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梁園之會
……
永盛四年,年末。
大執王朝皇帝李太平,天縱英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夏國,此豐功偉績,正在全國範圍內傳播,為人所稱頌,朝堂之上,百官之首,丞相王石安,忽然上表而奏,提出深化變法,改革教育之意見!
此奏一出,一票御史言官,大驚失色!因為那內容,是要對太學、科舉動手了!是要讓事功學做官學,動搖理學之地位了!他們不由義憤填膺,走了出來,直言反對,抨擊王石安此變法,乃禍國之行,跪求皇帝,誅殺此賊!
皇帝李太平高座龍椅,暗翻白眼,不待他說話,王石安便表示不服,開口懟那些御史言官了!
讀書人的嘴炮,那是相當了得的,王石安義憤填膺,噴理學所教出來的人,「於國無大用」、「學子學之,徒耗錢財」、「好空談,而不知實學,滿口聖人之道,而不辨菽麥」!
雙方一通亂噴,皇帝大怒,斥責他們毫無大臣之儀,雙方這才忍怒罷休。
皇帝秉中庸之道,不拉偏架,欲明真理,於是提出了【梁園之會】,決意邀天下名士,聚於一堂,共辯之!
梁園,漢朝時期梁孝王之園林,現在為皇家園林。
百官聞聽皇帝此意,皆稱「吾皇聖明」!散朝之後,各去聯絡同道好友去了!
皇帝李太平,重視事功學派。乃著二書,一曰【實踐論】,一曰【矛盾論】,暗交王安石。
王安石讀之,只覺天地豁然開明,所學知識,豁然貫通,學問大漲!
王安石攜實踐論與矛盾論,於同道中人,暗暗研習,為來年之論戰,早做準備!
關於梁園之會,朝堂之上,有議了幾回,確定了屆時辯論的四大題目!
這四大題目,分別是:理與物;天理與人慾;天理與人心;學之道。
舊的一年結束了,新的一年——永盛五年,開始了!
眨眼之間,到了永盛五年的九月。
天下大小名士,無論是儒門,還是佛門、道門,共超千餘人,皆受邀匯聚於梁園!
各地又有書生學子等數千,慕名而來,匯聚汴京!
一場學界盛會,就要開演了!
九月初六。
皇帝李太平,親至梁園!
梁園之會,開始了!
辯論之前,皇帝做了講話,無非就是我大執學風鼎盛、人才濟濟,很好很好啊,今天這次辯論,關係國家未來,極其重要啊,等等!
皇帝「廢話」很快講完,大辯論開始了!
這辯論,各派大名士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來湊聲勢滴!
這場盛會,一共開了十五天!
每天從一大清早,到日落西山,各派旁徵博引、列舉事實,辯論不絕!
每場辯論,都有皇帝吩咐的記事官做記錄!之後,他們這些言論,將編輯成冊,廣傳天下!
各派大拿,為了自己的道,為了自己的名聲,為了自己的利益,辯論都十分的積極踴躍!
而理學、心學、事功學三派之辯論,又為令人矚目!
在大辯論中,事功學最重事實,依據最多,最能令人信服,唔,你丫即便不信服,死鴨子嘴硬,在事實面前,也有口無言,難以辯解!
而事功學,得李太平之暗助,有了實踐論、矛盾論為武器后,在「天理、人慾、人心、行知」之辯論中,大放光彩!他們一邊噴理學,一邊噴心學;一邊吸納理學的部分、一邊又吸納心學的部分,竟然自成了一個體系!
事功學,首先是唯物主義!「宇宙萬物,皆混元一氣聚散而成!」,認為理不可脫離於物,把理與物,統一起來了!「一氣者,天理之依也!……物變則理變!」
他們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鐵,譬如那混元一氣;聚散而成不同器物,若鐵鎚、若刀劍,鐵鎚與刀劍,物變不同也,所以鐵鎚與刀劍的理,也是不一樣的!
事功學派,又講無物不變,所以其理,也會變化!人就要與時俱進,隨同變化!
事功學派,也同時注重人心的作用,不過,反對心學誇大人心的力量。認為人可以去格物致知,掌握萬物變化之道,以為我所用!這裡就拉古之大聖人為榜樣了!古代大聖,教人們造房子、結網打魚,種田、織衣、百草療病,等等,都實踐了這個道理,我們謹守這個道理,就是在走聖人之道!
至於有人噴這是奇淫巧技,事功學派表示:你丫在噴伏羲、神農等大聖人么?做人要知行合一,你丫有本事,把衣服脫光了,不要住房子呀!
事功學派,以一敵二,辯得理學心學,縱然心中不服,可是嘴上,卻又啞口無言!
梁園之會結束。言論編輯,皇帝李太平閱之,又做批註,后才大量印刷,廣為流傳起來!
天下學子,有錢的直接買,沒錢的借閱抄錄,學堂書社,酒肆茶樓,辯論之餘波,漸漸深入到底層!
永盛六年,春,皇帝決意對教育進行改革,「事功學,可為官學,利國利民!」
屆時,事功學在學界,以其雄辯,頗為令人信服!
教化部尚書楊石,乃理學大名士,被明升暗降,去了教化部尚書之實權之職,提為了崇學殿大學士。事功學名士葉適,被任命為新的教化部尚書!
大執王朝,有官學私學。教化部主管教化事務,事功學成為了官學正統,不過,卻不禁私學。理學、心學等,仍然以私學的形式,繼續存在著!
官學所需用度,自然由官府支持;私學所需用度,官府當然是不會管了!
以前,理學掌教化部的時候,以官府之財,資助私學(理學、心學,乃至事功學都有份,反正是公家的錢),是尋常之事,還被吹捧為美談!
而現在,事功學掌教化部,私辦學堂,無論理學、心學,就連事功學自己的,都受到了打壓!
永盛六年,秋。皇帝赴太學。講:「……教育之道,在於經世致用!所育學子,上品者要能治國安邦,下品者至少要能自食其力,贍養父母!人過三十,而不能自食其力,奉養父母,依舊靠父母供養,取父母之食,此大不孝……」
漢文明最講孝順,豎起孝順的大棒!讀書只為做官,不做官,就繼續讀書,死不勞動,這種風氣,漸漸得到了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