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28章 動蕩的歐洲(5)

28.第28章 動蕩的歐洲(5)

在《凡爾賽協議》影響之下,每一個經濟的自然進步,每一個經濟的復甦行動和信心的恢復,由於外國政治勢力的控制都變成了不可能。在戰爭中,英國對戰爭的融資主要通過稅收,佔到戰爭融資的20%,德國是6%。德國的貨幣供應在1914年到1918年之間,從72億馬克增加到284億馬克,對於每個德國人而言,貨幣供應量相當於從110馬克增加到430馬克。當時德國整體物價水平,如果將1913年作為基準值100,1918年德國戰敗之後則上升到234,這樣的通貨膨脹幅度跟英國的情況大致類似。這種物價上漲程度對德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響被德國政府有效地對沖了,德國當時的工資,從1913年的基準值100上漲到248,德國人工資上漲幅度甚至略微高於通貨膨脹。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嚴重傷害了德國經濟,但是並沒有摧毀德國的貨幣系統。

很明顯,對於英國的統治精英而言,他們試圖從根本上遏制德國的再度崛起。一個採用所謂「自由經濟」體系的德國,在海洋強權的經濟圍堵戰略下,是不可能真正發展和強大的。一個經濟疲軟、政治渙散、武功全廢的「相對穩定」的德國,才符合大英帝國的根本利益。因此,德國的貨幣系統從1918年戰爭結束到1922年期間,處在相對平靜的狀態之下。

但是,到了1922年7月,英國統治精英發表了《丘吉爾白皮書》,宣稱「無意將整個巴勒斯坦變成一個猶太民族樂園」,從而背信棄義地醞釀推翻《貝爾福宣言》對猶太復國的重大承諾,德國的貨幣系統突然風雲突變,超級通貨膨脹的颶風在全無徵兆的情況下悄然登陸了。

1922年德國中央銀行「獨立」:超級通脹颶風的「風眼」

德國1922年到1923年的超級通貨膨脹,在西方的教科書中普遍被作為政府控制貨幣系統帶來貨幣災難的經典案例,結論即只有銀行家來控制貨幣發行權才是「負責任」和「安全」的。其實,正是銀行家和他們操縱下的中央銀行,才是德國超級通貨膨脹真正的幕後黑手。

1876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銀行作為德國的中央銀行,其基本組織形式是私人擁有,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國皇帝和政府的控制。帝國銀行的總裁和所有董事都是德國政府的官員,由德國皇帝直接任命,而且是終身制。德國中央銀行產生的所有收入,是在私人股東和政府之間進行分成,但是某種意義上這些股東並沒有權力來決定中央銀行的政策。這是一種明顯有別於英格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和美聯儲的德國獨有的中央銀行制度,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德國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始終牢牢控制著貨幣發行權。從德意志帝國銀行成立以來,德國金馬克的貨幣價值高度穩定,對德國經濟崛起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是一個金融落後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成功典範。即使是在1918年德國戰敗之後,直到1922年,德國馬克的購買力仍然相對堅挺,德國通貨膨脹與英、美、法等戰勝國相比並未出現明顯差距。對於一個戰敗國,而且是一個處境極其悲慘的戰敗國而言,德意志帝國銀行的貨幣政策能達到這種水平和效果,應該說已經是相當難得了。

然而,德國戰敗之後,戰勝國卻通過一系列立法,把德國政府對中央銀行的控制權完全剝奪了。1922年5月26日通過立法,確立了德意志帝國銀行的「獨立性」,中央銀行的運作從德國政府的控制之中擺脫出來,德國政府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掌控力被徹底廢除掉了。德國的貨幣發行權完全交到了私人銀行家的手中,其中就包括沃伯格等重量級的國際銀行家。

這是德國發生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的關鍵因素之所在!

