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後果,不堪設想!!!
什麼意思!?
「怎麼了這是?」
程天羽滿頭霧水,悄悄拉過身前一人問道。
「四少爺不知道么,朝廷加封的都是李閥、武閥一系的官員,偶爾輪到幾個我們程閥的也是明升暗降,硬生生給褫奪了手裡的兵權。」
竟是這樣!
程天羽心中一凜,始知這次竟是武閥、李閥聯手,合著伙對付他們程閥。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十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其中以關內道、隴右道、河北道、江南道所轄地域最大,幅員最廣,而論兵員之精,將士之眾,則以北疆邊域的關內道、河北道、河東道為甚。
大唐軍中一直流傳著這麼個說法——「河北兵精甲天下,關內、河東僅次之,得此三道者,當北面稱孤,坐望天下。」
通俗點說,關內道、河東道、河北道三處兵馬遠強於其餘七道,依靠他們足以在北方稱王甚至奪取天下!
程天羽接管風門,卓有成效的幹了幾件大事(逼狄仁傑收手,加速天微堂在東市的擴張),令桀驁不馴的眾手下逐漸心悅誠服后,程處亮逐漸放手,給了他更大的自主和許可權,使程天羽得以接觸到許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閥中機密。
顯慶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則天趁機掌握朝政,培植羽翼,武閥亦在此時瘋狂壯大,待得高宗醒悟,為時已晚,天子之位形同虛設,大唐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高宗被逼無奈,圖謀收回大權,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被武則天先下手為強,反將上官儀處死。是時狄仁傑位卑官微,聲名未顯,大皇子李弘、二皇子李賢皆懦弱之輩,高宗見李閥後繼無人,知其一朝薨逝,社稷必淪於武閥之手,遂將關內道、隴右道、河北道三處兵馬盡付程閥,希冀以三朝元老程咬金為大唐擎天巨柱,維繫他一手打下的大唐江山。
唐中宗李顯登基,程咬金為四朝元老,又受先帝託孤之重,雖然年事已高,賦閑在家,影響力仍無與倫比,長子程處默、庶子程處亮又都精強幹練,加上李閥那邊狄仁傑橫空出世,權柄漸重,聯手之下不但遏止住了武閥如日中天的勢頭,更將天下兵權囊括程閥之手,同時李閥在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控制力亦與日俱增,漸漸形成對武閥的合圍之勢(程閥掌兵權,主外;李閥控朝堂,主內)。
武閥處處受制,全面潰敗在即,武則天當機立斷,兵行險招,以皇太后名義強行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就是這次看似毫無意義的帝位更迭,在程閥、李閥原本密不可分的協同關係中劃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高宗皇帝臨終託孤,是要程咬金輔佐中宗李顯,平滅武閥;現在皇帝換成了比李顯還懦弱、還無能、還沒用的李旦,歷經一代聖君(李世民)、兩代明主(太祖李淵、高宗李志)的程咬金當然不願意用舉閥上下幾萬條人命去保一個廢物皇帝,而以狄仁傑為首的李閥臣子則鐵了心要維護李旦!
於是乎,程李聯盟分崩離析,瀕臨絕境的武閥乘勢再起,武、李、程、柴四大門閥相互對立,角逐爭鬥的格局自此形成。
程閥掌天下兵權,長期以來一直是其餘三閥尤其是李閥、武閥覬覦的對象,狄仁傑及武閥三巨頭費盡心力,好不容易才把婁師德提拔為河東道行軍大總管,把武崇訓安插到前線,但程閥兩代在軍中數十年的積澱又豈是輕易能夠撼動的。
「河東道的軍務名義上由李閥提拔的行軍大總管婁師德主持,其實里裡外外都操縱在我們程閥手中。」
——這是程天羽聽完程重遠關於河東道軍務的敘述后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時局之下毋庸置疑的事實。
河北、關內、河東三道中,河北道由程閥老大、輔國大將軍、幽州都督程處默牢牢把持,手控十萬鐵騎;關內道則交予薛丁山之弟、右威衛大將軍薛慎惑;河東道自鎮軍大將軍、鄂國公尉遲寶林右遷太常卿以來,雖由婁師德接掌行軍大總管,名義上佔據最高職銜,真正的權柄卻全掌握在尉遲寶慶(尉遲寶林弟,尉遲家老二)、羅志行(羅通弟,羅家老三)、秦珏(秦懷玉弟、秦家老四)等手中。
聽方才宣讀的旨意,再一聯繫兵權之爭前因後果,程天羽頓時醒悟。
武閥、李閥這是借著邊關獻捷,舉朝慶功之際,合著伙用有功無賞、厚此薄彼、明升暗降等種種手段褫奪程閥諸將的兵權,令得河東道徹徹底底地脫離程閥的控制,就此成為武閥、李閥的地盤。
論兵力,河北道最強。
論地盤,關內道最大。
但說到地理位置,則以河東道最為重要!
不是軍事意義上的重要,而是對程閥大勢的重要。
須知河北道、關內道、河東道連成一片,共同鑄就了大唐堅實的北方屏障,河北道居東,關內道在西,河東道理所當然的位於中央,一旦被武閥、李閥奪走兵權,那就等於在程閥的核心地域打下了一顆鋼釘,一顆後患無窮的鋼釘!
斷絕河北道、關內道之間的聯繫,形式上孤立兩地;牽制兩地兵馬,一旦洛陽出事,程閥治下數十萬精銳之師難以快速回援;以河南道為基點,逐步向外擴張,光明正大的招納兵勇,培植勢力……
程天羽越想越覺著不妙,情知一旦被李閥、武閥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PS:昨天在留言里看見了幾位書友大大對小萌的安慰和鼓勵,在這裡謝謝你們,請給小萌一些時間,小萌會重新振作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