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
作風就是戰鬥力。一個革命政黨,要有好的黨風,才能團結群眾,實現自己的綱領、路線。同樣地,一支革命軍隊,也必須具有好的戰鬥作風,才能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發布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是在黨的領導下從長期戰爭實踐中鍛鍊出來的。戰鬥作風好,打仗過得硬,是這支軍隊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也是它能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而不被敵人和困難所屈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發布首先是狠。
發布我想把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概括為五個字:狠,硬,快,猛,活。
發布這個「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東西,貫穿於紅四方面軍的全部戰鬥活動中。不論打小仗或打大仗,游擊或運動戰,進攻或防禦,正面突擊或迂迴包圍,分散襲敵、擾敵或集中主力殲敵,內線轉戰或外線出擊,一言以蔽之,部隊從上到下,自始至終,都有一股狠勁:有敵無我,有我無敵,不消滅敵人,決不甘休。
發布那時,部隊作戰一不為錢,二不為官,一心一意要消滅敵人。指戰員不是怕打仗而是盼打仗,巴不得天天有仗打,天天捉俘虜、繳武器彈藥。如果一兩個月不和敵人交鋒,下面急得象開鍋似的,意見一大堆,領導上要做許多思想工作。相反,戰鬥任務一下達,幾乎用不著費唇舌,下面就忙活起來,人人生龍活虎,個個摩拳擦掌,把槍支、子彈、草鞋、乾糧袋弄得好好的,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發布誰都知道,戰爭不是兒戲,而是敵我雙方的生死搏鬥。打仗,不僅要吃大苦,耐大勞,而且要流血,要死人。戰役戰鬥的準備和進展過程中,連續行軍,連續作戰,頂酷暑,冒嚴寒,喝不上水,吃不上飯,幾天幾夜睡不上覺,是家常便飯。每個戰役戰鬥的勝利,我們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傷亡。然而,部隊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解放受苦受難的工農大眾,什麼饑寒呀,苦累呀,危險呀,傷病呀,流血犧牲呀,通通不在話下。「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滅敵人,不是英勇的紅四方面軍!」是廣大指戰員的響亮戰鬥口號。只要槍聲一響,指揮員把駁殼槍一舉,喊聲:「同志們,跟我來!」戰士們就奮不顧身,前仆後繼,撲向敵人,直至將敵人摧垮和消滅。大家把在戰場上的英勇犧牲叫做「革命到底」,認為這是一個紅軍指戰員的神聖歸宿,因而也是最大的光榮。
發布部隊有了這麼股狠勁,從而形成了近戰殲敵的優良傳統。當時,敵眾我寡,敵優我劣,敵強我弱。不僅戰略上如此,且戰役戰鬥中也往往如此。每次敵人「會剿」、「圍剿」的兵力,均數倍、十數倍於我。敵人有飛機、大炮、自動火器和充足的彈藥,我們沒有。我們只有步槍、撇把子、大刀和馬尾手榴彈;從敵人手裡繳來些迫擊炮和輕重機槍,但缺乏彈藥,壞了又無法修理。在這種條件下,我軍靠什麼去戰勝敵人呢?主要是靠士氣,靠勇敢,靠有股非消滅敵人不可的狠勁,靠短兵相接,刺刀見紅,手榴彈開花。這就是近戰。或攻或防,或迂迴或突擊,不接近敵人不打,500米不打,300米不打,200米不打,單等幾十米以內再打。一鎚子下去,敵人倒下一大片,驚慌失措,銳氣頓挫。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我軍的優勢,減殺敵人的優勢,迅速克敵制勝。紅四方面軍歷次戰役戰鬥的勝利,充分證明了近戰手段的強大威力。我們的火力火器不行,遠遠落後於敵人,如果又不實行近戰殲敵,所謂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爭取勝利,便是空談。而要近戰殲敵,殺出部隊的威風來,關鍵在於一個「狠」字當頭,力爭多多消滅敵人。消滅敵人,是保存自己的最基本的手段。「宋襄之仁」和「菩薩心腸」乃自取滅亡之道,為我軍所鄙棄。只有對於放下武器的敵人,我們才施以「仁政」,寬大處理。狠的戰鬥作風,建立在紅軍指戰員高度階級覺悟的基礎之上。沒有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對敵人的無比憎恨,沒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打仗是硬不起來的。在這裡,經常的政治教育和階級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它是培養這種戰鬥作風的基礎一環。
