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國門內外 第一百零五章 王冠上的寶石
印度,作為英王王冠上的寶石,一直被英國看成是自己的後花園。到19世紀初,英國人開始在印度進行最猛烈的擴張,經過多次土地兼并戰爭和與印度地方政權簽定割地條約,英國在印度的勢力範圍迅速擴大,並成功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的絕大多數據點,使印度真正成為英國人的後花園!
然而,這一順利的擴張步伐,因為中國人和布哈拉人的介入開始出現某種不快,而如今,這種不快已經演變成徹底的軍事衝突。自從1809年6月,布哈拉的海達爾。圖拉汗執意要佔領阿拉哈巴德后,雙方已經在阿拉哈巴德發生了整整一個多月的衝突。阿拉哈巴德位於恆河與亞穆納河(又名朱木拿河)的交匯處,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英國人放棄了阿拉哈巴德,那麼整個阿拉哈巴德以西都將向英國人關上大門,這在高傲的英國人看來是不可接受的。
7月的印度,十分炎熱,這種炎熱的天氣對於布哈拉人和英國人來說都非常的不適應,唯一能夠覺得這種天氣舒服的只有印度人自己。於是,經過一個月的撕殺,在布哈拉和英國人各損失千餘人後,都把自己的印度人軍隊趕了上去,接著互相拼殺。
阿拉哈巴德作為印度教的聖地,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就在這裡。然而到1809年,英國人經過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和兩次英國——馬拉塔戰爭,已經成功把邁索爾、馬德拉斯和孟加拉的領土連接起來。阿拉哈巴德在第二次馬拉塔戰爭后,英國人通過《蘇爾吉——阿爾金岡條約》成功獲得恆河與亞穆納河間的所有領土,而阿拉哈巴德城就在其中。阿拉哈巴德三面環水,只有西面是陸地,布哈拉人和英國人之間的戰爭絞殺便是發生在這裡。
經過多年的經營,英國人已經成功控制了印度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阿拉哈巴德原來的主人馬拉塔聯邦中的辛迪亞早已經加入英國人構建的軍事同盟,自從加入這個軍事同盟后,辛迪亞已經從馬拉塔聯邦中的一個邦變成英國在辛迪亞統治的代言人。而對於這次在阿拉哈巴德發生的戰爭,辛迪亞更是出兵五千,加入戰爭的行列。除了辛迪亞,以邦斯萊和馬拉塔尼扎姆為代表的各土邦也紛紛出兵,使整個阿拉哈巴德戰場上英國人可以支配的印度士兵達到驚人的五萬人!而英國人自己僅僅只有八千人!
印度總督韋爾斯利自從1798年就任總督以來,經過邁索爾戰爭和馬拉塔戰爭取得一連串的勝利,這次對於布哈拉人的南下,就韋爾斯利自己來說,他一開始是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的,雖然他也一直聽說過布哈拉南戰阿富汗西征波斯,但對於出身於游牧民族的布哈拉人韋爾斯利相信他們不是自己的對手。因此,當布哈拉人在成功打下奧德后,韋爾斯利也只是派史密斯將軍率領一支兩萬人的軍隊去迎擊。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順著韋爾斯利計劃,在阿拉哈巴德城外,史密斯的軍隊在和布哈拉人戰爭中敗下陣來,不得不退縮到阿拉哈巴德城內。到這個時候,韋爾斯利才明白過來,趕忙往阿拉哈巴德增兵,而自己也馬不停蹄的趕到阿拉哈巴德,和史密斯一起布防。
站在阿拉哈巴德矮小的破爛不堪的土牆後面,韋爾斯利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楚的看見一公裡外布哈拉人修建在高地上的營帳,韋爾斯利放下望遠鏡,打量著城外橫躺著的滿地屍體,韋爾斯利心中感到很迷茫。自從半個月前兩軍進入膠著狀態以來,布哈拉人都會派一些印度士兵和自己殺上一回。如果這樣下去,韋爾斯利不知道自己能耗多久。作為印度總督,實際上,韋爾斯利更是東印度公司的總經理,而此時的東印度公司在國內一次又一次要求政府加強幹預的情況下,已經面臨嚴重政治危機,如果戰爭長期拖下去,無疑會加重公司的經濟危機,這是韋爾斯利不願意看到的。
