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二輪人蟲大戰序曲(上)

第十五章 第二輪人蟲大戰序曲(上)

在數小時間,潘文的艦隊在K3、K1兩個星系都分外安全的「路過」,黃金號在處理K1的星系掃描數據時,潘文也正處在選擇節點上。

從K1出發,接下來有三個方向可以選擇。

其一,原路返回,這是風險最低的,甚至抵抗陣線方面的麻煩,潘文也想到了對應之法。

其二,走藍國首都星系K2繞回,K2的駐軍也許比邊境樞紐要少,但是那裡也許是邊境之外玩家活動最頻繁的地區,若一時不查,可能惹上不小的麻煩。

最後一條路線是潘文想試試的——去鐘樓星雲,按基礎星系分類法也就是CT星系。

區別於KT星團和MR星團,CT星團不屬於人類勢力範圍,由於藍國勢力範圍包含K1、K2、K3這三個跳躍點,事實上阻斷了「橋」那邊的消息傳到人類主社會,是否有更高級的智能沒人知道,因此風險是未知的。

跳躍過程中,潘文做過一點準備工作,接收了一些本地電視信號交給艦隊中的百合們去過濾,到現在為止,的確有兩段一小時前重點標記的節目有提到CT系的蟲子,這成了影響潘文決定的最後稻草。

電視節目沒有涉及到蟲子的直接拍攝畫面,暫時也沒發現官方節目的肯定,但是可信度應該還行。理由嘛,地面人甚至多半的太空人都會把關於蟲子的事情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畢竟第一次人蟲大戰雖然持續了很久,人類獲得了最終勝利果實拿下大片領土是不爭的事實。時間過去那麼久,在未親眼見過的情況下,要一般人相信蟲子能在更新了數代的戰艦前保持威脅性都不太可能,除非有官方艦隊的戰爭失利消息出來,不然都屬於娛樂類的邊緣消息。

通過星系掃描的分析結果,大致能判斷藍國境內沒有成規模的海盜和抵抗組織,說明其國境內保持基本平穩狀態。而玩家們需要練級點,抵抗陣線兩個星系的戰鬥頻度有點不夠,假如CT星雲有另一個練級點,藍國行為偏保守沒有積極開發中立戰場似乎就說的通了。

潘文的艦隊想去CT星雲,有兩方面的風險,主要部分就是正在與蟲子發生摩擦的藍國私人武裝,大概是以玩家為主的群體,他的艦隊去那邊有些勢單力孤,遇上麻煩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在MR星系那邊的人類密集區及抵抗陣線周邊國家,都有人懷疑藍國的勢力範圍可能已經在CT星雲紮根,這意味著有存在官方艦隊的可能。不過這些懷疑派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藍國有大規模使用克隆人技術,按這個思路,就算藍國在無人類管制的狀態下載CT星雲做一些開發,也頂多弄點資源星。其實對於這事情,相關商人會更容易判斷,因為以藍國的規模和它與外界人類勢力基本沒交流的現狀,只要開發幾個礦產星就會出現明顯的產能過剩導致物價持續偏離價值。

就潘文自己的判斷,藍國不太可能在CT星雲有太大的工程進展,他的論點方向有點怪,認為結果是由CT星雲本身的特點導致的。

CT星雲之所以叫星雲,不像MR系統和KT系統一樣的叫星團,因為它與兩者的狀態不同,CT星雲現階段有至少一半的恆星沒有點亮,而點亮的部分多是些質量不夠的小恆星,它們無法提供足夠的引力完成恆星系內的星雲清理動作,直接結果就是那邊的恆星附屬天體偏小,具有開發價值的天體在距離密度上太低,這也是當初大開發時代人類社會沒向CT星雲擴展的主因。

在CT星雲的這種特質下,藍國的開發策略只剩下一種,就是在一個跳躍臨界值內選定一個星系進行大規模人為環境改進,改進的目的是要該星系能維持一定的物資需求並在財政上能至少持平,如此才能不成為開發鏈上的負擔。因為隨著距離不斷偏離人類主社會,物資和服務類型需求的降低會致使有些物資失去跨星系獲取的意義,加上物資回到主社會的成本攀升、艦船在邊緣地帶遇到不可預測風險事件的可能性增大等等,開發成本攀升速度會隨著跳躍臨界倍數的增加呈現指數級增長。

實際上MR251,潘文等幾個傢伙湊熱鬧的海默星系就是類似的情況,它恰好是人類社會向外延伸時,從MR250算起跳躍臨界值中唯一的落點,而251到255都沒有能快速改造為大規模居住地的原始天體,所以大開發就在那裡中斷了,等到局面定下,國家級勢力想向外慢慢改造著擴張也得看周邊鄰居的臉色了,這才有了「拓荒者」的機會。

總之藍國想在CT星雲進行勢力延伸,只能一個個星系改造過去,對於藍國來說,太空文明發展到現在的時間,也就夠它開發一個星系。不顧成本的先延伸再開發當然可以,不過那樣的話藍國現階段應該支持不了那麼多私人武裝才對。

可能性和風險都經過評估潘文最後還是決定去看看。藍國想同化全人類的理念太過奇葩,短期內看不到被人類社會主體認可的可能,它作為屏障導致的信息封鎖會成為蟲子發育中最堅固的盾牌,如果不親自去一趟,根本無法評估蟲子大概在什麼時候會成為真正的威脅。

