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三國名將趙雲、徐晃、張遼誰更出色?
趙雲是劉備手下「五虎上將」之一,深得人們的喜愛,因為他不但和關羽張飛他們一樣驍勇善戰,還有他們不具備的謙虛謹慎;
張遼是曹操手下得力大將,他在逍遙津的卓越表現使他成為最受歡迎的三國將領之一;而徐晃是和張遼非常相似的人物,同樣的智勇雙全,戰功赫赫。其實真正可以比較的是張遼徐晃,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是把偶像型人物趙雲與張遼比較,把徐晃加入其中是由於公明是我最喜歡的將領之一。
要確切比較他們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涉及到太多的方面,不過還好我有東西可以借鑒,那就是遊戲里的設定:武力,智力,政治,統率,再加上他們各自為他們效命勢力的貢獻。先談談他們的貢獻吧,當然他們的功勞都不會太小,不然的話我們就不會那麼地關
注他們。
趙雲在漢水立功后劉備大加稱讚:「子龍一身都是膽也」遂號為虎威將軍;張遼多次得到曹操表揚: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張遼)功也。」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良久。徐晃同樣得到曹操的讚美:「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從地位上看張遼是前將軍,徐晃右將軍,趙雲鎮東將軍,趙雲職位上稍微低了一個等級,不過張徐上有夏侯曹氏兄弟,趙雲上有關張,也應該算是平級的了,然而趙雲是到晚年才得到這個職位,他沒有像張遼徐晃一樣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也沒有張遼威鎮逍遙津,徐公明大戰沔水那樣的輝煌戰績。從貢獻上張遼徐晃是超過趙雲的,這也許趙雲是因為跟隨劉備而沒有太多的統兵機會吧。
(借用遊戲里數值的表示方式)貢獻:趙雲(85)<徐晃(96)=張遼(96)。
武力方面:這個是三國演義里為豐富情節而產生的,與正史有出入,主要以演義為依據。趙雲是這裡面的常勝將軍,他長板坡在曹操百萬軍中7進7出,殺死曹營名將50餘員,被他一合搞定的人物更是不計其數,他的英勇幾乎是當世無雙,膽識氣魄讓第一高手呂布相形見拙,和名將交手記錄有30合平許楮,30合擊敗張合。
張遼也是三國里的猛將,他也斬了很多將領比如塌頓蔣奇,關羽稱他武藝不在自己之下,和名將交手記錄有50合平張合,大戰太史慈70合不分勝負,不過他和文丑交手時有點處於下風的味道;徐晃當然也是難得的猛將,一合斬了不少將領如催勇李樂,50合戰平虎痴,與有箭傷的關羽大戰了80回合,箭法冠絕曹營,不過他20合就敗於顏
良之手使他的武力遜色不少。武力上趙雲毫無敗績,無疑處於絕對上風,張遼徐晃則相差不多,他們之間沒有直接交手,也沒有間接的對手,比如都出戰過關羽或者張飛,和徐晃交手的人物都是虎將的角色,我認為徐晃武力相對於張遼稍高一點:
趙雲(97)>徐晃(93)>=張遼(92)。
智力方面:他們三人都是智勇兼備的典型代表,趙雲在劉備攻下成都后倆次建議都體現他特有的見地,趙子龍計取桂陽,在漢水沉著嚇退曹操的先頭部隊更是趙雲智謀傑出的最好表達。
張遼在行軍打仗之中他的計謀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與夏侯淵圍昌豨時張遼單身上三公山勸降成功;在合肥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逍遙津之戰中張遼的話可以看出他見識超人: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徐晃同樣的智計過人,李傕、郭汜之亂時,晃他就向楊奉獻計送天子還洛陽;投靠曹操后多次向曹操獻計:曹操攻鄴郡,徐晃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書進城招降韓范成功。當時曹操欲屠城,徐晃就進言曹操「二袁未破,諸城未下者傾耳而聽,今日滅易陽,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無定時也。願公降易陽以示諸城,則莫不望風」。潼關戰馬超時,曹操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蒲渡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里,賊可擒也。樊城擊敗關羽更是顯示了他膽識過人。
