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東西矛盾
蘇德戰爭結束后,歐洲的戰事基本上已經停止,但東亞的戰事還沒有因為德國人的戰敗而結束。
日本侵略軍依然盤踞在華夏大地上,而且還繼續侵佔華夏的土地,殺害無數的中華百姓。
儘管盟軍在東南亞和大洋洲戰場上取得了突破,擊沉多艘日本航母和戰列艦,但大半個東南亞仍然還掌握在日本人及其盟友泰國的手裡。此時東亞戰場的局面並不樂觀,按照這樣的態勢打下去,還需要打到美帝投下原子彈的時候才能結束。
在西方,蘇聯從軸心國手上奪取了大量的土地,使蘇聯一躍成為了全歐洲最強大的一股勢力。
蘇聯的崛起,對於海峽對岸的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千百年來,英國一直為了攪亂歐洲局勢,阻止歐洲統一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不容許歐洲出現一個強大的,足以威脅英國的勢力,所以才千方百計地在歐洲大陸攪屎,挑起歐洲強國之間的矛盾,挑起歐洲列強之間的紛爭。
當歐陸局勢緊張起來的時候,歐洲的大國們(主要是法國、德國、俄國)便會互相猜忌,互相防備,互相制衡。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大陸上的強國都會把心思放到防範鄰國入侵上,而不會把目標放在海峽彼岸的英國。
這個戰略,使歐洲千百年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足以威脅到英國本土的軍事強國。就算是當年牛逼哄哄的拿皇(拿破崙),還有不久前自殺的希特勒,也在大海上敗給了更加牛逼的英國皇家海軍,就連不列顛島的土地也沒碰到。
但毫無疑問的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還有各國領導人精明程度的上升,英國佬的這套「攪屎」戰略越來越不管用。
就在二戰爆發前,英國佬也在奉行「禍水東引」的政策,為的就是讓蘇德兩國打起來,然後英國在旁邊作壁上觀,等蘇德兩國打得差不多了,再去摘兩國的桃子。
結果呢?德國不但沒打蘇聯,還跟蘇聯一起瓜分了法國,然後又跟英法打了起來,讓法國本土淪陷,英國本土遭到德國的轟炸,軍民死傷慘重。
等蘇德兩國打起來之後,蘇聯又突然從戰爭中崛起,爆出了人見人怕的鋼鐵洪流,一路推到萊茵河,奪取了整個中歐、東歐和大半個北歐,就連義大利最精華的部分也被納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令蘇聯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坐擁大半個歐洲。
英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如果蘇聯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話,或許丘吉爾還不會那麼反感,但蘇聯並不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英國保守黨所擁護的資本主義相反。
蘇聯的存在,不僅會威脅英法作為老牌強國的地位,同時還會對全世界的資產階級以及為他們代言的資產階級政黨構成巨大的威脅。
自從俄羅斯蘇維埃政權成立以來,全球多國的**勢力開始越發壯大,支持度越來越高,甚至還差點在德國(1919)和西班牙奪權,法國**也差點成為了最大政黨。
要不是希特勒的出現,弗朗哥在西班牙內戰中的勝利,現在蘇聯的勢力範圍恐怕就要蔓延到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那一帶了,到時法國將會面臨被紅色勢力夾擊的危險,萬一連法國**也贏得大選的話(歷史上法共短暫與其他黨派聯合執政),那剩下來的英國恐怕就要成為歐洲最後一個資本主義強國了。
到時英國佬怎麼搞都孤掌難鳴,就算叫上美國爸爸,也難以威脅蘇聯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
當然,現在事情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除了英法以外,歐洲還有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南義大利這幾個可拉攏的資本主義國家。再加上美國爸爸這個超級大國的實力,還是能與蘇聯相抗衡的。
但即便如此,英國暫時還無法迫使蘇聯在歐洲和伊朗的勢力範圍問題上做出讓步。
在蘇聯的堅持下,歐洲的領土和勢力範圍基本上已經得到了確定,蘇聯已經開始準備在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挪威、丹麥、奧地利等國成立社會主義政權。
對於蘇聯方面的舉動,作為同盟國另一巨頭的美國並沒有表示反對,因為美國爸爸也不想與蘇聯發生衝突,也需要蘇聯在東亞對日戰場上,向美國提供幫助。
至於法國,他們也忌憚蘇聯的崛起,但因為靠近蘇聯勢力範圍,擔心被蘇軍平推的緣故,他們並沒敢得罪蘇聯這隻北極熊,希望與蘇聯搞好關係。為此,他們不但支持蘇聯把勢力範圍延伸到自己家門口,還包容,甚至是鼓勵**勢力在法國國內的發展。
英國佬倒是不怎麼顧忌,他們的海軍暫時還是歐洲諸國當中最為強大的,至少蘇聯海軍無法擊敗他們,無法登陸英國本土。所以,他們並不怕得罪蘇聯,也能毫無顧忌地挑撥蘇聯和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
在涉及英國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英國首相丘吉爾更不會願意對蘇聯作出什麼讓步。
雖然歐洲問題已經解決了,但伊朗問題還沒解決。早在1941年的時候,蘇聯紅軍和英軍就聯合攻入了親德的伊朗,推翻了伊朗沙阿(國王)禮薩·巴列維的統治。
從此之後,伊朗被分為兩個部分,北半部包括德黑蘭在內的地區被蘇聯控制,而南半部地區則被英國控制。
到了1942年1月,伊朗與英國和蘇聯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在這個條約中,英蘇兩國明確表示,他們的軍隊駐紮伊朗「決不意味著軍事佔領」,同時保證尊重伊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保證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之內完全撤出伊朗。
在對德戰爭結束前,伊朗把的一切公路、鐵路、江河、機場、港口、輸油管、電話、電報和無線電設施全部移交給盟軍管理,盟國保證伊朗在將來不被英國和蘇聯瓜分,但在對德戰爭結束前,伊朗實際上卻處於被瓜分控制的狀態之中。
在英佔區,英國人一方面肅清這裡的德國特務和親德酋長,一方面支持各部落的分裂活動,以對抗德黑蘭的中央政府,扶植親英部落勢力。
在蘇占區,蘇聯人趕走了北方各省的伊朗總督,用自己的親信取而代之,將這些地方完全置於自己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控制之下,致使蘇占區幾乎成為「國中之國」。
同時,蘇聯還支持由伊朗**發展而來的「伊朗人民黨」在北部地區發展勢力、擴大地盤,以為戰後奪權創造條件。
戰爭結束后,英軍和蘇軍一直還沒有撤出伊朗。等6個月的期限快到一半之時,兩國代表才開始就伊朗問題進行談判,但這場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雙方都不希望撤出伊朗,也不希望讓對方在伊朗的土地上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