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春耕開始
塗奇總算見到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農耕方式,同時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有罟族的牛在土藿和沛族那麼不受待見。
土藿的種植技術和沛族的一脈相承。雖然沒有多少「高科技」,但是她們翻地的方法和工具卻簡單而有效。
她們種粟的土地是分成一畦一畦的,每畦大約可以種30到40列粟苗,長度因地勢各異。這樣的寬度剛好夠人站在地外進行除草澆水等管理,避免了日常管理的時候將土踩緊了,有效的減少了鋤地的工作量。而每畦粟地之間,有一塊相當於一畦地大小的空地。這塊空地是人們進行田間管理時候的活動區域,也是勞作時存放大量農具的地方——的確需要大量的木製和石制農具。
同時,這塊空地也是輪耕地,在現在的樹苗種植區肥力下降的時候,人們就會將這塊空地翻墾出來種植。這樣的輪換隔幾年就進行一次,使得這片祖祖輩輩一直耕種的土地有足夠的肥力提供穩定的收成。而且熟地拋荒之後還會生長許多可以食用的野菜,也不算完全沒有食物產出。這樣的習慣已經太久遠了,沒有人想得起是誰想出這個辦法的,人們也不太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但是出於對祖先的敬畏,他們仍然嚴謹地繼承了下來。
按理說,為了防止雜草蔓延,恢復地力應該成片拋荒才好。但是人們綜合考量了拋荒土地復墾時的困難程度,以及如何減慢在耕地的土壤板結速度,最後想出了這個折中辦法。都是因為開墾能力太低了。
土藿種粟的時候平整土地已經非常精細了。她們平整土地通常是二人一組。第一個人舉著一根長木頭鬆土。長木頭下端削成鋒利的錐形或鏟形,人將木頭高高舉起,再用力插入土中,然後拗動木頭將泥土大塊大塊地翻起來。第二個人則拿著石鍬或者木鍬將土塊搗碎搗細,掏出種窩。由於舉長木費力,通常是兩人輪流來。
人少的時候,兩人平整完一畦地再回頭澆水、撒種、敷土。現在人手充足,也就「流水線耕作」了。平整土地的人只管整地,整完一畦地之後可以歇一下,同時修理工具——木錐、木鍬、石鍬都非常容易磨損,需要時時打磨,許多種植大族往往要花一冬天的時間準備工具才夠春耕所需。
前面有兩人平整土地,後面也有兩人澆水和播種。播種的比較輕鬆,但是澆水的就很累了。她們需要到小河裡去運水過來。這個時候的運水工具主要有這幾種:皮囊、陶罐、竹筒、掏空的樹疙瘩。皮囊裝水量太少,只孩子拿來充個數。陶罐是用皮帶吊在額頭上,額頭很累,還磕背,而且本身重量就不輕,雖然是現在裝水量最多的工具,用著卻很不方便。竹筒倒是很輕便,可惜這邊不產楠竹,需要去黑水族或者有罟族那邊砍了運過來,哪邊都不近,於是數量很少。最後就是最不受待見的空心樹疙瘩了,這種東西用來運水實在是有點腦殘,乾的時候運一樹疙瘩水到地方時候少了1/4(被樹疙瘩吸收了),等樹疙瘩吸飽水之後,也沒幾個人能搬動了。據說鼓鳴山的南蠻人還在用這個取水。
「太難受了!痛死老子了!」塗奇放下水罐,揉著磕破皮的背抱怨。他是和步華兔搭手,最後澆水的任務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背一陶罐水要走好幾分鐘,還不能隨處歇,因為地面不平整一不小心就把陶罐磕壞了。
步華兔看著凃奇抱怨也不搭話,她怕一搭話就被凃奇趕去背水了,反而趁凃奇歇氣的時候偷起懶來。
「不行,我要想辦法。再這麼下去我晚上就別想躺著睡覺了。」其實凃奇壓根兒就沒想讓步華兔代替他去背水。他看著步華兔惴惴不安的樣子,還以為她是為他擔心呢,感動錯了。
「不知道挑水是不是更輕鬆些呀!」凃奇想起一個和尚挑水喝的故事,突然回憶起原來那個世界很流行的「挑擔子」。
凃奇決定試試看。一次要帶兩個陶罐是更重,可是少挑點水應該可以的吧。最難的是扁擔。
凃奇跑去土藿寨子里找了一根木棒,在擱肩膀那個位置捆了一把草,又在兩頭磨出兩個槽。試了試,似乎沒有問題了。然後他又找來一個大小跟原來那個差不多的陶罐。不過新的問題出現了。原來的陶罐為方便套在額頭上只有兩條帶子,但是兩條帶子吊著陶罐卻很容易打晃,很難保持平衡。他只好又去找了兩根皮繩將兩個陶罐的套索改成3根。
第一次,每個陶罐只裝了半罐水,凃奇適應平衡之後發現居然非常輕鬆,一路飛跑到了地里。第二次,凃奇索性將兩隻罐子都裝滿。這樣的兩個罐子都裝滿水,也才六七十斤,凃奇那身板經過一冬天的鍛煉,已經有一把力氣了,居然也能輕鬆的挑走。這一發現使得他大喜過望。
