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書友-雍正貢獻和漢族起源

答書友-雍正貢獻和漢族起源

看了「風霆迅」的話,深有感觸,其實歷史上的雍正不是沒有做過貢獻,我之所以寫雍正,寫清朝是做了深思熟慮的。恰恰是在康熙後期開始,清朝統治者阻礙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我才要從這裡開始寫,寫一個順利發展的中國。

我在稅務部門工作,以前學中國稅收發展歷史的時候就學過「攤丁入畝」,這也許是雍正為數不多的功勞之一吧。

中國過去土地和人丁分開納稅。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此前出生的人丁還要繳納丁銀。

雍正推行丁銀攤入地畝。這項賦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貧窮無地者的負擔。

就這一點來說,攤丁入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自「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後,特別是實行「攤丁入地」制度之後,社會人口,急劇增長。道光年間,人口之數,突破4億。

還有一條不得不提,就是廢除賤籍。

賤籍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他們不能讀書科舉,也不能做官。

這種賤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廣東疍(dàn)戶等。在紹興的「惰民」,相傳是宋、元罪人後代。

他們男的從事捕蛙、賣湯等;女的做媒婆、賣珠等活計,兼帶賣淫。

這些人「丑穢不堪,辱賤已極」,人皆賤之。

在陝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權后,將堅決擁護建文帝的官員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身陷火坑,陪酒賣淫,受盡凌辱。

安徽的伴當、世仆,其地位比樂戶、惰民更為悲慘。如果村裡有兩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當、世仆,有如奴隸,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楚。廣東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戶,以船為家,捕魚為業,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

江蘇蘇州府有丐戶,也為賤民。

雍正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疍戶等,命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

在這一點上,就是我們漢族人的皇帝也不如雍正啊!

但是「風霆迅」說對漢人傷害最大的話,就有點狹隘了,我也是純正血統的漢族人,可是要放在1萬年前,誰又是漢族人呢?

我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漢族的說法是這樣來得:

漢族舊稱「漢人」,此名因漢王朝而得,但以「族」相稱是晚近的事。

漢族的先民在先秦時期原名華夏,或稱華,或稱夏,古人解釋[夏]是崇尚禮儀的大國之意,顯然與夏王朝的建立有關;周人往往自稱為「夏」,歷史上有「周人尊夏」的記載。

夏人冠冕博衣大帶采飾,古人解釋「冕服采章曰華」,是自稱美名。

古代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就是以夏商周三代為核心的華夏文化,所以「華夏」又是「中國」(地處中原的諸國)的代用語。

炎黃二帝傳說是華夏的民族英雄,所以人們常說漢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

漢民族雖然得名於漢王朝,但漢朝人並不被稱為「漢人」,而是被稱為「秦人」』,這是因為秦王朝統一了中國而聲明遠震。

秦以後的西域各國稱我們為「秦」,China和Sino之名即由此而得,並沿用至今。

中國人別稱漢人起於魏末,最初是少數民族統治者對被統治的中原地區居民的蔑稱,帶有侮辱性。[北齊書]和[北史]中都有這樣的稱呼:「漢」「漢子」』「漢輩」「漢家」等,後來泛以罵人,不再專屬於漢人,而是用來代指男人,比如「好漢」「莊稼漢」「醉漢」「賊漢」等。

「漢人」「漢兒」之名出現在北齊,隋唐沿用,但應用不廣,大量使用這類名稱的時代是遼、金、元。

遼由契丹和漢兩大民族組成,實行胡漢分治。漢族以「漢人」自居,似乎不太在意它所包含的貶義了。隨著民族的不斷融合,社會上有了「契丹漢人久為一家」的說法。

中華民國代替大清帝國後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

除[漢]外,「華」和「唐」也作為漢民族的自稱沿用至今。尤其是[華]已成為一種具有中國意義的族稱,是[中華民族],而不是[漢族]。如「訪華」之「華」即「中國」。

華僑,華裔,華人等指中國血統的人。

目前只有華僑用[唐]指中國,也指家鄉。如[唐人街],[唐裝]。回家鄉為[回唐山]。

現在我們只看中華民族,具體到什麼少數民族,大家還是寬容一點吧,**的民族政策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合理的了,我們這些米粒之光焉敢與他老人家爭輝?

最後PS一下:那些自以為漢族人就多麼高貴無比的人,別再自作多情了,也許其實你不過是個契丹人或者其他什麼人,沒有**那麼寬宏偉大的胸襟,就不要對少數民族兄弟指手畫腳了,學了歷史再發表觀點吧,不然只會貽笑大方。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雍正王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新雍正王朝
上一章下一章

答書友-雍正貢獻和漢族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