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較量【十】
抗戰初期,美國奉行中立政策,對中日雙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為日本工業基礎強於中國,此舉實際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國援助,包括2500萬美元的桐油貸款和2000萬美元的錫貸款。1940年汪精衛南京政權成立后,為堅定重慶政權的抗戰意志,美國大幅度增加對華援助,同時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武器。美國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成為二戰期間中國最大的援助國。八路軍和新四軍沒有得到美援武器。
1941年,美國人陳納德組建了著名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幫助中國人民抗戰。早期飛虎隊不論飛機或人員素質均較日軍惡劣,因此被日軍不斷轟炸卻完全無反擊能力。後期飛虎隊擴編為美軍第14航空隊,逐漸取得了中國上空的制空權,共擊落日機2600架,極大的支援了中國的抗戰。陳納德的妻子陳香梅是中國記者,后移居美國,是促進中美交往的重要政治人物。
1942年,日本軍閥斷絕滇緬公路。為保證中國的物資供應,美軍開闢了飛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高寒山區的駝峰航線,開始了歷史上空前的大規模持續空運。在三年多時間裡,向中國空運了超過70萬噸物資。駝峰航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極端惡劣,在運輸過程中,損失了近500架飛機,有1579名美國飛行員遇難。1944年6月,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多個機場出發,出擊了900多架次,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國在外交上也對中國給予極大支持,盧溝橋事變爆發后,美國對日本反覆提出抗議,并力圖促成中國和日本的和談。1941年,由於中日和議始終難於達成和日本入侵中南半島,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和鋼鐵禁運。斷絕了石油和鋼鐵來源的日本不得不冒險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導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蘇聯
1937年8月21日,蘇聯同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先後與中國簽訂了三次貸款協議,總額為2.5億美元,實際到位1.7億美元。蘇聯允許中國使用這些貸款從蘇聯購買武器裝備,這成為抗戰初期,中**事裝備的主要來源。抗戰初期,蘇軍還曾派蘇聯航空志願隊直接參加空戰,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撤離。
1938年7月9日至8月14日,蘇日在張鼓峰(今中朝俄邊境)發生衝突,1939年6月27日至9月16日,蘇日在中國領土諾門坎(今中蒙邊境)發生衝突,兩次衝突都以蘇軍重創日軍結束。
蘇聯繼1939年與納粹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簽定《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背叛了1937年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日簽約后,斯大林親往火車站送日本外相松岡洋右,並破例與日外相共同坐一段火車送行。4月25日,蘇聯和日本政府代表在東京交換條約批准書,宣布《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生效。條約的有效期為5年。根據《蘇日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
然而日蘇雙方都把對方作為潛在的敵人。日本把幾十萬關東軍守在東北﹐準備大量化學武器一旦和蘇聯發生戰爭時用(直到今天﹐還有中國人因為地下化學武器泄露而傷亡)。日本支持白俄反蘇﹐而蘇聯則對東北抗日聯軍提供庇護。
1945年4月5日,蘇聯在《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到期前單方面宣布《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失效。並於8月8日對日宣戰,佔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
德國
德國也是抗戰初期中國的重要援助國。德國顧問團在中國國民政府中服務。從1936年起,德國和中國簽訂了2.82億馬克的軍火銷售協議。希特勒曾經希望將中華民國拉入反對蘇聯的聯盟當中,並積極調停中日戰爭。但日本步步進逼,始終未能成功。1938年,在日本的抗議下,德國召回軍事顧問,並中止同中國的軍火合同。但德**火在中國抗戰初期依然起了重大作用。中德合作令國民革命軍的裝備大大改進。戰爭初期,中華民國政府曾有數十全德國裝備的步兵師投入戰場,參與上海保衛戰等戰役。此外,德國人也曾參與救助中國平民,比如南京大屠殺過程中,卡爾·京特博士就挺身救助過中國難民,約翰·拉貝更建立「南京安全區」,保護了數十萬難民,魏特琳女士(華小姐)保護了大批中國難民。
英國
英國在19世紀時曾在中國擁有龐大利益;但是1930年代在東亞已是鞭長莫及,而且要與北非和西歐的德軍作戰,英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援處於搖擺狀態。對中國的幫助行動包括開通滇緬公路、為駝峰航線提供基地,然而英國亦曾在中國最困難時封鎖滇緬公路,加劇中國困境;在與中國遠征軍聯合作戰中多次拋棄中**隊,擅自放棄要地,使中**隊陷入日軍包圍。
華人華僑
抗戰期間,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為中華民國抗戰捐款已超過13億元。許多華僑回國參加抗戰,當時全國殲擊機飛行員中華僑佔了四分之三。著名的南洋華僑機工隊活躍在滇緬公路上,保證了抗戰物資的運輸暢通。八路軍120師第6支隊騎兵營女教導員李林是南洋華僑,在戰場上光榮犧牲,犧牲時還懷有身孕。僑領陳嘉庚在國民參政會上的提案對漢奸提出了最嚴重的警告,大漲軍民抗戰士氣。
[編輯本段]
戰後情況
審判戰犯
戰後,美國最初曾計劃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分區佔領日本,但最終這一計劃被取消,日本被美**隊單獨佔領。盟國在東京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但由於冷戰氣氛逐漸濃烈,日美政治協議達成,所以只對東條英機為首的28名日本甲級戰犯宣判有罪,而不少真正犯下戰爭罪行的戰犯卻無罪釋放(當時日本天皇甚至不需要上庭作供或辯護)。中國戰區則成立南京軍事法庭對日本乙級戰犯和漢奸進行了審判,共有2435名日本戰犯被判刑,其中149人被判處死刑,同時中華民國政府留置部分戰犯(如岡村寧次)參與內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對關押在太原和撫順的一千餘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隨後對之進行思想教育。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所有戰犯釋放回國,開創了以和解的態度處置二戰戰犯的先例也是唯一一例。美國最初計劃的分區佔領日本圖中日和約
1951年,美國違背《聯合國憲章》,單方面主導並邀請52個國家召開舊金山和會,中國因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問題未參加此會,處於分裂狀態的越南因為同樣的原因也未能參加和會。朝鮮、韓國被認為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協助者而被取消了參加和會的資格。印度、緬甸、南斯拉夫雖然收到了與會的邀請,但也沒有參加此次和會。和會的結果是48個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於1951年9月8日簽訂的對日《舊金山和約》,但與會的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宣布不承認該條約。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也不承認《舊金山和約》的合法性。
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與日本單獨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媾和。在中日和約以及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群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之主權,中華民國政府則豁免了日本的戰爭賠款義務。
1972年,中美建交,日本也積極與中國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放棄向日本提出戰爭賠款的要求。(註:「中國是唯一一個放棄日本戰爭賠款的國家」的說法是錯的,除中國外,英國、蘇聯、荷蘭、澳大利亞也都放棄了向日本索賠的要求)
領土變化
中國收回了被日本佔領的東北地區、甲午戰爭中割讓給日本的台灣、澎湖地區。蘇聯則以戰後不支持中國**以及不支持**立為條件換取了中華民國承認外**立,並佔領中國領土唐努烏梁海,獲得了中東鐵路和旅順港的使用權。1953年2月24日,退居台灣之蔣介石宣布拒絕承認「**立」,下令將蒙古重新印入地圖,此即為著名的「地圖開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