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漢天軍(三)
遠在廟堂之上的大皇帝,卻不知道自己的「新軍隊」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已經漸漸高大了起來,他正在計劃著另外一件事情。
通過徵兵事務,大皇帝頒布了一系列的詔令,以求移風易俗,使大漢國百姓的結婚時間朝後推移五年左右,以更符合人類的生理情況。但在徵兵之後,大漢國的軍制和官制也面臨著重大改革。
要說起來,大皇帝當初根本沒有想到,新軍隊的建設,竟然能觸動這麼多方面的事務,更需要進行這麼多方面的修改。
首先改動的當然是軍制。在建設大漢天軍的初期,劉常滿並沒有準備在全國實行——治大國如烹小鮮,先在一個地方實驗,然後再推廣到全國,才是比較穩妥的作法。
於是,最早的時候,劉常滿僅僅是在關中地區實行了新制度。對於新軍隊的建設,大漢皇帝也只是知道一個方向,很多東西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在皇家控制最為嚴格的關中實驗,那是再好不過了。
大漢皇帝按照後世的「職銜分離」政策,將部隊設置如下。
首先,在軍銜上,設置了將、尉、校三級軍銜。分置大將軍,上將軍,偏將軍三個將級軍銜,又設都尉、衛尉、副尉三個尉級軍銜,都校、偏校、裨校三個校級軍銜。這麼一來,軍隊中誰的軍銜高,誰地軍銜低,就成為了一目了然的事情。
然後。又將部隊分設成五人一伍。設伍長。一般由士兵擔任;四伍一隊,設隊長,一般由裨校、偏校級軍官擔任;六十人一都,一般由都校級軍官擔任。五都一曲,由副尉、衛尉軍官擔任。
曲以上的編製,則分為部、將、軍等,分別由相應軍銜的軍官擔任首領。軍隊的最高指揮官,當然是大漢皇帝。沒有大漢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調動軍隊,包括各級指揮官。
但這麼一來,大漢皇帝就發現了一樁極其不好的事情:這樣的話,如果軍隊是在關中附近,那倒是好控制,可是如果軍隊駐紮在外地。那就很麻煩了。
如果必須得到皇帝地命令才能調動部隊。那部隊地靈活性幾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不讓得到皇帝地命令就可以私自調動軍隊,那造反的可能性,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在大漢國的傳統上,其實應該說是從周朝以來的傳統上,地方長官同時都是當地駐軍的長官,因此地方勢力都是很大的。
按照大漢國的官制,地方各郡國其實是有極大地自治權的,很大程度上,一個郡國治理的好壞,基本上就依賴於該郡國的太守或是國王的能耐了。但如今有了精銳部隊后,劉常滿就覺得,這種辦法,其實很不安全。
記得大漢國最後,是亡於各地軍閥割據的,這就是地方勢力過大的禍害。因此大漢皇帝決定,在民政上,仍然放權給各郡國,但在軍事上,各郡國的權力一律收回!
記得後世地中國,各地方上根本沒有軍權,所有地軍權,都由中央統一管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是毛太祖的著名論斷,也是屢經驗證的真理。
不過大漢國時候和後世中國不一樣,那個時候,一個電報、一個電話,都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傳遍全國,但現在這個時候,要跨越幾千里地距離,常常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因此劉常滿決定,在全國設置五個大的軍事集結點。最大的軍事集結點,當然是關中一帶。
關中天府之國,養活十來萬軍隊絲毫不成問題。而從關中出發,前往漢中、巴蜀,都是比較方便的,因此劉常滿決定,建立關中大軍區,在長安一帶駐兵五萬,沿長城一線駐軍兩萬,漢中駐軍五千,巴蜀駐軍五千,一共八萬人。
這八萬人,全都是大漢國精銳中的精銳,成員構成除了世家子弟、名門之後外,其餘的全是從各地的新兵中,挑選出條件最好的送入關中,成為大漢國的「志願兵」,也就是募兵。
第二個大防區則設在東垣一帶。當初大皇帝說要把第二個大防區設在東的時候,很多臣子都茫然不解。畢竟東垣這個城市,並不算出名,北有薊城,
、鹿,西有晉陽,哪個都比東垣重要得多。
但劉常滿卻知道,東垣,也就是現在的石家莊這個地方,正是北方邊境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之一,而且它正處在中心地段,又扼住了太行山的咽喉,最適合建立防區。
新中國所以把防區建在北京,那完全是因為北京是首都的緣故,要說起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尚不如石家莊一帶。
第三個大防區,當然是建在彭城。這裡正是傳統上齊、楚、魏三國的的交匯處,而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正是大防區的重要位置。
而另外的兩個大防區,一個建在了長沙,另外一個,則完全出乎了所有臣子的預料:建在了無終!