關於這場通貨膨脹的原因,西方普遍的觀點認為是當時的德國總理威廉·庫諾(WilhelmCuno)為了消極抵抗法國和比利時強佔德國魯爾區而導致德國政府不得不大量印刷鈔票來應對。這是一個從各個角度都無法自圓其說的解釋。首先,是政府在超量印刷鈔票嗎?不是。德國中央銀行私有化的時間是1922年5月,而魯爾問題的出現是1923年1月,過量印刷鈔票的行為乃是國際銀行家控制下的中央銀行的所作所為。

第二,德國央行過量印刷鈔票是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嗎?不是。魯爾地區被佔領的確對德國財政造成了嚴重困難,但還不至於讓德國央行採取「貨幣自殺」的手段來應付,而且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德國政府總理庫諾其實有很多選擇,他曾經是鮑林在漢堡美國航線公司(HAPAG)的總經理。麥克斯·沃伯格既擔任HAPAG的董事,又是德意志帝國銀行的董事,沃伯格銀行此時與美國華爾街最牛的庫恩雷波公司關係非比尋常,兩位沃伯格兄弟是其高級合伙人,其中保羅更是美聯儲的實際運作者。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德國政府向國際銀行家發行高回報的特種國債,還是麥克斯代表的德意志帝國銀行向弟弟保羅代表的美聯儲協商「國際救援」,要應付一年多的魯爾問題所導致的短期財政困難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德意志帝國銀行過量印鈔是為了支付戰爭賠款,故意過量印刷本幣能夠減免外債嗎?不可能。事實上,《凡爾賽協議》已經明確要求,德國必須使用黃金、英鎊和美元來支付戰爭賠款。這種情況下,過量發行本國貨幣根本於事無補,而且越多印本幣跌得越厲害,也就越難以兌換外幣來還外債。這與亞洲金融風暴時泰國不能靠印刷本幣泰銖來償還美元外債是一個道理。

後來德意志帝國銀行總裁沙赫特在1927年出版了《德國馬克的穩定》一書,提出的就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解釋。作為一個傳統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他認為超級通脹的危機是德國政府造成的。他認為帝國銀行在其許可權範圍之內,主要是控制通貨膨脹,但帝國銀行發現無法作出決策。當時帝國銀行持有的觀點是,只要德國魯爾工業區仍然被法國佔領著,戰爭的外債總額仍然沒有固定,而德國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源,那麼任何穩定貨幣的措施和企圖都是沒有用的。帝國銀行狂發鈔票是為了拯救德國政府,他們創造新的帝國馬克,可以供給政府使用。沙赫特認為,當時戰敗的德國,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藉助於帝國銀行的發鈔權。德國當時面臨的是生存問題,所以中央銀行沒有辦法維持獨立的貨幣政策。

沙赫特的觀點其實難以自圓其說。

顛覆魏瑪共和國的「貨幣戰爭」

德國馬克究竟是如何被摧毀的呢?一言以蔽之,摧毀一種貨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發行過量的貨幣。這種過多的貨幣發行,可以通過幾種方式進行:第一,中央銀行自己發行過量的貨幣;第二,私人銀行創造過度的信用和貨幣;第三,市場中的貨幣投機商通過大規模的「裸做空」,在摧毀一國貨幣價值的同時,其效果等同於貨幣投機商在大量發行貨幣。實際上,1922年5月,當德意志帝國銀行落入國際銀行家手中之後,三種形式的貨幣過度發行同時出現了。

從第一種情況來看,德意志帝國銀行大規模印鈔是事實,但並不是為了政府免除外債和解決財政困難。

再看第二種情況,私人銀行的貨幣供應對超級通脹的影響。從時間上看:

1921年11月,馬克兌美元的匯率為330∶1;

1922年1—5月,馬克兌美元穩定在320∶1;

1922年5月26日,德意志帝國銀行私有化;

1922年12月,馬克兌美元為9,000∶1;

1923年1月,魯爾危機爆發,馬克幣值一瀉千里,馬克兌美元達到49,000∶1;

1923年7月,馬克兌美元達到1,100,000∶1;