隨著太陽慢慢爬上天空,大地又恢復了悶熱,阿拉哈巴德城在太陽的燒烤下炙熱無比,許多負責警戒的士兵不得不躲進事先準備好的帳篷或者房子里,以逃避陽光的毒辣。韋爾斯利和史密斯雖然來印度有好些年頭,但對於這樣炎熱的天氣也接受不了,兩人不得不命令士兵給自己打來一些井水解熱。
兩人脫光上衣,把用井水侵泡過的毛巾捂在身上,頓時感覺舒服了許多。「總督大人,你發現沒有,最近亞穆納河的水量小了很多」,涼快過後的史密斯躺在椅子上,隨口說道。
「可能是因為這天氣太熱了,蒸發得厲害」,韋爾斯利由於比較胖,不停的往身上澆著井水。
「恩,不過,總督大人,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我們得儘快把布哈拉人趕回老家去,不然對公司和國內都不好交代」,連續多日的戰爭已經讓英軍損失慘重,特別是彈藥的消耗量已經達到補給的最大極限,史密斯對這樣的消耗戰,很是不快。
「你看這樣的天氣能打戰嗎?將軍,就現在的情況來說,依靠適應炎熱的印度士兵根本不可能打敗布哈拉人。將軍應該清楚,布哈拉人的武器裝備十分先進,就拿他們的大炮來說,射程遠遠超過我軍大炮。如果我估計得沒錯的話,現在布哈拉人的炮彈十分缺乏,否則,就是大炮射程的優勢也會逼迫我們撤離阿拉哈巴德。除了這個,還有他們的騎兵,作為游牧民族,這也是他們的王牌之一!因此,我認為,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場戰爭膠著下去,然後從沿海的港口中抽掉幾艘戰艦來打退布哈拉人」!韋爾斯利點燃一根煙愜意的抽起來。
就在兩人為戰爭做計劃的時候,一個士兵慌張的跑了過來。「將軍!亞穆納河漲大水了,河水已經漫過土牆,趕快撤離吧,將軍」!面對忽然的變故,史密斯已經失去了鎮定,不停的走來走去,韋爾斯利在沉默了片刻后,立即命令道:「命令下去!讓所有的士兵尋找船隻和高地,快」!
然而,這個命令太遲了,此時將近一丈高的河水已經衝過阿拉哈巴德西邊的土牆,許多還沒有反應過來的英軍士兵瞬間就被河水捲走,河水夾雜著樹枝橫掃著阿拉哈巴德城中的一切,房屋被沖跨,大炮被輕易的捲走,無數士兵立馬斃命,韋爾斯利和史密斯慌忙從指揮部逃出來,跑進附近的一所教堂避難。
半小時后,整個阿拉哈巴德已經一片汪洋,五萬多士兵死亡大半。這時候,布哈拉人則划著小船出現在英軍的面前,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清理戰爭!面對無可挽回的局面,韋爾斯利和史密斯理智的選擇投降!
是役,在整個阿拉哈巴德戰爭中,英國人死亡4.5萬千多人,有1.5萬人被俘,在這損失的六萬人中,包括了2.3萬名英軍士兵!也就是說,在阿拉哈巴德戰役中,英國人損失了在印度的一半軍事力量,至此,在陸地上,英國人再也無力抵抗布哈拉人的腳步。
兩個月後,阿拉哈巴德戰爭失敗的消息傳到英國國內,在外務大臣坎寧一再堅持下,英國波特蘭內閣通過了遠征印度的提案。1809年9月26日,一支包括20艘戰艦、25艘快速帆船和三萬陸軍的龐大艦隊從英國出發,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那就是印度。用在外務大臣坎寧的話說就是:「在大英帝國海軍面前,所有的一切阻礙都只會成為榮譽」!
然而,英國政府不知的是,此時布哈拉人在印度平原上的部隊已經超過八萬,通過兩個月的擴張,他們已經成功攻佔比哈爾,孟加拉和奧里薩都在布哈拉人威脅之下,而英國人能駐守的只有依靠戰艦保護的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這樣的沿海港口。
除了海達爾。圖拉在印度平原進行的擴張外,希瓦國王伊爾土澤爾和阿富汗國王沙。馬哈茂德也加緊了在馬拉特聯盟的戰爭步伐,通過血腥的屠殺,整個馬拉特聯盟已經土崩瓦解,其境內的臣民不是逃向各個港口就是進入德干高原的其他土邦。
隨著布哈拉人在印度的血腥擴張,一個讓海達爾。圖拉沒有想到的情況出現了。原本一些對英國人非常防備和反感的印度土邦紛紛和英國人走近,甚至接成同盟,當海達爾。圖拉成功把印度北部的馬拉特聯盟、奧德和比哈爾連成一體,準備向德干高原推進的時候,英國人和印度人形成的一個簡易聯盟出現在海達爾。圖拉面前,這一變化使得海達爾。圖拉的擴張計劃變得艱難。看到這種情況,海達爾。圖拉知道,如果不打敗英國人,那麼這將是一場沒有任何希望的戰爭,而要打敗英國人,只有從海上打敗他們,想到這,海達爾。圖拉想到了中國人——自己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