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曲計(三)
麹義得令之後,並沒有加緊攻勢,反是擺出了一幅久攻無果、意欲退兵的樣子。
袁紹以為麹義竟然不尊號令,自是大為惱怒,但麾下田豐等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麹義如此行事,定是疑兵之計。
果然,公孫瓚見麹義緩步退兵,首先想到的便是麹義糧草耗盡,再加之獲悉徐晃派兵取了趙國、魏郡,更加認定是袁紹無力應付兩線作戰、致麹義大軍供給不上,不得不退兵。公孫瓚大喜過望之下,頭腦一熱,再次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率軍離開高陽,追擊麹義。
麹義在瀦龍河一帶埋下伏兵,再次大敗魯莽追來的公孫瓚。
此役,公孫瓚再折近萬人馬,致其不得不放棄高陽,退守易州。
麹義經過短暫休整之後,兵鋒直指易州。
戰局的變化,還是出乎了楚夢意料之外。
原本楚夢以為,公孫瓚手握兩萬精銳,只要據城堅守,麹義定然拿不下高陽。小理時日一長,自然攻消守強,再加上南方張郃的威脅,袁紹必然令麹義退兵。公孫瓚自然得到重整旗鼓、反攻袁紹的機會。卻沒想到,號稱名將的公孫瓚,竟然會犯相同的錯誤,再次敗給麹義。
易州,南環易水,易水常年不斷,河水湍流,所以又稱拒馬河。易州城池雖比不上高陽,但由於這條拒馬河的存在,變得比高陽更加易守難攻。
照常理推測,易州原已有公孫瓚自幽州各地調集的兩萬餘人馬,再加上敗退的近萬兵馬,兵力並不比麹義一方為弱,再加上易州易守難攻,擋住麹義當不是問題。
但由於此前的兩次大敗,致使楚夢對公孫瓚再沒了信心。易州地理又極為重要,一旦公孫瓚再犯個錯誤、易州再失,麹義便可直入幽州腹地,公孫瓚一方,只怕再無翻身之機。楚夢,自然不能坐看此事發生,即便這種可能性也許不大。
於是,在麹義兵臨易州之後,楚夢立刻按原先計劃,派遣荀攸出使幽州親見劉虞,以太傅楚夢之名,叱責袁紹妄起兵刀、無視國法、進犯幽州,並表示願出兵助劉虞平亂、將袁紹趕出幽州。小理
劉虞本就對公孫瓚妄起兵事不滿,而對袁紹攻入幽州更是抱著極大的惱怒與憂心,此刻見有人願意出兵平亂、驅逐袁紹自是高興不已,可心中卻也不免對這個從不曾聽聞過的所謂太傅很是懷疑。可這些懷疑,卻在荀攸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辯解及其拿出楚夢所給的何琬親擬的「聖旨」之後消失殆盡。劉虞本為皇室宗親,一眼便看出聖旨不是偽造,而其上所書確是何琬親筆,至於那方傳國璽印,也不是作假。劉虞再聯想起當時宦官為禍、外戚亂政的情況,認為何后在那種有可能朝不保夕的情況下密旨一個太傅、藉機掌控一支兵馬,亦是很可能的事。
雖然對楚夢這個所謂的太傅,劉虞並沒有多大的認可與敬服,但在相信楚夢的身份之後,劉虞卻沒有理由拒絕楚夢的幫助。
劉虞立刻便公開發檄聲討袁紹攻入幽州的忤逆之舉,邀請太傅楚夢助其平亂。
劉虞與袁紹兩人,雖說一為地方、一為中央,一為政、一為軍,兩人本不相屬,但劉虞為幽州牧,秩真二千石,官級本在袁紹這個司隸校尉之上,再加上劉虞素有聲名、將幽州治理的安平富裕,袁紹此番攻入幽州,幾可說是形同叛逆之舉。小理當然,原本在這等亂世,乃是實力為王,只要袁紹實力夠強,別說只是打幽州,便是一刀殺了劉虞,最多也只是名聲有損、並不會怎麼。
但楚夢,要的卻只是這個名。
名正則言順,出師有名。
得到劉虞相邀之後,楚夢立刻發表了一篇剽竊自原歷史上陳琳所書《為袁紹檄豫州文》的檄文,聲討袁紹。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朝權,威福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望夷之敗,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為世鑒。及臻呂后季年,產祿專政,內兼二軍,外統梁、趙;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於是絳侯朱虛興兵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今劉幽州,漢室宗親、當世名臣;名滿海內、德布天下;襄賁勵德,維城燕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州強民富,政通人和,遠近豪俊,莫不歸心;安撫胡夷,民夷俱感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無敢擾邊。今校尉袁紹,為一己之私,出兵幽州,肆意屠戮,搶掠無度,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裊雄。忠良受辱、百姓遭難,吾身為太傅,豈能坐視?今從劉幽州之請,出兵幽州,不為名利,只伸正義;救黎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護忠良、存名臣;逐匪寇、驅虎狼。」
楚夢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一出,公孫瓚方立時士氣大振,以為楚夢是因自己所請來共抗袁紹,所謂應劉虞之請,不過是借個名頭罷了。畢竟,劉虞才是幽州名義上的最高官員。
兩方聯手共同抗袁,焉有不勝之理?公孫瓚準備一旦楚夢出兵,便立時發動反擊,自易州猛攻麹義大軍。
而袁紹見了楚夢的檄文,卻是勃然大怒。
面對這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太傅,袁紹第一個反應便是立刻回檄揭露楚夢這太傅乃是假貨。但此舉卻立刻為田豐等謀士所阻。
一眾謀士認為,儘管此前從不曾聽聞先帝有立此太傅,但一來彼時朝政混亂,何後為自保立有什麼密旨也是可能的事;二來,劉虞既發文相邀,擺明了是認可了這個太傅,而他既是皇室宗親、又是當世名臣,要他相信,那個楚夢必然是拿出了足夠的證據,坊間所傳楚夢身有先太后所賜聖旨,必是不虛;三者,觀徐晃先前所行,從困守常山、毫無還手之力,到大敗公孫瓚、智取無極及近期移兵安定、速下趙國魏郡,前後全然似換了一個人般,若說有人在背後指揮,倒是說得過去,而能號令徐晃這個后軍校尉的,官職必在其上,太傅之說,亦得佐證。合以上三點,楚夢這個太傅的身份,恐是不假,袁紹若發檄否認,只恐中其下懷,檄文來檄文去,不但延誤了戰機,而且反令世人更加相信楚夢所言。而楚夢、劉虞兩人,一為太傅、一為幽州牧,兩人既已公開發檄聲討袁紹攻入幽州的舉動,袁紹自然在公義上已站不住腳,唯一能做的,除了認錯退出幽州外、便只有以武力來回擊一條路了。
面對幽州大好局面,要袁紹罷兵退出,自是不可能,所以,袁紹選擇了武力回擊。只要拿下了幽州,再轉而挾大勝之勢滅了徐晃,這所謂的太傅、州牧,又算的了什麼?亂世,本就是實力為王!董卓連太后、少帝都能殺,他袁紹殺個太傅、州牧,又能怎樣?
....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