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娛智信:互聯網營銷應該向奧巴馬學習

網娛智信:互聯網營銷應該向奧巴馬學習

10年時間,互聯網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10年後依然存在的問題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懂互聯網?網娛智信是互聯網營銷的積極實踐者,我們深刻理解互聯網營銷,通過精準有效的互聯網輿論口碑管理平台,幫助我們的客戶始終在互聯網的整體輿論中處於有利位置,並最終對客戶的業務進展形成有力協助。網路營銷可以在很多領域都能起到信息推廣的作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仕途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新人奧巴馬獨闢蹊徑,利用網路籌得史上最龐大競選資金,並通過網路社區、在線遊戲等細分人群展開營銷,最終贏得選戰。同時期的中國,奧運贊助商可口可樂將火炬傳遞搬上互聯網;再稍晚,電視台紛紛在開心網圈地,網友可以一邊「偷菜」一邊點播電視節目。

既常在網上「冒泡」「混個臉熟」,還要跟各大網站搞好關係,這就是全互聯網時代的「生意經」,因為在它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

互聯網研究機構艾瑞諮詢(iResearch)不久前發布《2008年中國網路廣告市場份額報告》顯示,2008年,中國網路營銷市場規模達到41.7億元,2009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00億元。同期,另一家機構發布的數字顯示,2009年中國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5380億元,2012年這個市場規模將達到16740億元。

有人戰戰兢兢防著互聯網時,有人已經動手了,誰能從這上百億、甚至上千億的市場中搶到一杯羹?

網路營銷助奧巴馬打贏2.0式選戰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7月16日發布《第24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僅今年上半年就增長了4000萬。其中寬頻網民規模達到3.2億,佔總數的94.3%。

這一數字已大幅超過美國,使得中國的互聯網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位,但從普及率來看,與美國82%的家庭已接入互聯網相比,中國25.5%的互聯網普及率,仍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奧巴馬之所以贏得美國總統選戰,他的策略是把注意力和熱情轉向由網路聯繫起來的這些家庭。在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中,很早就招攬了一批互聯網營銷方面的專家,克里斯?休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SNS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

美國傳統政party政治,主要依靠財團、財閥和社會中產階級以上人士的捐款,奧巴馬首開先例,拒絕使用go-vern-ment提供的公共競選資金,而以網路小額支付的形式募款,結果獲得美國史上最龐大的競選資金。美國媒體報道,截至2008年10月15日,奧巴馬共籌集競選資金6.4億美金,其中80%以上為網路籌款所得。

博客、論壇、社區、視頻,這些新興的傳播渠道,都成了奧巴馬團隊聚斂人氣的地盤。在myspace和facebook上,奧巴馬的專題網站上聚集了數以百萬計的忠實fans,他們活躍在各個社區,為奧巴馬搖旗吶喊,成為影響美國網路社群的輿論風向。

整個競選過程中,奧巴馬充分發揮了網路營銷的精準性,以較少的資金投入取得了巨大的宣傳效果。

上網「偷菜」也要防「被偷」

奧巴馬的成功,對於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顯然具有借鑒意義。

即時通訊工具、商業門戶、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綜合網站、市井氣息很濃的生活社區,背後往往聚集著固定的網民,他們因興趣、社會身份不同而分別結群。

比如新興社交網站開心網,就吸引了眾多的白領,在網上「交友、買房、種地、偷菜」。有網友甚至凌晨兩、三點仍守候在「菜地」,等著菜苗成熟。今年最火的快樂女聲曾軼可,在接受採訪時也聲稱自己平常會上網「偷菜」。

事實上,就像菜苗可以偷也可以被偷,藉助互聯網可以塑造品牌,忽視網路的力量也可能讓品牌毀於一旦,「三鹿」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它甚至引發了整個奶產品行業的信任危機。

就算有這些補救措施,在互聯網上,對一個品牌信任度的重新修復,往往需要比破壞要漫長得多的時間,與傳統媒體不同,企業的發聲,時時需要經受住網民各種各樣不同聲音的挑戰。

