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黑幫電影》掃描
《美國黑幫電影》掃描
黑幫電影自二十年代誕生以來便一直是好萊塢最主要的類型電影之一,黑幫電影不是光憑想像就產生出來的娛樂片,而是電影人用藝術形式來反映既有社會狀況的一種寫實片。從《小霸王》到《教父》系列到《驚天爆》,黑幫電影在不同的時代中依然保有其一席之地。
事實上,幫派電影自從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誕生以來,一直都是好萊塢最主要的類型電影之一。例如以《教父》系列崛起影壇的艾爾帕西諾,就一直是黑幫片的頭號巨星,從《疤面煞星》、《角頭風雲》到最過在@!#$公映頗受歡迎的《驚天爆》,都有它特定的吸引力。另一位以《教父續集》闖出名堂的勞勃狄尼諾,不但從成名前就跟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合作了黑幫片《殘酷大街》,其後亦主演了《四海兄弟》、《四海好傢夥》、《賭國風雲》、《烈火悍將》等片,連自己難得執導的影片也選擇了黑幫背景的《四海情深》。因此,艾爾與勞勃兩人堪稱是銀幕黑幫家族的《喋血雙雄》。
追根溯源,黑幫電影並不是光憑想象就產生出來的娛樂片,而是電影人用藝術手段來反映既有現實社會狀況的一種寫實片。也許一切得從美國在二十年代後期的經濟不景氣談起。
美國社會一向被視為移民天堂,地大物博,國民多以清教徒道德觀為生活規範,又沒有歐洲國家那種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級對抗,因此人人活在一種知足常樂的太平盛世中。然而,在二0年代開始發生農業欠收,農村解體的結構性變化,大批農民湧入都市,造成了都市犯罪情形日益嚴重,幫派勢力也因而日益助大,直接威脅到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加上1929年月10月24日發生的華爾街股市大崩潰,經濟恐慌一發不可收拾,使三0年代成為黑社會大肆活躍的黃金時代。再加上美國政府採取禁售私酒政策,更使"烈酒"成為幫派經濟的主要來源,以及在"毒品"出現之前黑幫電影最主要的火拚對象。
美國中部大城市芝加哥原是工業重鎮,後來卻成了黑幫的犯罪天堂。1927年情人節。芝加哥發生轟動全國的"情節人節大屠殺"事件,引起了一般民眾對黑社會組織犯罪問題的重視。觸覺敏感的好萊塢在同年年底就推也了第一部正宗的幫派犯罪電影《地下組織》(UNDER-WORLD,1927),從此開啟了美國電影的一種新類型。此片由班海區編劇,約瑟夫馮史登堡導演,用默片晚期的成熟敘事手法和高度映像技巧將芝加哥歹徒的地下世界活動描寫得栩栩如生,推出后反應熱烈。至於"情人節大屠殺"的新聞事件,則在四十年後由B級片天王羅傑哥曼將它拍成"黑社會大屠殺"(THEST.VALENTINE`SDAYMASSACRE)(1967),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有詳盡的交代。
電影發展進入有聲時代,黑幫電影類型片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時代。米高梅和華納公司在此時期攝製了不少具有影響力的幫派犯罪片,而芝加哥加哥黑道大哥艾爾卡邦則成為這些黑幫片的"精神領袖"和創作原型。茂文李洛埃導演的"小霸王"(LITTLECAESAR,1930)是第一部有聲的黑幫片,愛德華魯賓遜飾演的男主角小凱撒就是以卡邦為模特兒塑造出來的。這位黑道殺手從小人物變在大享的遭遇,生動地反映了當代美國人因經濟崩潰而對國家社會乃至立國精神產生信心動搖的真實面貌,無論主題、情節編排乃至角色塑造等方面,均對日後的幫派電影產生很大的示範作用。兩年後,大導演華赫克斯再度以卡邦為影射對象拍攝了"疤面人"(SCAR-FACE)(1932),此片的成功更進一步鞏固了卡邦在好萊塢幫派電影中的"偶像地位"。