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知行合一,崇文尚武
「行了,行了,朕還不知道文卿是何人么?」
陸承啟不過是打趣,見文彥博如此認真,感嘆這人什麼都好,就是愛較真,連個玩笑都開不得。燃文小說.ranen`其實也不怪文彥博,他受過的教育都告訴他,在皇帝面前,不能恣意妄行。那帶來的後果,自然便是中規中矩,不敢有稍稍逾越。
陸承啟大感無趣,便是固執如徐崇光,也會偶爾開一下玩笑,調劑一下君臣間的氣氛。可這文彥博,剛直過了頭,連玩笑都開得不盡興,難怪陸承啟會如此意興闌珊。
「陛下若無要事,臣便告退了……」文彥博出聲試探道。
「去吧去吧……」陸承啟知道,文彥博作為參知政事,還是很多工作的,也不強留他。
其實大順立朝初,並無參知政事一職。後來太祖認為宰輔權柄過大,萬一有個好歹,也不好處理。再加上立朝初期更面臨著平定內亂、統一全國、抵禦外族入侵等繁重的軍政要務之處理,宰輔便是再厲害,也分身乏術。於是,太祖就試圖為宰輔設置副手,協助其處理日常政務,但不知為其設置什麼官職犯了難。於是太祖便召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對曰:「前朝有參知政務,參知政事。」乙丑,以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呂餘慶並本官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別設磚位於宰相后,敕尾署銜降宰輔數字,月俸雜給皆半之。大概是太祖意未欲令居正等與宰輔平起平坐,總歸是要給宰輔一點顏面。
做到參知政事,便等於副相了。只要熬得過宰輔,那升任下一任宰輔,是名正言順的。只可惜文彥博時運不濟,才做了參知政事沒兩年,還沒把楊太師熬退,陸承啟便廢了宰輔,建立內閣了。按理來說,他才是最德高望重的,最應該做內閣首輔的。但徐崇光是「從龍之臣」,搶先站隊了,他也只好落於人后,自嘆時運不濟。
不過參知政事也是朝廷重臣,只是尚未位極人臣罷了。許多人窮極一生,都未必能登上這個位置,文彥博也知足了,只要在這個位置上做到告老還鄉,也算是不枉世上走一遭。再加上小皇帝似乎有意無意補償自己,竟讓自己做了恩科主考官。雖說只是這些舉子的座師,可就是座師,門生故吏才遍天下啊!更何況這才恩科所納進士都是有真才實學的,文彥博可謂聲名大噪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陸承啟想到這,拿起了那本李誡呈上來的奏摺看了看,心中還是有點擔憂。雖然給了李誡偌大的權力,全權治水。可黃河這個老大難問題,一直在中原腹地肆虐著。從上古時代一直到現在,從未曾停歇過。黃河幾次改道,定時的泛濫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可害處更加大。
「看來,還是要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才行……」陸承啟心繫黃河沿岸百姓,不知道這洪水什麼時候又要肆虐中原大地。「唉,多難興邦,可漢人的災難,也太多了些……」
感慨了一番,才拿起硃筆批複道:「朕已調遣治水行家,前去助卿一臂之力。」
寫完后,陸承啟喚來高鎬:「且去吏部,告訴吳顯祉,調劉彝去協助工部尚書李誡。再遣人將此奏摺送到李誡手上,務必要快。」
「遵旨!」
高鎬匆匆離去后,陸承啟開始琢磨,給孫覺、陳襄的聖旨怎麼寫了。至於送信一事,陸承啟沒有絲毫擔憂。自他掌權以來,每月都撥出款項,專門修路。不僅是馳道,還有驛道、官道,從長安城開始修,現在已經差不多可以修到幽雲十六州了。南方因為江南人煙稀少,尚未著手修建。每每過了秋收后,工部都大肆招募青壯,給工錢、三餐,專職修路,成績斐然。
至於為何修幽雲十六州的路先,陸承啟的想法很簡單。若是邊軍抵不住遼國大軍,可以迅速調遣兵馬北上抗敵。再加上長安地處中原腹地,不像北宋都城汴梁,無險可守,只要應對得當,守住國土是綽綽有餘的。
陸承啟可以在有生之年開疆拓土,可他不能擔保不肖子孫喪權辱國啊!為了攢厚點家底,就要努力奮鬥了,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自己親力親為。做中興之主的苦處,又有誰知道?
嘆息了一聲,陸承啟心念一動,在宣紙上用金筆狼毫寫下了八個字「知行合一,崇文尚武」。
翌日,長安城中,一如既往地從天剛亮便開始賣報。
賣報有報童,有報攤,還有書店,都開啟了這份營生。而且還有許多報童得到了老顧客的青睞,准許他們上門送報,還提前給付一月的報錢,也不過六十文罷了。
「賣報,賣報,聖上欲開蒙學,皇莊出資,五歲至十歲孩童免費就讀!」
「知行合一,崇文尚武,聖上御筆親書!」
「賣報,賣報,蒙學先生,由陳襄、孫覺遴選!」
「……蒙學不限男女,皆可傳道授業解惑!女子教、、、、;男子教、、,大順孩童一律免費……」
「……才德兼備弟子,皇家大學破格招錄!」
……
報童一個個興奮異常,奮力地吆喝著。雖然他們大多過了十歲年紀,為了幫補家用,不得不做這份營生。可古人兄弟姊妹多,即便自己享受不了這個待遇,可只要弟弟妹妹享受得了,那就行了。聽說皇家大學為了蒙學一事,還特意開了女班,要是學成,舉薦到家鄉左近做工,大多是紡絲織布類的工作,工錢甚至比男子還多!
如此好的福利,怪不得這些報童如此興奮了。行人見了,更是紛紛「慷慨解囊」,買了份報紙,不管看不看得懂,都裝模作樣地拿著看,嘴上評論道:「聖上真箇是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