發布第二是硬。部隊作戰,不但要狠,而且要硬。程咬金的三斧頭,狠是狠,但砍完就「撤氣馬」,沒有後勁,過不得硬,是不行的。尤其在戰役戰鬥的嚴重、慘烈、危急時刻,部隊一定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真正拿得出,挺得住,過得硬。這股硬勁,有時能起到反敗為勝,化險為夷,扭轉整個戰局的重大作用。紅四方面軍歷經許多艱險危難的嚴峻考驗,樹立了過硬的戰鬥作風。
發布我們的勝利,確確實實來之不易。一部紅四方面軍成長壯大的歷史,就是不斷同敵人打硬仗、惡仗,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歷史。那個時候,我們叫做「硬著頭皮打」。
發布事實證明,我軍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作戰,雖然主要採取「避強擊弱」的作戰方針,但打的卻多是硬仗、惡仗,輕而易舉取勝的戰例是不大多見的。這是因為:(一)根據地範圍有限,又處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敵人的「會剿」、「圍剿」,一次比一次規模大,時間久;投入的精銳部隊,也一次比一次眾多。紅軍迴旋餘地不大,要想完全避免同強敵、眾敵作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二)敵我力量的懸殊,使紅軍的劣勢地位短期之內無法改變,因而即使是敵人的弱軍(與其強軍相對而言)同我們作戰也往往有恃無恐,其囂張氣焰和拚死決鬥的程度,相當可觀。國民黨正規軍如此,雜牌軍如此,反動民團也如此。同我作戰的敵軍,幾乎沒有成建制倒戈的事件發生;我拔掉某些根據地邊緣地帶的反動民團寨子,也不容易,原因就在這裡。(三)雖然各路敵軍「圍剿」根據地時,互存戒心,各保實力,給我以可乘之隙,但在對付紅軍這一點上,他們畢竟有共同的利害關係。我揀某一點或某一路弱敵去打,有時會遇到他路敵人迅速來援的情況。我軍必須連續作戰,進而打破援敵的包圍和夾擊。「圍點打援」時,援敵來勢兇猛,人數眾多,要吞掉他們,更是需要花費力氣的事。(四)特別在我軍反「圍剿」失利被迫轉戰的情況下,敵人瘋狂圍迫堵截。有些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險戰鬥,避也避不開,非打不可。所以說,我們那時打的許多仗,的確是硬著頭皮乾的。形勢所迫,鬥爭需要,不這樣干怎麼行呢!如果部隊只想揀省勁的仗打,一見到硬敵、眾敵就望而生畏,遠走高飛,不敢抓住戰機,盡一切可能去奪取勝利,那就勢必走向消極避戰和逃跑主義,要打破「圍剿」和壯大紅軍是不可能的,想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發布每個戰役戰鬥,無不都是敵我雙方的拼力競賽。誰勝誰負,除了主觀指導正確與否、戰術運用恰當與否等條件外,部隊能不能在節骨眼上過得硬,熬得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發布我們在敵眾我寡或敵我力量大體均衡的條件下進行戰役戰鬥,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關係雙方主動地位的一個口子的突破,一個制高點的奪取,一個防禦陣地的固守,要經過反覆多次的、劇烈而殘酷的衝殺和拼搏。這是叫勁的時刻。誰能咬緊牙關,壓倒對方,誰就會取得先機之利,推動戰局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另一種情形是,由於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敵我力量懸殊或我方出現某種失誤等原因,部隊突然面臨攸關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例如,黃安戰役「圍點打援」時,我嶂山陣地被援敵突進,已經危及方面軍總指揮部的安全,使戰局面臨逆轉的極大危險;漫川關戰鬥」〔1〕中,我軍遭敵重兵包圍在深山峽谷地帶,險遭全軍覆滅的命運。結果轉危為安,否則,將不堪設想。再一種情形則是敵我雙方旗鼓相當,鏖戰到精疲力盡的地步,看來幾乎已無戰勝對方的希望。然而,這也正是需要堅持「最後五分鐘」的時刻。堅持下來的就容易取勝,反之則功虧一簣,甚至招致完全失敗的結局。我們當時強調部隊在鏖戰的最後關頭,一定要有堅持「最後五分鐘」的毅力,以便把敵人熬垮,趁勢殲滅之。假如失去了這種機會,等他們緩過勁來再同我們打,你想消滅他,談何容易!這些情形說明,過硬的戰鬥作風,對於我軍來說,並非可有可無,而是絕不可少的。
發布培養部隊的過硬作風,關鍵在幹部。我常說,只有不能打仗的官,沒有不能打仗的兵。兵是幹部帶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幹部,就會有什麼樣的兵。假如幹部慣於打滑頭仗,他能帶出部隊的過硬作風來,才是見鬼的事呢!
