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為所欲為

第三百零七章 為所欲為

建業,就是秣陵,也就是後世的南京。孫權聽聞相士說秣陵有王氣,所以在成功成為江東之主以後,將自己的治所從吳郡遷到了秣陵,之後更將秣陵改為建業,諭示自己想要建立一番皇圖霸業的野心。

只是光名字取得好沒用,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實力。赤壁之戰的失利,可以說已經擊碎了孫權的野心。而吳郡的失守,更是將孫權逼上了絕路。朝廷不接受孫權的求和,孫權除了玉石俱焚這一條路可走外,似乎已經別無選擇。

呂蒙、蔣欽以及之後同樣殺出漢軍重圍趕來匯合的徐盛帶著殘兵敗將回到了建業,同時也帶回了吳郡失守的噩耗。在建業沒有成為江東的治所之前,吳郡一直便是江東的中心,即便孫權將治所遷到了建業,吳郡也依舊是眾多江東世家的根基所在。

世家最注重的便是家族的延續,如今根基丟失,人心自然惶惶,而當此需要安撫人心之際,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卻並沒有露面。

孫權很忙!不僅要頭疼漢軍勢如破竹,更要煩惱該如何處置孫家內部反對自己的聲音。孫靜的「投敵」,在孫權看來就是孫家準備放棄自己轉而支持兄長孫策的具體表現。本來江東世家就已經隨著戰事的不利開始與孫權離心離德,現在孫家內部又補了一刀,叫孫權切實感受到自己如今孤家寡人的處境。

要按孫權的想法,他是真恨不得一刀宰了孫靜。若沒有孫靜暗中串聯,孫家內部不會出現如此大的動蕩,若是沒有孫靜領頭,孫家內部只會保持中立,而不會出現對兄長孫策明顯傾斜的情況。

孫權想宰了孫靜以消心頭之恨,更想要借斬殺孫靜震懾人心,可現實卻讓孫權無法辦這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孫靜是孫家現如今輩分最高的人之一,除了吳國太就是孫靜。吳國太因孫權暗害孫策一事主動退居二線,不問世事,孫靜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孫家的領頭人。在孫家內部,孫權並不知道孫靜究竟有多少支持者,他害怕動了孫靜,會激化孫家內部對自己的不滿。本來世家就對孫權有心拋棄轉投朝廷的懷抱,若是再失去了孫家的支持,孫權就連守住建業的最後一點底氣都沒有了。

原本孫權還可以南下避禍,但屋漏偏逢連夜雨,會稽賀家的賀齊雖在赤壁一戰中下落不明,但賀齊的長子賀達卻在赤壁一戰後利用賀家在會稽的影響力豎起了反旗,公開宣布會稽歸屬朝廷治下。這樣一來,孫權南下的路便被堵住,而吳郡再一丟,孫權這下真的就成瓮中之鱉,坐困孤城。

求和不成,堅守又無望,孫權若是不想死,唯有開城獻降,那樣才有一線生機。而孫權卻並沒有那樣做,致使他選擇要與朝廷頑抗到底的原因,可能就是他的兄長孫策已經帶著大軍殺到了建業城下。

當初為了得到江東之主的位置,孫權不顧兄弟情分對兄長下了黑手,而那時孫權是有自信可以做的比兄長更好,可以將孫家帶上更進一步的輝煌。而如今,別說輝煌了,孫家都快要玩完了。

反倒是孫策自得到朝廷收留以後混得風生水起,雖無法讓孫家實現雄霸天下的目標,但成為一戶豪門卻是難度不大。以當今天子對孫策的信任,孫策的未來那是光明的,而反觀孫權,已經快要伸手不見五指。

當初看好孫權的人已經快要把腸子悔青,可路是自己選的,好不好走都要堅持走下去。即便想要跳槽換條路走,那也要看走在那條路上的人願不願意,允不允許。

江東的世家不少,但唯獨顧、陸兩家不用發愁。顧家的家主顧雍與蔡邕有份師徒之情,劉協拜師蔡邕,自然也就有了與顧雍的同門之誼,至於陸家,陸家的上任家主陸遜眼下更是漢軍水軍中的一位都督。如今朝廷收復江東,需要地頭蛇為朝廷安撫人心,顧、陸兩家就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當初的韜光養晦,換來今日的風光,顧、陸兩家對朝廷感恩戴德,做事自然盡心儘力。而且這兩家對江東世家的情況十分了解,誰是心向朝廷,誰是孫權的死忠,那是一清二楚,有他們的協助,很方便朝廷鄭碧娥敵我。

