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一意孤行
崇禎十七年末,廣寧軍楊飛兵團與周佳兵團以及騎三軍等共計七個軍的部隊北上山東,河南與北直隸前線。廣寧軍六成的高級將領因此沒能趕上惠王登基的大典。
新皇登基必然要大賞文武,作為江陵新朝實際控制者朱術桂的嫡系,廣寧軍的將領們自然收穫頗豐。
楊飛改封威遠侯,食祿三千石,張小田封靖虜侯,食祿兩千七百石,朱亦洋封忠信侯,食祿兩五百千石,周佳封定北侯,食祿兩千五百石,陳鑫海封開遠伯,食祿一千七百石,尹旭封鎮邊伯,食祿一千七百石。后加入廣寧軍的黃得功保留其在崇禎十七年獲得的靖南伯封號,加祿至兩千二百石。
統領廣寧軍多年,朱術桂自然知道這些將領們的心思,那就是掙得一個爵位。
廣寧軍眾將先是幾年的時間躲在山溝裡面訓練見不得光,然後又只能掛靠在荊州當地的幾個衛所當中,接下來征戰多年屢立戰功,可除了楊飛沒有人得到爵位,不用說,一個兩個已經是等不及了。
對於大明的軍將們來說,得到一個爵位成為勛貴當中的一員是徹底擺脫文官壓制的唯一辦法。雖然這樣會失去從政的權力,可一旦成了勛貴,經濟上卻有著相當多的特權,後代子孫最起碼衣食無憂,哪怕是不能繼承爵位的家族分支在軍中也會有更好的前程,這樣的誘惑沒有幾個人能夠拒絕。
大明立國二百餘年,絕大部分的勛貴都是洪武時期開國的那批和隨著永樂皇帝靖難的元勛們,之後得到爵位的武將們就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別說是國公,連侯爵都鮮少有人得到。這一次廣寧軍除了楊飛之外,侯爵就有三個,在永樂之後二百餘年的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而且三個侯爵在年俸上幾乎逼近公爵,這無疑是**裸的暗示。
只要立下了戰功,國公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已經是人臣的極限了。
在年初一封賞確定之後,朱術桂特意派出了御林軍的一個輕騎兵大隊星夜兼程把印信與儀仗給新晉的幾個侯爵伯爵們送了過去。得到爵位的周佳等人自然是喜出望外,沒有得到的幾個軍長心中也有了盼頭。既然這一次有了爵位發下來,那麼等到自己立下大功的時候,少說也有一個伯爵,哪怕是最差的不世襲的那種,子孫後代也能世襲個衛指揮使。
大軍移師之後,接連幾個月都在修建工事,並沒有戰事發生。廣寧軍從建軍起就把進攻滲入了骨髓裡面,士氣已經鼓得旺旺的,這下子更像是火上澆油一般,從上到下都嗷嗷叫著想要打仗。
只有打了勝仗,武將們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北線對於清軍的反擊已經策劃了許久。差不多在廣寧軍主力北移之後,總參就已經拿出了對豫北,冀南以及魯北清軍的反擊戰方案,之所以一直沒有發動,是因為缺少一個恰當的戰機。而這個戰機,在廣寧軍諸將封爵的當口,被楊飛給發現了。這才有了接下來清軍得到假消息,廣寧軍諸將在豫魯邊境慶祝的情報,和接下來清軍大幅度的收縮與集中。
清軍在南線的兵力並不多,在豫北彰德府,北直隸大名府一帶,由正紅旗順承郡王阿達里,鑲紅旗旗主,衍禧郡王洛洛歡統帥兩紅旗約一成的牛錄駐守,總計十一個滿洲牛錄,漢軍與蒙古牛錄各八個,總計二十七個牛錄五千餘八旗軍,另有尚可喜所部三千餘人。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的鑲藍旗一部,總計十四個滿洲牛錄,二十二個漢軍與蒙古牛錄,總計三十六個牛錄七千餘人,另有續順公沈志祥所部三千人,主力駐守北直隸河間府,另以四個牛錄控制山東濟南府,前鋒進入兗州府境內,與第三軍保持接觸。
總計南線清軍共有八旗軍六十三個牛錄一萬兩千餘人,老漢軍八千,此外還有一萬餘新近投降的前明軍。對於此時的清軍而言,這只是很小的力量而已。
即便是廣寧軍能夠全殲南線清軍,對於多爾袞來說也只是無關痛癢,如果能夠留下濟爾哈朗與阿達里,洛洛歡等人的性命,對於多爾袞來說甚至是一件好事情。兩紅旗與鑲藍旗,正是如今多爾袞控制力度最差的三個旗。
若論獨立性,當然是濟爾哈朗家族控制的鑲藍旗最強,其父兄蘇爾哈齊,阿敏兩代以性命為代價,把濟爾哈朗從滿洲愛新覺羅皇室的內部鬥爭中摘了出去,這才有了他在鑲藍旗幾十年的安穩。代善控制兩紅旗的時間與濟爾哈朗一樣久遠,代善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兩紅旗雖然所有的實權都在代善家族的手裡面,可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一旦如今年紀頗大的代善不在,兩紅旗很可能會分崩離析。至少在表明上看,這幾乎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一對此保持懷疑的或許就是多爾袞,人老成精的代善怎麼可能生出來都是這樣的貨色,從情感上講,多爾袞還是傾向於盡早把八旗統一在自己的麾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八旗一體。
如果能以八旗軍不足百分之五的兵力損失,換來對於佔到八旗兵力三成的兩紅旗與鑲藍旗的絕對控制,相信多爾袞一定很樂意這麼干,而且必然會這麼干。
滿洲人八成的力量留在北京附近,一旦春節過後,這部分大軍除了留守北京的一部分外就將分路大舉南下西進,南線清軍的作用更多只是對北面主力的保護與對南面廣寧軍的威懾,縱然丟失了也無關大局。而廣寧軍北上需要三到四個軍的參與,如果不能趕在清軍南下之前結束戰鬥,那麼很可能是一場大潰敗。幾個軍的部隊分散在三個省的戰場上,在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上被數十萬八旗鐵騎踏成肉醬,從而破壞了整個北方防線的完整。
哪怕是能趕在清軍南下前結束戰鬥,幾個軍大戰之後也需要時間恢復戰鬥力,損耗的物資也需要從後方徐徐補充,對於北方防線同樣是極大的削弱。勝之無關緊要,甚至是給滿洲人幫忙,若敗則性命攸關。對於任何一個在教導隊初級以上的軍官訓練班學習過的人來說,都知道這一仗是應該避免的。
能夠讓如此違背軍事基本常識的戰役運轉起來,讓數十萬廣寧軍進入戰爭狀態,這樣的權威只有一個人有,那就是朱術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