發布我剛到鄂豫邊區帶兵打仗時,敵人的機槍嘟嘟嘟嘟一響,不少新兵趕緊趴在地上,動都不敢動。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樣站在那裡指揮戰鬥,子彈嗖嗖從身邊穿過,不予理睬。搞上幾次,部隊就不怕機槍了。楊平口戰鬥〔2〕,是鄂豫皖紅軍第一次打大仗——紅一師的千把人伏擊川軍的一個團。能不能把敵人吃掉,是個未知數,大家沒有把握,戰鬥打響后,我和師政委李榮桂〔3〕、參謀長劉英〔4〕,提著駁殼槍帶頭衝鋒,哪裡吃緊到哪裡去。這一仗,將敵人全殲,對指戰員鼓舞甚大。再打類似的殲滅戰,部隊就有了信心和辦法。紅一軍、紅四軍時期象許繼慎〔5〕、周維炯〔6〕、蔡申熙〔7〕、劉英同志,都是敢於和善於打硬仗的幹部,對形成部隊的過硬作風,起了重大作用。
發布當然,不顧需要與可能、不講戰術的死打硬拼,是主觀主義、盲動主義、拚命主義在戰爭問題上的表現,必須給以堅決反對。
發布第三是快。
發布「兵貴神速」。時間就是力量,就是勝利,就是軍隊的生命。古今中外的軍事家,無不重視時間對於軍隊和戰爭的意義。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的我軍,更是這樣。我們在戰爭實踐中練就了「走」和「打」的兩套本領,憑著它去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這兩套本領的施展,都離不開一個「快」字。
發布**同志在總結紅軍的作戰經驗時,曾對運動戰作過通俗的解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一條是打,一條是走。走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時間,做打的文章。
發布敵人的「會剿」、「圍剿」來了,四面圍攻,分進合擊,張牙舞爪,凶得很。我們打不贏他們,首先就得走。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同敵人「捉迷藏」。那時部隊行裝簡單,人人有副鐵腳板,地理條件熟悉,又有群眾掩護。命令一下,乾糧袋一背,一天一夜走上一二百里地,不成問題。敵人當然不如我們,走走停停,拖泥帶水,所以儘管他們處於主動進攻地位,兵力、裝備占絕對優勢,但因喪失了時間,達不到圍殲主力紅軍的目的,結果其主動和優勢,便至少減殺了一半。我軍贏得了時間,飄忽自如,拖著敵人轉來轉去,直到把他們拖到疲竭不堪的程度,進行反攻,聚而殲之。由此可見,紅軍的走,對打破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改變自己的劣勢和被動地位,關係是何等的重大。我們愈是走得主動,走得隱蔽,走得神速,便愈能達到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殲敵制勝的目的。這類情形,明顯見之於粉碎羅李、鄂豫、徐夏三次「會剿」和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中。反第四次「圍剿」失利后,我軍被迫長途轉戰,爭取時間的意義尤為突出。前有敵堵,後有敵追,我們邊打邊走,邊走邊打,分秒必爭,和敵人比速度,搶時間。敵人走大路,我們翻山越嶺走小路,慢一點就有被敵人包圍、消滅的危險。當時,我們真是拼上命去和敵人競賽,所以才終於甩掉了敵人,取得在川北立腳建立根據地的時機。可以說,我軍西征轉戰的勝利,一不靠天,二不靠地,靠的是一雙行如疾風的飛毛腿、鐵腳板。
發布我軍的打,更離不開快的特長。
發布速戰速決,是運動戰的基本要求,也是紅四方面軍對敵作戰中堅持的重要原則。從游擊戰階段至運動戰階段,從小規模的戰鬥到大規模的戰役,從內線防禦到外線進攻,概莫能外。這是因為,持久對我們不利,各種條件不允許我們在戰役戰鬥中和敵人長期對壘,持久消耗。對付敵人,我軍一般是在周密計劃、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集中兵力,出敵不意,突然進擊,爭取幾個小時或一兩天內乾淨利落地解決戰鬥。如楊平口戰鬥、東西香火嶺戰鬥〔8〕、雙橋鎮戰鬥、英山戰鬥〔9〕等,皆是如此。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如潢光戰役,殲敵八個多團,僅用了五天時間,同樣是速戰速決。只有黃安戰役、蘇家埠戰役費時最久,各四十餘天。這兩個戰役,是在特定條件下「圍點打援」,故不同於一般的速決戰。對點上的敵人,採取持久圍困的辦法,而對來援之敵,則抓緊時間,趁其立足未穩,速戰速決,予以消滅。蘇家埠戰役消滅援敵兩萬餘人,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圍點打援」,是一種戰役的局部持久同戰役的全局速決相結合的打法,仍屬速決戰的範疇。