其後以艾爾卡邦為主人翁的影片多達十部以上,其中由勞勃狄尼諾在"鐵面無私"(THEUNTOUCHABLE)(1987)中客串主演的卡邦,雖然只亮相短短的幾場戲,卻將這個黑道大魔頭的威力表現無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卡邦之外,三十年代著名的歹徒大多逃不過好萊塢製片人之手,紛紛在銀幕上用各種方式為他們豎碑立傳。以約翰林傑為主角的影片有"大賊龍虎榜"(DILLINGER)(1973)等五、六部。其中以約翰米留斯導演,華倫奧提斯主演的這一部作品最出色。女賊邦妮派克則加亞瑟潘導演的"我倆沒有明天"(BONINIEANDCLYDE)(1967)而名留青史,費唐娜薇與華倫比提在亂槍中死亡的慢動作場面已成黑幫電影經典。以邦尼為主角的影片也有四、五部之多。此外,黑幫名角帥哥弗萊特的"帥哥弗萊特"(PRETTYBOYFLOYD)(1960),孩子臉尼爾遜的"孩子臉尼爾遜"(BABYFACENELSON)(1957),機關手凱利的"機關槍大盜"(MACHINEGUNKELLY)(1958),鑽石腿的"大盜鑽石腿"(THERISTANDFALLOFLEGSDIAMOND)(1960),貝克媽媽的"血腥媽媽"(BLOODYMAMA)(1970),荷蘭人舒爾茲的"強者為王"(BILLYBATHGATE)(1991),以及創建賭城的黑幫夢想家巴斯西格爾的"豪情四海"(BUGSY)(1991)等,都是黑幫人物傳記的代表作。
在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黑幫電影熱潮,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自珍珠港事變后正式捲入了戰爭而式微。"仗義每多屠狗輩",幫派人物和好萊塢明星一樣大量投入戰場上。鼓舞民心士氣的戰爭片取代了販賣暴力動作的黑幫片成為製作主流。自萊奧華許導演的黑幫片傑作"夜困摩天嶺"(HIGHSIERRA)(1941)推出后,有長達五、六年的時間整個美國影壇沒有生產過一部重要的黑幫片。
二次大戰結束后,美國社會邁入復原期,經濟恢復高速發展,各行各業欣欣向榮,民眾也變得樂觀進取得多,當初崇拜黑道英雄的心理因素已逐漸冷卻。因此,幫派電影雖然自四十代後期已恢復攝製,但數量已大為減少。而且在影片的內容上,除了以戲劇化手法為歹徒立傳之外,也開始以正面手法描寫執法人員撲滅黑幫的努力,例如詹姆斯史都華主演的"聯幫調查局"(THEFBISTORY)(1959)就細緻地描述了調查局幹員如何跟著調查局同步成長,打擊犯罪的故事,此外,黑幫片也不再僅僅著意於描寫歹徒的犯罪事迹,有些編導也開始深入探討罪犯的心理世界,希望了解幫派的深層因素,於是創作了一些別具特色的黑幫片,代表作有:約翰赫斯頓的"蓋世梟雄"(KEYLARGO)(1948)、萊奧華許的"殲匪喋血戰"(WHITEHIAT)(1949)、哥登道格拉斯的"虎穴煞星"(KISSTOMORROWGOOD-BYE)(1950)、山姆富勒的"刑警大隊"(UNDERWORLDUSA)(1960)等。
美國本土的幫派勢力似乎也在五、六十年代逐漸衰弱,取而代之的是義大利移民帶來的黑手黨。這一批過江龍在六十年代末期已壯大成為美國幫派的主流,全面操控黃、賭、毒、以至控制著娛樂圈的生態,其犯罪情況十分猖獗,成為美國社會治安的最大隱憂。馬利奧普索遂以唐維多柯里昂此一黑手黨家族為主角創作出幫派小說的新經典"教父",成為七十年代初期轟動一時的暢銷書。當時尚屬影壇新秀的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了電影版的"教父"(THEGODFATHER)(1972),將黑手黨的"家族內聚力"此一重要因素帶入幫派犯罪片之中,改變了過去只強調個人梟雄魅力的黑幫片面貌。