潘文對另一位管理者旗下的蟲子雖然了解的也不夠透徹,但起碼知道那種蟲子想跨越星系間以光年計算的空間進行擴張戰爭,需要什麼樣的蟲子,只要能確認大蟲子的有無,如果有的話對數量做完評估就能大概算出什麼樣的防禦體系才能頂得住。

作出決定不到兩小時,潘文的艦隊已經來到CT156。

……為什麼是156不是1或兩位數,那得去問當年的科學家去,這追究起來可能得追究到上上個紀元去,還不知道是玩家還是監管者弄的。

K1到CT156的航道不是CT星雲和KT星團間的唯一橋樑,準確的說因為K1、K2、K3都能跳往CT星雲的二到五個星系,類似的航線有十幾條,這樣一來倒是不用擔心切入CT星團時在跳躍圈裡被按死的可能了。不過為了保障安全,潘文還是多跳了一站,CT156並不是節目中提及的有蟲子的星系。

去向目標星系前,黃金號還是對CT156做了星系掃描。

CT156已經具有顯著的CT星雲特徵,因為恆星太小,雖然點亮了無數年,太空里還是有塵埃,並隨著引力井減弱外圍的密度會偏高一些,裡面的天體以直徑不足三十公里的小行星為主,大一點能有百來公里就了不起了,它們都處在穩定軌道上已經沒有熔岩體了,也就是撞擊發生率幾乎為零,天體進一步增大的可能得依靠星系外入侵的大型或有足夠質量的引力組合型天體改變引力平衡,發生的幾率差不多能忽略掉。

和MR241做區別,241的星雲密度更為平均,大小天體間的撞擊是家常便飯,只要撞擊頻率不發生突變式衰減,最多再有一兩百年就會出現能以自身引力留住表層氣體的天體,屆時星雲消散的速度會大幅加快。

類似的星系就適合做礦場,純礦場,想改造成生活、經濟、工業共同體,需要投入的不是一點兩點。

本沒有計劃停留的潘文艦隊,卻因為掃描結果非常意外臨時取消了跳躍程序,轉道前往可疑區域。

CT156僅直徑超過三公里的天體可能都超過十萬顆,加上小的,數據量非常龐大,幸虧第二主機豆豆是智能化主機,能以類似人的邏輯去篩選重點,她發現了一樣非常可疑的東西——水。

水是太空里最多的資源之一,但在光譜分析中被特別提出的水僅指液態水,液態水一般需要大氣溫室效應才能存在,否則需要個高熱地核,顯然以CT156星系的天體狀況,沒有哪顆的大小能滿足兩種環境需要的前提。

「艦長,工程師找到了有機質細胞,但不是活體。」幾小時后,通訊員是這麼回報的。

眼前的小行星非常詭異,它有個坑,或者說湖?坑裡有液態水,水表層裹了層異常物質,也就是剛剛回報中提到的有機質細胞死體。

水、雷電、氮氣是生成基本有機質的自然條件,非碳基生物也許可以越過雷電和氮氣,依靠硫質和地熱之類的完成步驟,但流體作為有機質原型的載體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沒有流體,有機質之間相對位置固定沒有結合的可能,進化就不要提了。

總之意思是必須先有水,後面才會有細胞,小行星在沒有有機質細胞死體前肯定留不住水,所以現在擺在潘文面前的是一個小行星改造案例,如果是藍國的人工行為,那麼可以理解,但是水坑周圍卻沒有任何工程設備的停靠痕迹。對了,順便說一句,因為沒有氣體,停靠痕迹不人工消除,一百萬年過去都會是老樣子。

「有沒有找到活的?」潘文直接接通了外面多功能工程船的通話,和技師對話。

生物的本能是跟隨環境變化,能跨過太空主動改變環境的,在大銀河時代統稱為異蟲。

「沒有發現具有可觀察形體的生物,我們的設備無法在外面做微觀方面的觀察,需要取樣回船上研究。」

「取樣……」潘文聽了沉默下來,沒有立刻回答。

他在直接面對異蟲細胞這件事上有些猶豫,除開他本身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原因,異蟲各種古怪的能力也是他所忌諱的,根據資料,當年人蟲大戰時,跟異蟲接觸過的地面部隊就基本沒有活人,戰死只是死因之一而已。

考慮了幾秒,潘文鬆開按鈕,暫時斷開雙向對話,對指揮台角落裡豆豆的投影提問:「豆豆,我要你和你的機器人負責全套的密閉實驗,要求是一片基因斷片都不能流出實驗室,能完成嗎?」

「艦長大人,要完成您的要求,我要對艦載實驗室做一定改造。根據您剛才的對話,實驗目標為細胞體,經過改造的實驗室要完成全部實驗項目,還需要定製兩台設備。」

豆豆是智能的,也是擬人的,但她首先是台專業主機,既然她說能做,安全度就無需擔心。

潘文抬手將艦船投影放大,標記出幾個實驗室的位置,點頭:「用六號實驗室,你現在就著手改造,一旦過程出現任何意外,批准你經過我或娜傑日達副艦長的事故再確認,可直接熔毀實驗室。」

黃金號上的實驗室貌似很多,其實多是多功能型的,有的需要在緊急情況下充當手術室,有的則是為機庫服務的工業助手型的,船大了各種亂七八糟的艙室自然也多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星空統治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星空統治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第二輪人蟲大戰序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