發布戰役戰鬥的速決原則,要求我軍每戰必須果決神速,雷厲風行,以快制敵:集結兵力要快,開進戰場要快,兵力展開要快,搶佔有利地形要快,掃清外圍據點要快,制敵退路要快,突破缺口要快,分割穿插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殲逃敵要快。總之,盡一切可能保持戰役戰鬥的突然性,從而奪取各個環節上的先機之利,達到迅速全殲敵人的目的。事實證明,這是我軍以劣敵優、以寡擊眾的有效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說,時間也就是兵力。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的爭取,有時比幾營幾團的兵力都頂用;反之,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的喪失,用幾營幾團的兵力也無法補救。商潢戰役中,我軍獲悉大量援敵出動的情報后,當機立斷,連夜冒雪急行軍,抵豆腐店地區築好工事,嚴陣以待。我們兵力雖少,但爭取了幾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因而取得了打援的主動地位(戰場選擇、兵力部署、構築陣地、精神準備等),一舉將數萬敵軍打得潰不成軍。棗陽新集之戰〔10〕,我軍喪失了幾小時間的時間,烏頭觀制高點被敵搶佔,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亦未能扭轉被動的戰局,最後不得不突圍而走。戰爭中的得失、勝負,取決于軍隊行動快慢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發布夜戰是紅四方面軍殲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之一。為什麼要搞夜戰?就是為了以快制敵,速戰速決。夜間敵人龜縮於駐地,耳目不靈,便於我集中兵力,神速運動,秘密接近敵人;夜間敵人往往疏於戒備,高枕而眠,便於我出敵不意,奇襲突破;夜間敵人視野有限,優勢火器火力難以發揚,便於我發揮近戰特長,迅速解決戰鬥;夜間敵人不易弄清紅軍的兵力,槍聲一響,草木皆兵,也便於我收以少勝多之效。紅四方面軍打的不少快速殲敵的勝仗,都是靠採取夜戰手段奏效的。我們進行夜戰,一般說來,多是遠距離的奔襲、奇襲,上半夜急行軍,下半夜發起攻擊。行動神速,正是保證夜襲成功的前提條件。
發布戰時的快速作風,靠嚴格要求,點滴抓起,平素養成。我們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訓練、行軍宿營、執行命令、完成任務等活動,樹立指戰員堅強的時間觀念和令行禁止的緊張作風,反對稀稀拉拉,慢慢騰騰,馬馬虎虎,軍隊不象個軍隊的樣子。習慣成自然。部隊平時養成了快的作風,戰時就能發揮作用。
發布第四是猛。
發布進若鋒矢、戰若雷霆的勇猛作風,也是紅四方面軍的作戰特點之一。
發布部隊的勇猛作風,首先是一種震懾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戰爭不僅是敵我雙方物質力量的較量,同時又是精神力量的較量。物質的因素固然重要,固然必不可少。而精神的因素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卻更重要,更必不可少,「兩軍相遇勇者勝」。戰爭實踐告訴我們,這是真理。一支軍心渙散、萎靡不振、缺乏戰鬥勇氣的軍隊,裝備再好,人數再多,也不堪一擊。我軍當時裝備差,人數少,然而卻迭摧強敵,屢戰屢勝,道理就在於紅軍指戰員是大無畏的勇者,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視死如歸,首先從精神上壓倒了敵人。部隊打起仗來,眼睛都紅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高喊著「殺」聲,猛虎般地撲向敵人。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後面的同志繼續上;一次衝鋒不成功,兩次、三次、四次……敵人往往被這種先聲奪人的勇猛氣勢嚇破膽,倉皇無主,不戰自亂,以致完全失去抵抗的勇氣和能力。有時,我們一個戰士、一個班、一個排,能俘獲數倍於己的敵人,繳獲一大堆武器彈藥,原因就在這裡。
發布部隊的勇猛作風,又是戰役戰鬥中的一種強大突擊力、摧毀力。進攻時猛打猛衝,排山倒海;防禦時以十當百,眾志成城;迂迴分割時猛進猛插,宛如行蛇利刃;追殲逃敵時猛打猛追,摧枯拉朽一般。那時,一口氣追下去,就是三五十里,有的跑得吐了血。孫子兵法里所謂「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就是指的這種力量。懂得這種力量的重要性並不難,做起來卻不容易。突破口選擇不當,碰到根本就啃不動的「硬核桃」上,勇猛只能增大自己的傷亡;兵力分散,形不成拳頭,勇猛便無從發揮其有效的突擊、摧毀性作用;疲兵屢戰,部隊的精力、體力消耗過大,勇猛則「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圍住敵人便倉促發起攻擊,勇猛自然難收速決戰、殲滅戰之效。所以,要使部隊的勇猛作風在戰爭中真正發揮其有效力量,歸根結蒂,有賴於各級指揮員的正確組織,正確運用,正確指揮。部隊越是勇猛善戰,指揮員越應慎重從事,把它確實用到點子上去,以避免無謂的犧牲和消耗。