1923年11月,馬克兌美元的匯率為2,500,000,000,000∶1;

1923年12月,馬克兌美元的匯率為4,200,000,000,000∶1;

1923年,平均每兩天德國的物價就要翻一番。

此時德國馬克已經被徹底摧毀了。在馬克被瘋狂拋售的過程中,德國出現了超級通貨膨脹。很多私人銀行家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這些貨幣可能有黃金或者外匯作為支撐。私有化的德意志帝國銀行開足馬力印鈔票,也趕不上私人銀行所發行的貨幣總量。沙赫特作了一個估計,在當時德國貨幣流通總量中,有大約一半是私人銀行家所發行的貨幣,而不是來自德意志帝國銀行的官方貨幣。所以,私人銀行的超量貨幣印刷幾乎佔據超級通脹的近一半源頭。

第三種情況最不明顯但卻最為致命,有人系統性地、大規模地做空德國馬克,從而導致了馬克劇烈貶值,它的效果等同於大量印刷貨幣。

做空一個國家的貨幣基本運作機制大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首先該貨幣存在著明顯的內生性問題。德國當時的情況完全符合這個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需要使用外幣來進行賠償,顯然面臨著巨大的外債壓力,德國馬克本身的確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陷。這與亞洲金融風暴時的亞洲四小龍情況類似,就是外債負擔過重,而他們必須獲得美元才能償還外債。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可以由經濟體自動緩慢地調整來漸進解決。比如增加稅收,或者暫時降低生活標準,這些外債可以逐步得到償還。但是當貨幣投機在一個很大範圍內集中和突然發生,將會影響貨幣的價值,而且這種大規模的貨幣投機,仍然被視為一種合法行為。在投機過程中,他們只要事先大規模賣空某國貨幣,而且這種貨幣有著內生性的困難和問題,投機者最終往往會獲得超級利潤。

什麼是做空機制呢?當貨幣投機家進行貨幣賣空行為的時候,他們並不真正擁有這種貨幣,而只是聲稱他們擁有。只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這種貨幣出現大幅貶值,他們以貶值后的低價從市場買回這種貨幣,平掉當初的「聲稱擁有」的「謊言」,就可以賺取巨額利潤。從這個意義來講,當貨幣投機者在賣空並不存在的「聲稱擁有」的貨幣的時候,其實質是在一定時間內獲得了創造這種貨幣的權力。這些貨幣投機者同時出動,在同一時間一起大規模做空,數量足夠大,而且是在這個國家貨幣足夠虛弱的時候,這樣的做空行為將會產生強烈的「自我實現」的效果,最後的結果就是使被做空的貨幣的價值出現自由落體般的貶值,嚴重情況下,將會產生貨幣恐慌。而貨幣恐慌將會導致鏈式反應,引發其他社會階層本能的恐慌,大量拋售本幣去換取外幣,從而導致更大規模的市場做空行為。

在這樣的貨幣暴跌過程中,投機家賺取的巨額利潤,就是這個國家的生產者和儲蓄者積累多年的財富,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此時所謂自由經濟主義者,將會指責所有的錯誤都是由於政府的貨幣政策出現問題,而忽略投機者所製造的巨大災難。

事實上,1923年德國的問題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出現的情況非常類似,本幣體系和本國經濟存在嚴重的內在缺陷,外債高築,外國貨幣投機者蜂擁而至,超大規模做空本幣,貨幣體系瀕於崩潰,本幣劇烈貶值,通貨膨脹捲走社會財富,摧毀了國家經濟基礎。差別在於,德意志帝國銀行非但沒有制止貨幣投機,反而在變相給投機者提供充足的彈藥;國際銀行家的私人銀行在超級通貨膨脹中發行了全部貨幣流通總量的一半,也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歷史驚人地相似,原因在於重複歷史的人都是同一批人。今天的索羅斯及其背後的國際銀行家與1923年摧毀德國馬克的貨幣投機者師出一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28.第28章 動蕩的歐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