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曹操遺冢問題詳辯
煙火曰:
大過年的,來點輕鬆的,都來看看最近比較流行的話題——說曹操,曹操墓到吧。關於曹操遺冢問題一直都是多年來爭論的焦點,煙火對最近發現的所謂「曹操墓」始終保留看法,但既然「有關部門」這麼肯定拿就是曹操墓,煙火也與時俱進一把,轉載一個關於曹操墓的文章給大家放鬆放鬆吧。
———————————————————————————————————
一、《三國志》記載曹操沒有設疑冢的想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建安23年)六月(公元218年),(曹操)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
曹操在去世前兩年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已經安排自己的安葬事宜。「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為自己挑了地點。「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臣子陪葬近處,所以曹操葬地一定是明確的。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壽陵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無造園邑……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覇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害親也……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此書又記載曹丕死後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
曹丕《終制》極為值得重視。首先它是曹操曹丕父子關於墓葬思想的體現。他們知道「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他們的認知是「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曹氏父子認為:如果人們知道墓中沒有財寶,則不會盜掘(「霸陵無求」)。如果後人知道墓葬的具體地點,而且墓非薄葬,那麼就會被掘(「原陵封樹」)。因此,曹氏父子的想法是:第一薄葬,「無藏金銀」,第二不施以能傳多個世代的標記,「因山為體,無封樹,無立寢殿,無造園邑」,「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明令薄葬,使天下知其墓無寶,後代又難知其確處,則當無人費心尋掘--這就是曹操父子反盜掘的方法。他們沒有設置疑冢的想法。
二、曹操高陵地點在北宋之前沒有疑問
前引曹操《壽陵令》說「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指出自己圈定的地點,《三國志》明確說「葬高陵」,其葬地也明確記載。
魯潛是東晉初年的一個將領,《十六國春秋》提到他在石勒趙王七年叛歸石勒。1998年魯潛墓碑出土,碑文指出其墓與曹操墓的相對位置。這說明,後趙時(準確地說,公元345年)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沒有疑問,也沒有疑冢問題。
南朝任仿《述異記》說:「鄴中銅駞鄉魏武帝陵下,銅駞石犬各二。古詩云:石犬不可吠,銅駞徒爾為。」這條記載說魏武帝陵在「鄴中銅駞鄉」,可見在南朝時曹操墓的地點是明確的,也沒有什麼疑冢問題。
唐初徐堅的《初學記》有「祭文唐太宗祭魏太祖文」一條,記有李世民的《祭魏太祖文》。北宋初《冊府元龜》、王應麟《玉海》都記載說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出題征遼途中,經過鄴城,到曹操墓前,「為文祭魏太祖墓」。可見,唐太宗時權威們對曹操墓地點是沒有疑問的。
唐代《元和郡縣誌》編於元和年間(成書於公元814年左右),其卷20《相州.鄴縣》條記載:「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可見唐朝後期,在權威著作中曹操墓的地點仍然是明確的。
北宋前期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其卷55《相州.安陽縣》一條說:「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也就是說,北宋前期的權威地理著作仍然明明白白地指出曹操墓位於當時的相州安陽縣內。
總而言之,從三國至北宋,曹操墓的地點一直是明確的,至少在書面上是明確的。也就是說,曹操墓有明確地點。不僅如此,傳世的三國至北宋的文獻也沒有曹操疑冢之說。
三、南宋出現「七十二疑冢」之說
京鏜是南宋人,紹興27年(公元1157年)進士。他著有《曹操疑冢》詩:
疑冢多留七十餘,謀身自謂永無虞。
不知五馬同槽夢,曾為兒孫遠慮無。
這是可以查到的第一次出現曹操「疑冢」之說。此後范成大《七十二冢》、俞應符《曹公疑冢》都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綜合前兩節,我們可以肯定,曹操疑冢之說起於北宋後期與南宋初年之間。但是,南宋也還有不相信的,許綸《曹操冢》就說:「阿瞞不作瞞心事,何用累累多冢為。」
宋末羅大經《鶴林玉露》、元陶宗儀《輟耕錄》都記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故事,可見,到南宋末期,傳說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相信的「事實」了。因此,元朝馬端臨《文獻通考》便引以為據,進入著名的「三通」了。
《河南通志》提到魏武帝疑冢時,引北宋王安石《將次相州》為據。因此,從以上考述的時間順序看,荊公「銅雀台西**丘」一句,也許在北宋後期被逐漸傳成「疑冢」之說。若果真如此,「**七十二」,古人的算術能力與穿鑿本事都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