發布形成部隊的勇猛作風,首先靠強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要使部隊具有明確的鬥爭目標和勝利信心,保持高度的士氣,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一往無前,打擊敵人。其次是幹部和黨員起模範帶頭作用。那時一仗打下來,基層幹部和黨員的傷亡比例占的相當大,因為他們衝鋒在前,退卻在後。新兵初上戰場,難免有怯戰心理,但有了幹部和黨員的帶動,打上幾仗,會很快成長,變成勇猛無敵的戰士。再次,部隊的及時休整也極為重要。須充分利用戰役戰鬥的間隙時間,休整隊伍,恢復體力,養精蓄銳,以利再戰。第四次反「圍剿」前,我軍幾個月內連續作戰,疲憊已極,但張國燾無視休整部隊的必要性,堅持所謂「不停頓的進攻」,是很不應該的。又叫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辦不到。
發布第五是活。
發布活,即靈活機動性。它是指戰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在戰爭中的充分發揮,是人的主觀能力適應戰場條件及其變化的表現,因而也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重要一環。紅四方面軍的狠、硬、快、猛,是同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發布我軍的靈活機動性,主要表現為:充分利用客觀形勢的有利因素及各路敵軍之間的矛盾,避實擊虛,避強擊弱,出敵不意,各個擊破;兵力使用從實際出發,或集中擊敵,或分散擾敵,兵力集中時注意發揮各部隊的優勢和特長,分散作戰時不忘全局任務和要求;根據不同的作戰階段、作戰對象、作戰條件,去規定任務,部署兵力,靈活運用戰術,變換戰術,機動殲敵,不拘泥於機械死板的條條和框框;充分發揮各級指揮員和士兵在戰場上的主觀能動作用,靈活機動,協同配合,巧妙制敵;等等。
發布這些東西的形成,並非偶然。
發布我們的部隊,是打游擊起家的。靈活機動作戰的特點,早在游擊戰爭階段,即已產生和具備。當時提出的「集中作戰,分散游擊」、「敵情不明,不與作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等戰術原則,就明顯反映了這一點,游擊隊經常分散作戰,因時因地制宜,用各種方法去迷惑、誘擊和襲擾敵人,掌握了一套聲東擊西、飄忽制敵、會打會跑會藏的本領。特務隊更是神通廣大,經常鑽到白色據點裡把土豪劣紳收拾掉,帶上沒收的錢財、武器,平平安安地轉回來。部隊後來擴展了,仗打得更多更大了,發展到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的階段。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排斥和否定過去靈活作戰的特點,只不過是在新的條件下使之更加充實、完備,以適應更高的作戰要求罷了。部隊的領導骨幹,也不外乎是那批經過游擊戰爭鍛煉的老同志。他們帶出來的幹部和戰士,繼承和發展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是順理成章的事,一點也不奇怪。
發布古往今來,不論進行何種戰爭,交戰雙方都要求各自的軍隊靈活作戰,機動制敵。如果參戰的一方死滯呆板,作繭自縛,則勢必陷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下文就是失敗。靈活機動的必要性,不但是由交戰雙方為取得勝利,均想方設法採取各種手段去力爭主動、力避被動所致,同時也為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的戰場形勢所使然。我軍以弱敵強,打的是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我們進行每個戰役戰鬥,拼火力拚不過敵人,耗時間、耗物資也耗不過敵人。要爭取主動和優勢地位,達到速決殲敵的目的,除了情報準確、決心果斷、計劃周密、士氣高昂、運動神速、近戰夜戰、群眾支援等條件外,最重要的便是如何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指戰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因時因地因故而靈活機動作戰的問題。因而,靈活機動性,既是戰爭規律的一般要求,又是我軍劣勢地位的特別需要。離開了它,部隊便無法發展壯大,擔負起勝利進行革命戰爭的偉大鬥爭任務。
發布我們的軍隊,是區別於一切舊式軍隊的新型人民軍隊。戰爭中的高度靈活機動性,又是人民軍隊的本質所規定的。**同志說,「靈活性是什麼呢?就是具體地實現主動性於作戰中的東西」〔11〕。這種表現人的主動性的東西,只有在人民軍隊進行的革命戰爭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集中和發揮。戰爭的正義性,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廣大指戰員為人民利益而戰的革命熱忱,政治工作的強大威力,官兵之間的平等關係,各部隊之間的密切配合,建立在自覺基礎上的革命紀律,等等因素,為充分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形成我軍靈活機動的戰鬥作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因而,高度的靈活機動性,也是人民軍隊必然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一切反動的軍隊都望塵莫及,難以匹比。