孫策攻下吳郡以後,孫權在江東就真成了兔子尾巴長不了,而那些先前信誓旦旦要與孫權共存亡的人也紛紛改變了心意,開始暗中盤算為自己謀求後路。這些事情孫權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為了不激化矛盾,孫權並沒有聲張,至少在呂蒙等將率部撤回建業之前,孫權沒把握與那些人翻臉。

可隨著呂蒙等人率領數萬殘兵敗將撤回了建業,孫權的底氣增長了幾分,對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也就不需要再客氣了。那些正領頭串聯的首惡一個不拉的叫孫權命人捉拿,當著滿城百姓的面,無一例外的北斬首示眾,人頭更被掛在高高的旗杆上以儆效尤。

還別說,這招還真有效果,至少那些有心另謀生路的人消停了一陣,不敢再那麼明目張胆,孫權的耳根也由此清凈了片刻,但隨著孫策以及漢軍眾將齊聚建業,孫權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

相比起已經陷入絕境的孫權,劉備的情況明顯要好上一些,至少他還有個交州可做棲身之地。重奪長沙失敗以後,劉備敗退至桂陽,等到張飛帶著沙摩柯趕到桂陽以後,劉備便在傅彤的護衛下返回交州繼續徵兵。而這次的徵兵對象,則由原來的漢人變成了蠻人。

大難臨頭,已經顧不得考慮將來,若是這回不能將漢軍擊退,劉備也就沒了未來。他倒是可以學習蠻人躲進深山密林,可那樣一來,也就意味著劉備放棄了堅持了幾十年的夢想,這是劉備至死都不願放棄的。

為夢想而死的人這世上有很多,劉備不肯向現實低頭,堅持自己的夢想,這種情況並不少見。而為了自己的夢想,劉備已經無法顧及武裝蠻人會給漢人帶來什麼樣的惡果了。打開了自己的府庫,無數金銀珠寶擺在了貪婪的蠻人面前。

有錢能使鬼推磨!黃白之物叫蠻人失去了理智,為劉備湊出了近十萬的青壯,而這十萬青壯,既可以說是劉備可以用以對抗朝廷的最後一個本錢,也可以說是交州境內所有蠻人的精華所在。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劉協是這句話的堅定支持者。作為來自後世的劉協,身上流淌的是漢人的血,那所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自然是要從漢人的利益開始。後世歷史書上被美化的民族大融合,被故意一筆帶過甚至提都不提的五胡亂華事件,對漢人來說那就是一段苦難史,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劉協崇拜冉閔,不管他發出殺胡令的出發點是什麼,但正是他的殺胡令,才改變了漢人被胡人肆意欺凌殺害的局面,漢人最終還是受益者。但後世卻將冉閔稱之為破壞民族團結的壞蛋,阻礙民族融合的元兇。有時候劉協真想問問那些說這話的人是不是漢人?若是,那就是數典忘祖的漢奸。若不是,那倒是情有可原,彼之仇寇,我之英雄嘛。就如後世日本人供奉在神社中的那些戰犯,對世界所有曾經被日本侵略的國家來說,那是不可饒恕的戰犯,但對日本人來講,那些戰犯就是他們的英雄。日本人視那些戰犯是英雄,也正說明了那些日本人並沒有認為當年的侵略是錯誤的,他們不知悔改,所以我們需要時刻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所欺騙。

劉協來自後世,對於後世某些國家的無恥行徑除了憤慨外也沒別的辦法,頂多要求自己不用那些國家的商品,不看那些國家的弱智節目。但如今機會來了,劉協是大漢天子,而且大漢此時是這塊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封建王朝一般都是皇帝說了算!劉協愛死這個規矩了。他想要收拾誰那就能收拾誰,一點不需要考慮會有什麼國際影響。要滅你,那就能滅了你!後世拿你沒轍,那就直接找你祖宗算賬!把你祖宗滅了,看你們這幫不是人的玩意怎麼再出來噁心禍害人!

