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送范興
就在李承乾整日里呆在東宮,開始覺得煩悶無聊的時候,一道從承慶殿發出的詔書,由宮內侍衛送到了東宮。
詔書上寫著的倒不是什麼緊要的事情。只不過是李世民打算親自去送,即日就要起程趕赴綏州赴任的綏州刺史范興。為了顯得自己及朝廷對范興本人的重視,也可能是考慮到范興乃是太子的長史出身,便派人來叫他跟著一起去。
說道這個范興,李承乾前世唯一還剩下能用的歷史知識中,到還是有那麼一點印象。
當年頡利帶著20萬草原鐵驥直逼長安的時候,要不是范興獻計傾國庫所有錢財物帛全部交與頡利,並與頡利簽下城下之盟,今天李承乾是否還能做上這皇太子的位置,恐怕還要兩說呢。
頡利退兵后,李世民為表彰范興所作的貢獻,打算擢升其為兵部侍郎。可范興卻已「世上人人都認為是臣蠱惑皇上買退頡利,如果皇上擢升臣,那麼忠貞之士便會對朝廷失望,宵小之人則會誤以為奴媚就可以求榮,長此以往將民心散盡。」這樣的理由堅辭不受。
現在的李承乾,雖說並沒有親自經歷過頡利兵鋒直指長安,長安城危在旦夕的險境,但對於像范興這樣忠臣、名將,心底里還是非常敬佩的。
所以,當他接到承慶殿的詔書後,便立即著人更衣備馬,自升為皇太子之後,同時也是從後世的公元二零零九年,穿越到大唐貞觀年間後年第一次踏出東宮的大門,來到了外面的花花,或者應該說是殘敗的世界。
綏州刺史在大唐來說,並不是一個什麼了不得的大官。所以隨同范興赴綏州上任僅僅只有一輛馬車和幾個隨從,外加七八名騎兵隨行護衛。
因為發生過獻計退兵頡利這件事,范興在朝堂上的名聲也並不怎麼好,要不是李世民執意要親自來送一送,這位幫他保住大唐江山社稷的范興。今天能來送上范興一程的,恐怕就只剩下一直都十分看好范興才幹的吏部尚書長孫無忌了。
不過,就算今天有李世民親來,隨同皇帝陛下的官員也只有寥寥三兩人。由此可見,范興的臭名聲在朝堂上已經能夠達到使人望而卻步的程度。
雖然人數不是很多,可太宗李世民、皇太子李承乾加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的送行陣容,也稱得上是強大,能夠對得起范興為了朝廷所做出的犧牲了。
在記憶中,范興曾經做過中山郡王的長史,和太子殿下自然是絕對的熟人,只不過現在的李承乾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人。所以,這一路上李承乾一直都在盯著范興這個人看,因為在他的印象里,今日與范興一別恐怕就是永別了。所以這一路上因為李世民在,
「范興阿,你得官位雖然只是一個綏州刺史,但在朕的心中你卻是大唐的兵部侍郎。」
出於惜材的角度,以及原本記憶中就對長史范興的信任感,李承乾是有打算上前提醒幾句的,只是無奈一路上李世民始終不離范興的左右,噓寒問暖,問長問短的表示著一個君王對臣下的愛戴,李承乾實在是找不到一個好機會。
就這樣,李承乾亦步亦趨的跟在李世民和范興的身後,身邊陪著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一路送到長安城外。
因為李承乾之前身為中山郡王,在他以前的記憶力里,對這長安城就沒有什麼清洗輪廓,更不要說是現在換了人的李承乾了。
既然暫時沒有機會上前插話,這一路上李承乾便藉機仔細的觀察了一番,初唐時期的長安城。也許是因為長年戰亂的緣故,也許是因為剛剛發生過玄午門兵變,也可能是因為李世民真的將長安城內所有的金銀珠寶都送給了頡利。總之這一路上,看在李承乾眼裡處處都是殘壁斷恆,一幅凄涼的景象。
一行人出了玄武門,狂風捲起的黃沙鋪天蓋地,一眼望去滿目荒涼更勝城內。不遠處有一隊遠遠的望不到邊際,足有數百身著破衣爛衫的窮苦百姓,拖家帶口的朝著西北方而去。
「鄉親們,你們這是要去哪裡啊?」身為大唐帝國的皇帝,李世民看到這樣的景象自然是要問個明白。
「聽說西北水草豐盈,牛羊遍地很是富庶,老家的日子過不下去我們就打算到哪去。」前途漫漫,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趕到。這會見有路人相詢,被攔住得一個小夥子倒也樂得聊上幾句。
百姓要逃難去西北,還是當著皇上的面,身為吏部尚書的長孫無忌立即站了出來。
「真是大膽,朝廷有明令,人丁私自遷徙那可是要充軍的。」隨著話音落地,長孫無忌朝著左右隨行的兵丁,大喝道:「來人哪,把他們都抓起來送到京兆尹衙門仔細審問。」
長孫無忌要把那些窮苦逃難的可憐百姓送到京兆尹衙門,考慮到充軍千里之苦,眼前的這些百姓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挺得過去。無論前生還是今世,心腸都特別軟的李承乾剛要站出來替他們說些好話,一旁的范興就率先搶了出來:「長孫大人,這些百姓真的很可憐,求長孫大人就放過他們吧。」
長孫無忌本也不是什麼鐵石心腸的人,可是他身為朝廷的吏部尚書,凡是自然都要以大局為重,為了朝廷,為了國家社稷,長孫無忌覺得這個好人自己不能做。
「范大人,放了這些人事小,可是今天逃了他們這一個村,過幾日可能就要逃走一個縣,長此以往我可還有我大唐。」
眾逃難的鄉親見這位長孫大人執意要把自己等人送到京兆尹衙門,一時之間更是哭天喊地。其中不少的婦人更是開始哭訴道:「朝廷連年爭戰,家裡早已沒了房子和糧食,要是不逃難那就要餓死了,求大人就可憐可憐我們,放我們一條生路吧。」
聽到自己治下的百姓,食不飽穿不暖,李世民的心中猶如刀攪。無奈國運至此,實在不是靠他一人,可以一朝一夕就能夠徹底改變的。而且,如果硬要把這些饑民留在關內,時間一長恐怕又會鬧出什麼亂子來。現在大唐已是處於風雨飄搖,實在是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無奈之下,李世民不得不站身來,眼含熱淚哽咽得說道:「長孫無忌,是朕這個天子養活不了他們,事不怪他們,放他們走吧。」
看著漸行的漸遠的百姓,李世民的心裡明白,這革除弊政推行新法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