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

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

朱慈炅知道,農民起義是明末最大的問題,不管是天災造成的也好,人禍造成的也好,反正最終結果就是李自成攻進了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自殺。他可不想當亡國之君,那麼要怎樣應對一波接一波永無休止的農民起義呢?

用銀兩賑災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崇正元年光是四川、陝西兩地大旱就發下去五百萬兩,就這還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饑民的問題。到後面河南、河北、四川、陝西四省都是連年大旱,一年一千萬兩都不夠!

國庫現在就剩下三千萬兩銀子了,每年的稅收壓根就不用去指望,官員的俸祿加上遼東的糧餉,每年還要往裡貼錢!所以用銀兩賑災肯定是行不通的,賑個三年大明就要破產了!

或許有人覺得直接去剿就得了,大明有的是軍隊。這個方法也是不現實的,大明是有軍隊,只要有錢,招兩百萬大軍都不是問題。但關鍵是沒錢啊,遼東三十萬大軍一年的軍費就是九百萬兩,四省剿賊需要多少軍隊呢?

每個省派個一兩萬屯衛那就是去送死,起義軍動不動就是幾十萬,雖然說他們都是農民,但屯衛基本上也是放下鋤頭的農民啊,只是裝備齊全一點罷了。所以要派屯衛去的話一個省最少要派十萬大軍,四十萬大軍一年軍費就是一千二百萬,那還不如直接用銀兩賑災呢。

當然還可以調邊軍精銳去剿,朱由檢那個時候調動的就是邊軍精銳,結果農民起義沒剿滅反而讓后金鐵騎衝進了大明腹地,兩面作戰,兩面都崩了!

賑災沒銀子,徵兵也沒銀子,怎麼辦呢?

朱慈炅也沒辦法,只能問計於人了,他直接在朝會上公布了陝西的情況,讓所有官員全部動動腦筋寫份奏摺出來,他再在其中找找,看有好的解決方案沒。

這明朝的官員都是科舉出身,干別的不行,寫奏摺那都是信手拈來,所以,第二天朱慈炅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摺!

這麼多奏摺一個人自然是看不過來的,孫承宗又不在,他只得將內閣其他三個宰輔和信王朱由檢都叫到御書房,大家一起找,看能找到點有用的奏摺不。

最後大家都找到了,可意見卻不統一。

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韓曠偏向於用銀兩賑災,他找的都是這方面的奏摺,這個方法朱慈炅自然是不同意的。開玩笑呢,一年兩年是可以,但後面十多年都是這樣,哪裡來的這麼多銀子。

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來道宗偏向於調兵去圍剿,這個同樣也不用考慮。

信王朱由檢就比較奇葩了,他就看中了一封奏摺,這是原兵部右侍郎楊鶴寫的,大概意思就是,「盜賊」之起,「總因飢荒之極,民不聊生」,宜「招撫為主、追剿為輔」。

徐光啟更絕,一封奏摺都沒看上,因為他自己也有主意呢:他的意思就是,全力生產燧發槍!為什麼呢?因為起義軍沒有盔甲也沒有騎兵啊,這射程兩百步的燧發槍在那幫農民面前就是無敵的,只要彈藥充足,一萬人幹掉十萬人都只是一兩刻鐘的事情!

朱慈炅這個鬱悶啊,徐光啟的建議是不錯,一個省派一萬火槍手就足夠了,幾十萬軍隊他養不起,幾萬軍隊還是養得起的,但主要問題是這種初代燧發槍他壓根就沒打算量產啊!

後面還有更先進的新型燧發槍呢,射程五百米,打騎兵就跟割麥子一樣。那像這射程三百米的燧發槍,要一百米內才能穿透盔甲,碰上后金騎兵也就能打出一兩波傷害,那能頂什麼用啊!

現在經徐光啟這麼一說,他倒是有點意動了。打騎兵不行,但是打起義軍那可是神器,再說了,后金最終還是要攻城的嗎,攻城那就只能用步兵了,這種燧發槍打攻城的步兵那也是很兇殘的,大不了到時候禁衛軍全部用新型燧發槍,這些老的就給邊軍守城用。

想到這裡,朱慈炅不再猶豫了,他當場宣布,採用徐光啟的意見,全力生產燧發槍。當然,這生產燧發槍也是需要時間的,那楊鶴的建議就是拖時間,倒是蠻合適的,他也一併採納了。

最終商議的結果就是,任命楊鶴為陝西巡撫,給他一百萬兩銀子,讓他去拖住陝西的義軍。同時命工部全力生產燧發槍,一年內最少要做出三萬把!

............

有句俗話叫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個方法貌似不錯,但一執行問題就來了。

楊鶴那裡倒是沒什麼問題,拿了銀子就屁顛屁顛的跑去陝西上任去了,並信誓旦旦的保證,絕對能把那幫農民給安撫住。

這問題出在工部,短時間內他們根本就造不出這麼多燧發槍!

為什麼呢?新軍工廠馬上就要完工了,地方絕對夠大;生鐵、木炭、煤炭這些材料大明壓根就不缺。這既不缺場地又不缺材料為什麼造不出這麼多燧發槍呢?

問題很簡單:缺人。

畢懋康計算了一下,一把燧發槍共有大小零件五十個左右,其中槍管、葯室、螺絲等都需要上機床加工,這樣算下來要年產三萬把,就需要簡易車床六十台,簡易鑽床二十台。一台機床一天三班,一班兩個人,光機床操作工就需要將近五百人。

另外翻砂鑄造也需要五百人,手工加工更是需要一千人左右,最後的組裝調試還需要一百人左右,這樣算下來,新軍工廠起碼要招兩千多人才能保證年產三萬把燧發槍。

有人要問了,大明還缺人嗎,光京城就上百萬人呢!

要是現代,自然是沒問題的,不要說上百萬人,一萬人裡面就能找出這兩千多人來。但這是明朝啊,明朝的人可沒幾個學過現代數學和物理的。你讓人去開機床,去加工零件,總要看的懂圖紙才行吧,圖紙都看不懂怎麼加工?

所以,不要說幾千人了,就算是工部裡面,能看的懂燧發槍圖紙的都不到十個!

這個問題倒是難不倒朱慈炅,沒有合適的人才,可以自己培養啊。他早就想推廣西學了,這次正好是個機會,他乾脆令徐光啟在京城東南西北四面創辦四個學堂,每個學堂招收一千名學員,培訓幾個月基礎知識后擇優錄取,從其中挑出兩千來人,招到軍工廠再現場教學,這樣的話三個月左右人員就配齊了。

這個開學堂貌似也不是很難,地方是現成的,收拾閹黨那會兒,一眾貪官的豪宅大院不知道查封了多少,隨便拿幾個出來就夠用了;至於這個老師嘛,讓徐光啟和畢懋康他們辛苦一下先兼著就行了。

但是,推廣西學真的這麼容易嗎?這次朱慈炅好像又想錯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軍工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軍工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