與「第一媒體」聯姻的全新課題

美國《銷售與市場》曾出台報告,顯示當年企業66%負面信息來自於網路,而且擴散速度遠比正面信息傳播來的快——人們的「好奇」心,加上網路的「草根性」,網路「推手」的推波助瀾,使得企業一旦出現負面信息,就會在網上形成迅猛的擴散趨勢。

源自網路的信息,迅速擴散,形成話題,在網上再擴散之後,傳統媒體就會跟進報道,事態進一步擴大,然後迴流至網路再熱議,這便是WEB2.0時代的信息擴散形式。

「在未來的格局中,隨著寬頻技術不斷完善,網路將是集廣播、電視、報紙功能於一體的媒體。」有媒介專家分析,「依賴」,正是越來越多現代人對網路媒體態度的貼切描述,上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習慣。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多,互聯網呈現出來的社區性,使得它兼具了傳統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特性。

這為企業展開病毒式營銷客觀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網友主動傳播各式各類消息提供了平台,企業在塑造自身形象的同時,需要更加留心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需要與網站保持更加緊密的公共關係。

而如何與網民溝通,進而影響網民態度,如何規避負面信息在網上擴散的風險,應該在什麼環節,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介入網路傳播等,對於很多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個全新課題。

*

請看看美國是如何對待「新聞自由」和「信息自由流動」的吧

美國以「傳播反美信息」為由制裁阿拉伯衛星電視頻道

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外長1月25日發表聲明說,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要對阿拉伯衛星頻道進行制裁是粗暴干涉內部事務。

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外長24日在位於開羅的總部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應對美國國會通過的關於制裁中東地區衛星頻道決議問題,經過6個小時的磋商後會議發表了一項譴責美國國會的聲明。聲明指出,「阿拉伯國家根據國際法在規範自己的媒體,美國國會的決議是對阿拉伯國家內部事務的粗暴干涉。」

半島電視台報道說,此前美國國會以395票贊成、3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對煽動仇視美國的中東地區衛星頻道進行制裁。決議還要求美國總統奧巴馬每6個月提交一份關於煽動在中東地區對抗美國的報告。美國國會的決議特彆強調了黎巴嫩真主party「燈塔電視台」衛星頻道以及哈馬斯的衛星電視台——阿克薩電視台。

摩洛哥新聞大臣哈立德指出,「阿拉伯國家的一致立場是堅決反對美國對內部事務的干涉,」他同時也表示,阿拉伯國家反對阿拉伯衛星頻道煽動暴力和KB。黎巴嫩新聞部長塔里克說,「自由在黎巴嫩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新聞自由是黎巴嫩多party的具體體現。黎巴嫩go-vern-ment將給予新聞充分的自由,反對對其進行限制。」

另據報道,昨天召開的阿拉伯聯盟外長會議還決定成立阿拉伯媒體辦公室,該辦公室的任務除討論關於耶路撒冷局勢外,就是對阿拉伯國家衛星頻道進行監督。

*

網路戰爭:谷歌和希拉里女士捍衛「反猶」言論自由嗎?

——互聯網時代人類社會更加需要相互尊重法律與禁忌的文明對話

《環球財經》副總編輯彭曉光

前言:

互聯網不僅意味著巨額資本投入、快速技術進步及轟動的財富效應,而且也已經成為各國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還是全球意識形態傳媒戰爭,貨幣與經濟戰爭,及軍事與情報戰爭的最重要戰場空間之一。

雖然美國在互聯網資本技術及傳媒話語權領域擁有優勢地位,但不論是兩位猶太裔青年創立的谷歌還是高調宣示「網路言論自由」的希拉里,顯然都不可能支持捍衛「反猶」言論自由,這不僅違反美國西方各國的法律與政治正確,而且,在這場被認為由猶太資本主導的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危機中,允許「反猶」言論的自由,只能意味著在基督教為主的美國引發一場更大的甚至完全失控的災難。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體系中,最大的、最沒有「反猶」傳統的主要文明體,中國人民同猶太人民保持了上千年的友好往來,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也長期保持著友好關係。與此同時,應對金融危機中,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依然存在著不少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