對於大漢國來說,如果說嶺南一帶,是蠻荒的話,那遼東一帶,更是絕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地方。那裡常年苦寒,也沒什麼產出,糧食一年只能一熟,對於以農業為根本的大漢國來說,實在是沒有用處得很。
可大皇帝這次,卻不聽任何臣子的意目前了,執意要把這個大防區,建在了大漢國臣子們認為幾乎毫無意義的遼東一帶。
他們都不知道,大漢皇帝心裡,正對高麗國和扶桑國打著主意,所以要在遼東一帶建立一個大防區,那是極有必要的。
在各大防區草創之後,大漢皇帝又改革了大漢國的官制。首先,他便剝奪了各郡國長官對於軍隊的指揮權,包括各藩國在內。
大漢皇帝把各郡國的驛卒和衙役,也都算入了軍事編製,地方長官所能調動的,也就只有這點人手,基本上一個郡也只有幾百人的樣子;而各藩王們的私兵,則從此之後再也不能超過一千人,否則便是「逾制」,必受嚴懲。
在大漢皇帝的詔令頒布后不久,大漢皇帝就派員清查各藩王的私兵數目,結果發現齊王劉肥、楚王劉交兩個人都逾制了。大漢皇帝當即下詔,將兩人的縣治各削掉一個,薄示懲罰。
諸藩王一看,連大漢皇帝的親大哥、親叔叔都被懲罰了,各各敬服,很快的,各藩國的私兵數目,都大大的減少了。
「這麼一來,以後七國之亂之類的事情,發生的可能就會少點了吧?」劉常滿心裡想道。
為了更好的控制軍隊,劉常滿絞盡腦汁,和李左車一起,設計了許多天,終於也拿出了一套草創的方案:
在部隊中設立一個特別的職位,名曰同知軍事。這個同知軍事全都派文官擔任,對武將起一個監督、約束的作用,基本上相當於如今的指導員,全都選用政治上特別可靠、對大漢皇室忠心耿耿的郎官擔任。
「唉,也不知道老子摸索出來的這個軍隊,效果到底怎麼樣。還是找個國家練練兵吧。」大皇帝心裡想著。不過不大一會兒,他就駭然發現,原來,自己的思想,早就已經如此的「皇帝化」了。
不過既在其位,須謀其政,既然自己早就是大漢皇帝,中華聯邦天子,當然想事情是要「皇帝化」一些了。劉常滿心裡想著。
「天子一怒,伏屍千里,流血飄杵」,可誰又知道,天子就算不怒,只要他起了一個心思,照樣會這樣呢?
「這些小國家,對朝廷都畢恭畢敬的,也沒有什麼值得怪罪的地方,平白無故的去打他們,恐怕不好吧?」大漢皇帝的手指劃過地圖,周圍的國家,真的是沒有什麼值得去教訓的,而外圍的又太遠,不好打。
「要不,就在這些高麗棒子身上,試試這些新兵的身手吧。」大漢皇帝最後,終於把手指指在了朝鮮半島最外端。
那裡有一個小國家,名曰新羅,所有的小國家裡,唯有它一直未曾向大漢國朝貢過。其實並非是它高傲自大,實在是因為它尚未開化,無法朝貢之故。
不過大漢皇帝既然要試兵,當然要找個由頭才是,於是,小小的新羅,便成了第一個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