由於"教父"在編、導、演、制等各方面的成績十分出色,不但在票房上轟動一時,並且破天荒成為第一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的黑幫片,登時在影壇上掀起了一股黑手黨電影新熱潮,光是在職973年就出現了好幾部各有特色的黑幫片:泰倫斯揚的"大時代"(THEVALACHIPAPERS),李察佛萊塞的"梟雄殺手"(GHEDONISDEAD)、保羅溫杜斯的"罪惡世家"(TONORTHYFATHER)等。馬丁史柯西斯在同年編導的"殘酷大街"(MEANSTREETS),則將紐約及義大利區小混混的生態鮮活地帶到銀幕上,標緻了另一個黑幫大導演的誕生。勞勃狄尼洛與哈維凱托均因演出本片開始受到注目,成為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重要演員。至於柯波拉本人花了兩年時間推出的"教父續集",不但在電影藝術創作上更上一層樓,再度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殊榮,而且將黑幫電影的格局進一步拉大,深入刻車黑手黨第二代如何將幫派勢力延伸入政界和商界,在幕後主導美國的政經發展。黑幫電影至此提升進入一個新層次,已非單純描寫暴力犯罪的噱頭片而已。柯波拉在八十年代末期再拍"教父第三集",出發點雖是經濟因素多於藝術因素,而且在處理手法上也有點老氣橫秋,但在故事內容上仍然表現出黑手黨在世界性商業大潮下極力漂白的洞見。證諸今日@!#$現狀,可見某些電影真的是"時代的鏡子",放諸四海而皆準。
除了來自義大利的黑手黨在銀幕上盡享風光之外,其他國家移民在美國組成的幫派也沒有躲過好萊塢製片人人的法眼。由久大利西部片宗師沙治奧李昂尼導演的"四海兄弟"(ONCEUPONATIMEINAMERICA)(1984),是二十年代紐約猶太幫兄弟崛起的犯罪史詩;同年,柯波拉拍了"棉花俱樂部"(COTTONCLUB,1984),以紐約哈林區的著名俱樂部米要場景,描寫各派幫會勢力在二、三十年代的互相傾軋仇殺;翌年,邁可西米諾首次將唐人街的華人幫派勢力帶進好萊塢,推出了在當年引起辱華抗議的黑幫片《龍年》(YEAROFTHEDRAGON,1985),尊龍的黑幫大哥形象神彩飛揚,因而在為國際紅星。近年來黑人演員勢力崛起,描寫黑人幫派有的影片也日益增多,其中由衛斯理史奈普主演的《萬惡城市》(NEWJACKCITY)(1991)堪稱代表作。對紐約黑人幫派販毒的猖狂情況有震憾性揭露。杜夫朗格與李國豪合演的《浴血蛟龍》(SHOW-DOWNINLITTLETOKYO)(1991)則將日本幫派在美國的勢力和盤托出。
近年來則流行一種描寫幫派兄弟情的黑幫電影,以馬丁史柯西斯導演的《四海好傢夥》(GOODFELLAS)(1990)為濫觴。本片用半紀錄片手法將三十年代黑幫傳奇人物亨利希爾和他的幫派兄弟之間的生活與家庭狀況完整呈現,勞勃狄尼洛與喬帕西的搭配十分精彩。這個鐵三角後來再合作《賭國風雲》(CASINO)(1995),則是描寫黑幫好兄弟因為爭奪女人而反目成仇,在敘事形式上採用文學性的長篇旁白為主,而且敘事角度在兩個主角之間來互切換,其實驗手法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中相當罕見。同樣由勞勃狄尼洛主演的《烈火悍將》(HEAT)(1996)導演邁可曼也花了大量篇幅描寫搶匪的家庭生活,將匪首塑造成有情有義智勇雙全的角色,而艾爾帕西諾飾演的警察則成了婚姻失敗脾氣暴燥的負面形象。兵賊之間的界線顯得越來越模糊。柯恩兄弟導演的《黑幫龍虎鬥》(MILLER`SCROSSING)(1990)則以古典風格化后法描寫三十年代兩個愛爾蘭幫派兄弟之間的愛與恨,不同幫派之間的鬥爭在戲劇上已變得並不重要。
黑幫電影的素材到了怪胎導演昆汀泰倫手上就變得更另類了。在處女作《霸道橫行》(RESERVOIRDOGS)(1992)之中,昆汀首先模仿香港黑幫片的手法,泡製了一個黑幫兄弟之間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陰暗世界,在嘻哈打屁的表面正是互相出賣和你死我活,較以前的黑幫電影更能說明歹徒世界的本質。到了《黑色追輯令》(PULPFICTION,1994),則在敘事手法上顛覆傳統,用新世代遊戲人間的眼光來重構黑幫人物的言行舉止,因此無論是黑幫殺手(約翰屈伏塔、山繆傑克遜、哈維凱托)、黑幫老大(文雷姆斯),以至黑幫小混混(提姆羅斯與艾曼達普拉瑪夫婦)都顯得個性鮮明,與眾不同。此片能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並受到新世代電影觀眾的狂熱歡迎並非事出無因。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