於是,田野里出現了一道奇景。其他人都是吭哧吭哧地背著一罐水艱難地前進,而凃奇卻一次挑滿滿的兩罐水飛跑。很快人們就都發現了凃奇挑水的樣子,紛紛過來圍觀。有幾個年輕人還跑來和凃奇比力氣,接過凃奇的擔子試試自己行不行。這一試就不得了啦。人們發現這樣運水的確省力,紛紛學著找扁擔和繩子挑水。
這下土藿寨子就遭災了。木棒不夠?那就拆草棚的柱子。繩子不夠?那就馬上找毛皮做。陶罐不夠?多挑幾個皮囊也是一樣的。
由於運水效率大大提高,播種速度也提高了一倍不止。不過這樣一來,翻土的人又忙不過來了。幾個帶頭的人一商量,馬上劃出一部分去加工翻土工具,再分出一部分人去翻地。翻土的人增加到4人,播種和翻地的速度終於持平。第一天,土藿比原計劃的多完成了一半的耕種任務。
扁擔成了最大功臣,受到人們極大的歡迎。只是,這扁擔似乎太重了一點。當晚,許多人收工之後紛紛自發的「優化」自己的扁擔。這使得第二天她們的耕種速度大大提高。
終於,原以為要5天以上才能完成的土藿春耕,只花了三天半就完成了。各方都皆大歡喜。
這幾天在土藿全面了解原始社會的農耕,凃奇心裡也久久不能平靜,現在是歸心似箭。回去后首先要改進木犁。既然土藿人用木錐都能很好的翻土,那麼木犁犁口不做成鏟形應該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破土作用。鏟形犁口翻土效率的確高,但是遇到硬土的時候就很容易損壞。而且由於材質不夠堅硬,難以做成鋒利的犁口,鏟形利口的破土能力不足,承受的破壞力也更大。反正用犁破土之後都要專人搗土,那麼為什麼不將犁口做成刃口向上的彎刀形呢?這樣增強了破土能力,還很好的保護了犁。
只歇息了半天,凃奇就帶著南蠻人先回餚族了。他現在急著回去改進木犁,同時趕做一些更實用的扁擔和繩子。
由於土藿還有些耕種后的事情要處理,暫時沒有跟著凃奇一起去餚族。凃奇提出借土藿用剩的農具和扁擔、陶罐一用,土藿人也爽快地同意了,並答應4天後由來幫忙的土藿人帶來。同時沛族人也回豐丘準備一下,定於4日後與土藿一起到餚族幫忙。
凃奇等人的提前歸來令餚族人大為驚訝。聽說土藿和沛族都要帶著工具和食物來幫忙,餚族人大為振奮,紛紛準備起吃住用品和農具來。
凃奇來到巢長老的織網工坊,讓她把主要人手放在用竹繩織成繩兜套好現有的裝水陶罐,又去鑽木工坊和造車工坊將所有的造車活動停下來,全力準備春耕農具。
這是餚族第一次耕種那麼寬面積的土地,全族上下都非常自覺的配合這次行動。土屋停建了,外出交易停止了,與春耕不相干的製造活動也減少了。
除了準備春耕之外,只有三大活動還在全力進行。第一個是伐木,因為春耕需要很多木製農具。第二個是放牧,把牲畜趕出去自己吃草,可以省點采草的人手。第三個是織草衣。步華兔走的時候交待人們采草織衣,這幾天那些人還真沒有閑著,居然已經做好了幾件草衣了。
這用織布技術做出來的草衣,可比原來用草繩編的草衣更精緻更牢固。麻的產量一時難以提高,皮的產量也呈下滑趨勢,唯一具有普及價值的衣料就只有草了。開荒營地附近到處是草坡,現在雖然已經是草木復甦的時節,去年留下來的枯草還是有很多。這些草牲畜不喜歡吃,當柴火也不好,正好用來織衣服。
同時,凃奇想到土藿和沛族這次派那麼多人來幫忙春耕,也應該給她們點好處。雖然是親族,可要是只有索取沒有回報,這樣的好事情也持續不了多久。這種互助幫忙最好是能一直保持下去,形成一個傳統。他想來想去,就想到用草衣來感謝這兩族人。她們幫多久忙,餚族就做多久的草衣,到時候她們走的時候,把這段時間做的草衣都送給她們,就算數量少了,她們也無話可說。
餚族的狩獵活動現在已經完全停止了下來。現在的人雖說沒有春天禁獵的習慣,卻也有很多注意事項。打獵過程中顧忌這樣顧忌那樣,收穫自然就少了。與其浪費那麼多時間去進行收穫太小的狩獵,還不如集中精力搞好春耕。雀長老這次也沒有鬧,反而主動停止了狩獵。因為經過這個冬天的狩獵,尤其是看到凃奇帶人做東西換來那麼多牲畜和食物,她已經體會到餚族那麼多人是再難靠狩獵生活了。
4天的時間其實很短。餚族幾乎是舉族出動,也才準備了50多根扁擔、20多根木錐。新木犁只做好了兩副。比起土藿這次春耕使用的工具數量,餚族的東西還不到人家的零頭。當然,餚族的這些工具製作得更方便實用,也更精緻。
第五天,土藿和沛族的人來了。兩族各派了100人過來。沛族人帶了不少食物,土藿人則帶了不少農具。
儘管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餚族的春耕還是正式開始了,所缺的工具只有臨時趕做。而且有些農具肯定是需要臨時改進的。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