發布紅四方面軍在這段歷史時期形成的戰鬥作風,大體就是如此。這些東西,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而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群眾鬥爭實踐的產物,是廣大軍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歷史證明,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不僅對完成當時的建軍和作戰任務,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而且在後來的戰爭歲月里進一步發揚光大,對爭取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也發揮了積極的影響。
發布註釋:
發布〔1〕漫川關戰鬥,1932年11月,紅四方面軍西征途中,在鄂豫陝邊界的漫川關附近遭敵重兵包圍,部隊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徐向前指揮部隊冒死突圍,經激戰脫離險境,紅12師34團和73師219團立了大功。
發布〔2〕楊平口戰鬥,1930年6月29日,徐向前率紅1軍第1師,在湖北孝感游擊隊的配合下,將主力埋伏於楊平口東北地區,誘敵來攻,經半日激戰,全殲國民黨軍第2軍獨立旅第1團1000餘人,繳槍800餘支。
發布〔3〕李榮桂,又名李坦,安徽省壽縣人。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政治委員、紅4軍第10師政治委員,鄂豫皖蘇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主任等職。1932年10月被張國燾誣陷殺害。
發布〔4〕劉英,又名馬宗先,山東省維縣人。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參謀長、師長,紅4軍第10師副師長、師長,紅四方面軍第25軍第73師師長。負傷后途經武漢去上海,被叛徒告密,遭敵逮捕,1932年英勇就義。
發布〔5〕許繼慎,安徽省六安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北伐時曾任葉挺獨立團參謀長、第24師第72團團長等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軍長、紅4軍第11師師長、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皖西軍分會主席兼第12師師長。1931年10月,遭張國燾誣陷殺害。
發布〔6〕周維炯,河南省商城人。1929年5月參加領導商南起義,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師長,紅1軍第2師、第3師和紅4軍第11師師長。1931年10月遭張國燾誣陷殺害。
發布〔7〕蔡申熙,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北伐時在國民革命軍任第4軍營長、第20軍團長。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后,任第24師參謀長。同年12月又參加廣州起義。后至上海**中央軍委工作。1928年後歷任**江西省委書記、吉安東固區游擊隊第一路總指揮、**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軍長、**鄂豫皖特委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紅4軍第10師師長、紅25軍軍長等職。1932年10月在湖北黃陂河口鎮仙人洞戰鬥中犧牲。
發布〔8〕東西香火嶺戰鬥,是鄂豫皖紅軍第一次反「圍剿」中粉碎國民黨軍進攻的關鍵一仗,共殲其3個團,繳獲步槍1700餘支,迫擊炮數門,電台1部。
發布〔9〕英山戰鬥,1930年7月,紅1軍第2、3師在英山游擊隊的配合下,全殲原唐生智部韓傑旅1000餘人,並攻佔英山縣城。
發布〔10〕棗陽新集之戰,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越平漢路,進行戰略轉移,在棗陽新集遭國民黨軍5個師另1個旅的包圍。紅軍經血戰後突圍成功,第32團團長林維權、第33團團長吳雲山犧牲。
發布〔11〕見《**選集》第2卷第493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