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第一槍」和它們的設計者劉貴福
1938年4月,在陝甘寧邊區舉辦的延安第一屆「五一」工業展覽會上,展出了邊區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支步槍和由馬克沁重機槍改造的第一挺高射機槍。兩支槍迅即成為展覽會的亮點,吸引了參展的八路軍首長和戰士。**拿著新槍仔細地看來看去,拉拉槍機,瞄瞄準,高興地說:「我們自己也能造槍了!要創造條件多生產,支援前線。」受到**讚譽的這2支槍的設計者就是有著傳奇色彩的中國輕武器設計專家——劉貴福,當時,**還親自為劉貴福題詞,稱他為「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劉貴福1908年7月19日生於山東省寧津縣興無寨村,因家庭貧寒讀不起書,只能到當地學堂偷學認字,一學就是4年。1923年,時年15歲的劉貴福外出謀生,在北京西北邊防督辦公署修械所當學徒,說是學徒,其實是給人家打雜干零活的,這樣幹下去什麼手藝也學不著,怎麼辦?偷學。他晚上一有空就跑到工作間的窗口偷看,從中學到不少手藝。以後他又到國民黨修械所和閻錫山的山西太原兵工廠機槍分廠當工人,主要從事機械修理和製造,這為他後來設計製造新步槍奠定了基礎。在國民黨修械所期間,劉貴福很快就成為手藝精湛的工匠,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裡,窮人本事再大也遭受歧視,一些工頭拉幫結夥凌辱其他工人。當時工廠工人分成兩派,一派是以劉貴福為首的有技術的工人,另一派是溜須拍馬沒工作本事的人,這批人想方設法要踹走一些技工,劉貴福忍無可忍,跑到當時的主管上司孫殿英家,用磚頭去拍他家的大門,要見孫殿英,說明是非。孫殿英也怕好技工都走了,槍械的質量沒法保障,所以就同意雙方各製造同樣數量的槍,一起進行射擊檢驗。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射擊比賽開始了,槍聲如同爆豆,彈光串串閃耀,沒過多久,對方的槍管就紅了,而劉貴福方面的槍還在打個不停。孫殿英目睹了這一場面,嚴厲訓斥了那些溜須拍馬之輩的無能,使這些人的欺凌行為得以收斂,而劉貴福在窮哥們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37年,八路軍在平型關痛擊日寇的消息使劉貴福看到了希望,他串聯了4個人要去解放區,可臨走的那一天變成了16人,這些窮哥們要跟劉貴福共生死。就是這些工人後來為延安武器製造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放后,劉貴福歷任山西342廠廠長、4廠廠長等職,後任兵器工業部七局主任工程師,負責槍械彈藥生產製造的技術指導,為我國兵器工業特別是槍械製造技術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1966年,劉貴福同志因病逝世。
延安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中央對劉貴福的待遇很優厚,每月50斤小米,5塊錢,這和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待遇是一樣的。這怎麼能不令劉貴福感動?他把所有的幹勁都用在了工作中。
1937年10月22日,**發出自造步槍的指示,軍工局提出了先搞設備,后造步槍的生產方針。11部機器很快運到延安,為自製設備創造了條件。為了擴建工廠,兵工廠遷到了茶坊,對外稱「陝甘寧邊區機器廠」,分為東西2個廠,東廠為槍械修造部,由劉貴福負責,西廠為機器製造部。
劉貴福和孫雲龍等同志開始設計製作模具和樣槍,他們以捷克式卡賓槍(馬槍)為基礎,在不影響槍支基本性能前提下,根據八路軍作戰特點,大膽簡化步槍零件,並且立足手工製作,以便於大量生產。製造的主要難點是槍管加工,沒有深孔加工設備,他們在車床上用深孔鑽加工,沒有拉來複線機,就用冷擠壓法拉出膛線。最有創意的是設計了新的摺疊式三棱刺刀,直接連在槍上,平時貼於槍桿,肉博時按動鍵鈕一甩,可自動展開,便於刺殺。就這樣,1939年4月25日製造出樣槍,經過試驗,性能良好,當時就列為「五一」展覽會展品,臨時叫它無名式馬步槍。1939年10月,劉貴福進一步改進無名氏馬步槍,試製出了一種新槍,當年正值朱德總司令55周歲,工兵戰士為表達對首長的敬仰,將新槍命名為「五五式」步槍,以後正式定名為「新七九」步槍。
