發動機,賠款的事還是無從談起。
這回,美國人真的急了!道威斯的「自己人」摩根,對法國的執拗終於失去了耐心。此時的摩根,已不再是戰前英國銀行家的小跟班了,而是雄霸一方的金融大佬。實力決定心態,摩根拍板,法國人必須就範!
不久,法郎出事了!
戰前,美元與法郎的比價為1:5,1920年為1:15,1924年初法郎跌到了1:20。當法國堅持己見,拒不撤軍后,1月14日,法郎一天暴跌了10%!法國仍不退讓,3月8日,法郎跌到了1:27。法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交易員、銀行、中產階級開始大規模逃離法郎資產。法國政府怒不可遏地抨擊無恥的外匯投機商是陰謀的同盟者。3月13日,法國政府不得不求助於摩根公司,要求借款1億美元來穩定局勢。但摩根通過小道消息放出風來,法國政府必須接受道威斯計劃。當法國政府被迫服軟后,法郎立刻從1:29回彈到1:18,兩周內狂漲了60%!人們第一次見識了金融武器在國際政治上的巨大威力。
道威斯計劃終於問世了。美國人開出了相當慷慨的條件:賠款總額先不談了,頭一年先付2.5億美元,然後逐年增加,到20世紀20年代末每年還6億美元。從實際效果看,相當於把德國賠款總額從125億美元降到了80億~100億美元。
這還不是真正的要點。美國人心目中的對手其實是英國人!
道威斯計劃的方案中打著「不能破壞馬克穩定」的旗號,建議賠款由德國政府以馬克籌集,並存入德國央行專用監管賬戶,由賠款委員會委派專員來負責監督,並決定是否可能「安全地」將馬克兌換為外匯,或者購買德國產品償債,這筆錢甚至可以用來對德國企業進行放貸!顯然,這個專員的位置相當於德國的經濟太上皇!誰來坐這把交椅呢?英法與德國為債權與債務關係,誰當都不公平,只有美國人沒有預設立場,所以最合適。同時,美國人承諾第一年德國需償付的2.5億美元債務中,美國負責融資2億美元,一部分用來充實德國央行的貨幣儲備,以穩定馬克幣值。
英國人聽罷這個計劃,不由得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馬克本來就要撲進英鎊的懷抱了,關鍵時刻卻殺出個美元大款,一把將德國貨幣儲備大權攔腰劫走。這種屈辱堪比奪妻之恨!正待發作,只見美國笑眯眯地問德國,你願意跟著誰?
沙赫特立刻抱住美元大腿,與美國討價還價,儘可能爭取馬克的獨立性。最終的方案是,德意志帝國銀行獨立於政府,行長任期內,政府無權作人事調整;國家馬克(Reichsmark)取代地租馬克(Rentenmark);道威斯計劃提供8億國家馬克充實德國央行資本金;德國央行貨幣儲備包括3/4的黃金和1/4的外匯,貨幣儲備不低於全部流通貨幣和銀行儲蓄總額的40%。外匯中自然美元是老大。德國央行搞黃金儲備,美國並不反對,因為黃金籌碼都集中在美國人手中,美元等於黃金,「降漢即降曹」,臣服於黃金也就相當於受制於美國。更何況道威斯計劃一旦啟動,美國資本隨即就會大規模湧入德國抄底,德國商業銀行系統也將充斥美元。
更讓英國人憤怒的是,這哪裡是賠款方案啊,這分明是資助德國再度崛起的計劃!德國賠款以馬克收取並存入德國央行,什麼時候兌換外匯,能不能「安全地」兌換,美國人說了算。美國人完全可以讓這筆所謂的賠款再度放貸給德國工業,從而壯大德國的經濟實力。英國為什麼同德國打了四年的世界大戰,不就是因為德國要挑戰大英帝國的霸權體系嗎?美國如此袒護德國,到底居心何在?!
美國人還有一層算計,恐怕英國當時沒反應過來。美國提供美元給德國,德國用這些美元先發展經濟,再賠償英法;英法再用美元償還美國債務。美元從美國出發,週遊世界一圈后又回到美國,看似多此一舉,實則是美國的戰略布局。美元國際大遊行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德國馬克美元化,將美元滲透到歐洲各國經濟體中,逐步形成對美元的依賴。
美國真正想要的,就是用美元將歐洲拴在自己的褲腰帶上!
凱恩斯發現,美元正在顛覆金本位
經濟學的思想,無論其正確與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實際上統治世界的,也就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幹家自以為不接受任何觀念形態的影響,卻往往早已當了某個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