相信谷歌、美國猶太資本傳媒與美國go-vern-ment能夠認識到:在一個文明和利益客觀存在激烈博弈的互聯網時代,相互尊重核心利益、法律、傳統乃至「禁忌」的中美文明對話及全球文明對話,是阻止世界滑入黑暗野蠻時代的惟一選擇。

世界和中國恐怕都未必充分認識到:世界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持續了上千年的圍繞耶路撒冷的「終極信仰衝突」,至今依然構成了對整個人類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智慧的最大考驗,而擁有獨特「天下主義」包容精神的中華文明,則對互聯網時代迫切需要推動的人類文明對話與和諧世界的建立,具有突出重要的意義。

「反猶」言論:在美國西方有受法律保護的自由嗎?

2005年,英國歷史學家歐文在奧地利被捕,隨後被判處三年監禁,罪名是否認納粹二戰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根據奧地利法律,否認大屠殺屬犯罪行為,之前他也曾在英國和德國被起訴並被判罰款,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德國、紐西蘭等過都曾拒絕其入境或定居。

人類社會基於納粹大屠殺的慘痛教訓,制定了相關法律,不允許極端「反猶」言論獲得法律保護下的自由,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鑒於猶太人在華爾街的主導地位,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激起了反猶情緒,美國猶太人組織反誹謗聯盟(ADL)主席福克斯曼(AbrahamFoxman)聲稱:金融海嘯后網路出現大量匿名反猶信息,「近代歷史告訴我們,每當全球經濟走下坡路時,反猶情緒就會上升」,「有關猶太人操控經濟、貪得無厭這類仇恨言論一直根深蒂固」。

YouTube,雅虎及其他網站上都出現了許多關於猶太人操控世界的陰謀論短片及留言,指責猶太人製造了這場金融危機、企圖摧毀美國、並進一步控制全世界,號召美國人把國家從猶太人手中奪回來。

這類言論、視頻被不斷地刪除,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做法——考慮到希特勒利用1930年代經濟危機掀起反猶狂潮的慘痛歷史,金融危機形勢下,如果允許「反猶」言論自由,在美國這樣一個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就會非常容易引發一場更大的甚至完全失控的災難。

「反猶」不僅僅出於中國公眾很容易理解的「仇富」心理,更出於猶太教與基督教圍繞「耶穌是否是彌賽亞(救世主)」持續了至今已兩千年的毫無調和餘地的「終極信仰衝突」。

美國是個多民族移民國家,除了猶太裔問題,還存在著盎格魯撒克遜主流族群同人口比例快速上升的墨西哥裔及非洲裔的複雜族群問題,操弄種族矛盾與仇恨的言論,在美國不僅是「政治不正確」的,而且也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和禁止——這對美國國家與社會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同樣是上述國家的若干政客、組織及傳媒,卻認為,西藏罪惡的農奴制的頭號代表**,擁有攻擊中國、煽動宗教民族矛盾的言論自由,並把諾貝爾和平獎作為獎勵授予他。

這類行為只能讓廣大中國公眾和青年認為他們是一群可恥的騙子,中國的原教旨自由主義者(無條件信奉美國西方的少數極端自由主義者),據此指責中國人民所謂「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義和團」,幾乎就是搶著把「洋奴漢奸」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戴。

網路戰爭:時機的選擇、谷歌、新柯林頓主義

谷歌和希拉里女士向中國發動「網路戰爭」的時機是值得研究的。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在2009年就得到遏制,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把金融危機轉化為了各國的財政危機,現在,美國西方各國的財政赤字與國債規模之大,已經引起國際資本市場對「主權信用危機」的巨大擔憂。

美國公眾對華爾街的持續憤怒,美國go-vern-ment對華爾街加強監管的改革法案,爭議巨大的美國醫療改革法案,都給2010年的美國和世界經濟帶來了重大不確定因素,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取消美國公司在競選中自己花錢(為支持的候選人造勢做廣告宣傳)的限制,更是在美國引起轟動,支持者認為這捍衛了「言論自由」,反對者認為這撕下了美國金權政治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奧巴馬總統認為,這將使華爾街大銀行、醫療保險機構的聲音淹沒公眾的聲音,並對華爾街發出了嚴厲警告:「若這些人想戰鬥,我也準備好戰鬥」,「美國納稅人永遠不再被太大而不容倒閉的銀行劫持」。(中國的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會攻擊奧巴馬破壞「言論自由」嗎?)