這一方面他們都是武將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趙雲(75)=徐晃(75)<=張遼(76)。
政治方面:對於武將在戰亂時代來說這一方面不是很重要,不太可能和別人有較大的利益衝突,出謀劃策也有專門的軍師,在明主手下只需立功以顯名於後世。從這一方面來看趙雲徐晃比較有眼光,各自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並且都十分忠義。
趙雲在劉備拿下成都後向劉備建議把成都田地分與百姓使之安心樂業,還有劉備不顧一切出兵東吳為關張報仇時說出了他真確的主張:「國賊乃曹丕,非孫權也,陛下宜屯兵渭河上游,以討凶逆,則關中之士無不策馬以迎王師,兵勢一交,豈能驟解」;徐晃在楊奉手下時也有類似的建議:李傕、郭汜之亂長安也,晃說奉,令與天子還洛陽,奉從其計。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
及到洛陽,韓暹、董承爭鬥,晃說奉令歸太祖;奉欲從之,後悔。這與荀彧向曹操建議的「脅天子以令諸侯」有點相似,證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張遼先從於丁原,再從於呂布,最後才投靠曹操,他總算得到了施展自己的才華的機會,政治上沒有確實的記載,但並不一定沒有政治能力。
政治上張遼稍低一點:趙雲(76)>=徐晃(72)>張遼(66)。
統率方面:其實統率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我也不大清楚,我想包括倆個方面,一是能統兵數量的多少(如韓信稱劉邦只能將兵十萬),再就是將領帶領的軍隊戰鬥力和士氣等。張遼長期鎮守合肥,所帶軍隊約七八千人,從數量上看已近一萬,且戰鬥力很高,以壯士800擊退東吳十萬大軍: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張遼的統率及勇猛可見一般。
徐晃也和張遼一樣鎮守一方,英勇善戰,樊城之戰統兵2萬餘人,長驅直入擊敗關羽足以顯示其統率的部隊戰鬥力之高。「時諸軍皆集,太祖案行諸營,士卒咸離陳觀,獨晃軍營整齊,將士駐陳不動。太祖嘆曰:「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性儉約畏慎,將軍常遠斥候。先為不可勝,然後戰,追奔爭利,士不暇食」。這些都是對他作戰和治軍能力的肯定。
三國志里趙雲這方面記載較少,他獨自帶兵機會也不多,前期就是跟隨劉備東奔西走,出兵西川時平定了一些郡縣,在漢中之戰有很出色的表現,北伐時他失利於箕谷,然後斂眾固守,沒有導致更大的損失,他的主要任務是牽制曹軍,因他碰上的是曹軍
的主力,那一次失敗主要責任不在他,從他吸引大部曹軍來看他應該是聲名顯赫的將領。不過以劉備的識人之明未給趙雲獨立統兵立功機會或者鎮守一方多少是有原因的。
趙雲的統率要低於張徐2人:趙雲(88)<徐晃(92)<=張遼(94)。
綜合方面:不妨把這各項數值加起來算作他們的綜合能力。因為將領最主要的是戰功和貢獻,而政治不是恆量優秀將領必須的標
准,所以將政治力減半,而將貢獻乘以1.5來計算:
..........貢獻武力智力政治統率綜合
趙雲8597757688=128+97+75+38+88=426
張遼9692766694=144+92+76+33+94=439
徐晃9693757292=144+93+75+36+92=440
以此來看,趙雲綜合能力要比張徐低,當然這麼比較是很不準確的,真正的誰高誰低無法定論,他們3人都是三國里最為優秀的將領之一,出於對他們的喜愛寫下這麼一些。
三國正史里趙雲的記載要比張徐二人簡略得多,他的能力確實頗不如同為「五大良將」的張遼徐晃;演義把他塑造為完美的將軍,雖然有點出入,但是趙雲還是很出色的,他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時追謚為順平侯,得到當時人們以及後人的肯定。
而三國演義作者是不會平白無辜地神話一個毫不出眾之人的:「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