試槍時,後勤部長葉季壯說:「對你們的要求不高,一仗能打幾十發子彈就行。」可是在驗槍時一連打了200多發彈,仍然很好,試槍的人還要打下去,因為槍彈缺少,葉季壯說:不用再打了,挺好,就這樣生產吧。這是給新式步槍的充分肯定,中央指示成批生產這種步槍。
按照中央指示,在全體員工的一致配合下,克服了許多實際困難,以每月三四十支的速度生產,到1942年3月,兩年半的時間造槍1000多支,其中的130支步槍用在中央警衛團的戰士武裝。
1938年11月20日,日軍飛機轟炸延安,工人們義憤填膺,上級批示研製防空武器。當時延安沒有炮,也沒有做炮的能力,只有把機槍改成高射機槍。劉貴福等人把庫存的2挺馬克沁機槍經過加工支架,重新設計全新的三連環型瞄準具和方向、高低轉動機,改進發射機構,製成了高射機槍,試射200發彈,這一切只用了6天時間。因性能良好,槍身油漆還沒幹,就連夜送往延安。第二天清晨,2挺高射機槍沐浴著金色的陽光,挺立在清涼山和寶塔山上,參加到保衛延安的行列中。
1940年5月,八路軍總部軍士部部長劉鼎根據劉伯承將軍提出的「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200m內射擊準確即可,質量越輕越好」的要求,並結合我軍長期堅持山地游擊戰、近戰、白刃戰的需要,提出了關於新步槍的設想,交給了時任水窖一所副所長的劉貴福。
劉貴福受領任務后,吸收了日本「三八式」、國民黨「漢陽造」、延安「無名式馬步槍」的優點,尤其對無名式馬步槍中摺疊式槍刺進一步改進,於1940年7月,試製出新步槍及槍刺。劉部長興高采烈地帶著新槍到八路軍總部彙報時,漂亮的外觀、優良的性能得到彭德懷副司令員、左權副參謀長的讚揚,時值8月1日,故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該槍質量僅3.36kg,體積小,比五五式短30mm,口徑為7.9mm,射擊準確;護手和準星是重新設計的,彭德懷副總司令將該準星譽為「天一第準星」。其新式三棱刺刀,底部為正方形,連接穩固,槍刺以無名式馬步槍的設計為基礎,改有出血槽,刺殺時易拔出,經過淬火又增加了強度。平時刺刀反貼於槍管上,肉博時按動鍵鈕一甩,可自動展開固定。在近戰中,刺刀的快速展開對取得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所以實戰效果優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槍刺。這種獨特的槍刺結構一直被沿襲到建國后我軍製造的53式7.62mm步騎槍、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63式7.62mm自動步槍及56式7.62mm衝鋒槍等多種制式槍械的刺刀。
八一式馬步槍的優良性能得到總部首長的讚賞。軍工部立即停止了其他步槍的生產,將該槍的圖紙和工藝方法迅速送往根據地各兵工廠統一組織生產。太行山區接近前線,制槍的金屬零件全部都採用日偽的鐵軌製作,槍托採用山區核桃木,原材料供應充足。這兩方面優勢使槍的質量和產量都有了充分的保障。
從1940年8月至1945年,八路軍各兵工廠共生產了8700多支八一式馬步槍。優秀的設計保證了槍的技術性能,淬火工藝又提高了槍的抗腐蝕性、抗磨損性,從而使槍的使用壽命長,維修方便。該槍特別適合近戰,夜戰,白刃戰,堪稱「槍中李向陽」,在世界軍工歷史上也完全可以佔據一席之地。徐向前元帥驗槍之後曾給予極高的評價,說:「我要是當兵,能背上這槍,不吃飯也高興!」
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八一式馬步槍是根據地製造量最大、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好的步槍,其實戰效果受到前線官兵一致讚揚,名揚各抗日戰場。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