中國經濟某些領域也存在泡沫問題,但總體而言是世界各大經濟體中恢復最快的,在美國宣布向台灣出售愛國者3型導彈之後不久,中國成功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網上廣大「軍迷」朋友們肯定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美國的軍工企業巨頭要求美國go-vern-ment放寬同中國合作的限制,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希望和中國舉行「冷戰式」(美蘇式)的裁軍談判。

今年開始,伊朗核問題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人們需要在上述背景下看待谷歌與美國對中國發動的「網路戰爭」。

中國經濟總規模很快超過日本,並極有可能在未來10~15年內超過美國(雖然屆時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而言,追求的是和平發展,是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因為人口眾多,經濟規模趕超日美僅僅是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副產品,但對美國而言,阻止世界上任何國家(包括其盟國)在綜合國力上趕超自己,則是基於歷史上任何霸權國家都存在的本能。

地緣政治大師基辛格已經憂心忡忡地把中美關係類比於一戰前的德英關係了,美國的不少傳媒已經把中國比作「兼具蘇聯與日本特徵」的美國頭號對手了。

英語民族(英國和美國)在工業革命至今200多年間都維持了其世界霸權地位,先後主動被動挑戰他們的拿破崙法國、威廉二世德國、希特勒德國、蘇聯及日本則都遭到了失敗,美國不可能不從自己成功的「歷史經驗」中尋求遏制中國的靈感。

像對付法國和德國一樣,同中國打一場全面戰爭?美國除了收穫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什麼也得不到。

像俾斯麥說的「英國總是在歐洲找個傻子,讓他為了英國的利益打仗」?這個工作美國一直在做,但想在歐亞大陸找這麼個「傻子」同中國開戰基本也沒有可能。

像1980年代對付日本那樣對中國打一場「貨幣戰爭」?這個工作美國始終沒有放鬆,但這需要打開中國資本管制的大門(美國為此動用了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在內的各種手段),可惜,金融危機使華爾街光環不再,這場進行已久的「貨幣戰爭」,美國至今也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像對付蘇聯那樣打一場「意識形態戰爭」?這是美國的首選,「不戰而屈人之兵」,肯定是美國最希望達到的效果,既充分利用美國的傳媒話語權優勢地位,又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自己不必要的損失,在互聯網(作為整體)成為全球最主流媒體的今天,這麼做還可以鞏固矽谷對全球互聯網技術與信息的支配地位。

所以,美國對中國發動了「網路戰爭」,谷歌則扮演了突擊隊的角色。

兩個猶太裔青年佩奇和布林(來自谷歌搜索)創立的谷歌公司(Google)是互聯網上的頭號霸主(選擇它做突擊隊說明了美國的決心):它不僅意味著資本、技術與數據力量,更意味著對公眾獲取信息與思想的巨大引導性影響力,其權勢之大連軟體巨頭微軟都感到畏懼(微軟在這次「谷歌事件」中的表現是很有趣的),德國媒體甚至稱之為「谷歌共和國」。

谷歌自以為在中國有大量用戶,妄圖以攻擊中國go-vern-ment依法管理互聯網,來操弄中國網友們的內鬥與分裂,可惜鬧劇僅僅持續了幾天就告一段落,谷歌在美國印度配合當地go-vern-ment法律,限制打擊當地居民「網路言論自由」的行為,也被網友們一再曝光,使這場谷歌事件越來越像個笑話。

當然,事件並沒有結束,據報道,谷歌希望美國go-vern-ment將事件提交WTO,希拉里女士也很快發表所謂「網路自由」的講話(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新柯林頓主義)。

看來,美國自以為找到了遏制對付中國的最有力武器。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哪有貓兒不沾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哪有貓兒不沾腥
上一章下一章

網娛智信:互聯網營銷應該向奧巴馬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