沒人知道劉協為什麼對某些外族如此沒有好感,也不會去關心原因。劉協是皇帝,那些不理解的人不會為了一幫子還沒進化完全的野人而和劉協鬧出不愉快。這年頭的聖母婊還是只佔極少數,即便是以仁愛著稱的儒家,也不會為了一幫沒有接受漢化的蠻人與劉協爭論何為仁義。對於不在乎後世評價的劉協來說,做自己想做的事,滅自己想滅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劉協沒在意孫權的死活,雖然孫權這種不拿臉面當回事的人要比起劉備更難纏一些。但如今孫權已經被困在了建業一座孤城之中,朝廷不接受孫權的求和,孫權也就沒了咒念,除了戰死就是投降,沒有第三個選擇。

相比起孫權,劉協對劉備的興趣要更大一些,尤其是得知劉備不惜血本的從交州蠻人那裡借兵十萬準備與自己再博一回的時候,劉協那個高興啊。種族的大屠殺,劉協除了現在兩個民族身上試試外,對他們族群倒是沒有這個想法。

交州蠻人如今雖是蠻人,但到了後世,也大多數是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員。對於這些蠻人,劉協還是需要區別對待的。這些交州蠻人躲在深山密林里不好找,劉協也不可能為了尋找這些蠻人就在交州駐留大軍。眼下劉備將這些蠻人聚集到了一起,那就等於是給劉協節省了時間,因為這事,劉協甚至都有饒劉備一命的想法。

當然想法就只是想法,劉協估計就算自己肯饒劉備一命,劉備也未必會領情。所以饒劉備一命的想法也就是想想,該下狠手還是要下。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趁劉備還沒帶蠻兵趕到之際拿下桂陽,再斷劉備一臂。

張飛是劉備的死忠,幾十年的朝夕相處,沒有誰比劉備更加了解張飛的脾性。所以在離開桂陽的時候,劉備並沒有任命張飛是桂陽的主將,而是讓擅守的霍峻擔任守將,張飛只是充當霍峻麾下一將,負責替霍峻分憂,至少要堅守到自己率領援軍趕回為止。

對於張飛,霍峻是不敢指使的,即便劉備當面警告過張飛不得對霍峻不敬,霍峻也不想跟脾氣出了名的爆的張飛起衝突。張飛對此心裡也有數,除了每日點卯露個面,平日並不與霍峻照面,以免霍峻因為自己在場發揮失常。

張飛對自己此時的定位倒是挺准,他就是桂陽的一員大將,只負責打仗,與漢軍中的大將抗衡,其他事一概不插手。而霍峻也因為張飛的態度而放下了心頭的顧慮,正常發揮將漢軍的攻勢一次次瓦解。

桂陽並不是一座大城,即便後期經過劉備帶人加固擴建,依舊無法與長沙那種大城相提並論。負責攻打桂陽的漢軍之所以攻擊不順,主要原因還是漢軍自身大意了,沒有防住張飛的突襲,導致漢軍的攻城器械損失嚴重,軍中雖有工匠,但打造攻城器械也是需要時間的。劉協又不願意用人命來填攻城戰的那個大坑,桂陽也因此還掌握在劉備軍的手中。不過霍峻的好日子也快到頭了,隨著漢軍中的攻城器械逐漸打造完工,漢軍對桂陽發起總攻的日子也越來越近。

站在桂陽城的城頭,眼望城外漢軍連綿一片的大營,霍峻忍不住輕嘆了一聲。霍峻很小心,不敢讓旁人知道,唯恐會影響軍心士氣,可沒想到這一聲嘆氣還是叫人聽見了。

「仲邈,可是在為城外的攻城器械擔憂?」簡雍出聲問霍峻道。

「……是的,憲和先生,霍峻的確正在為此事犯愁。」霍峻沒有隱瞞自己的監軍,低聲承認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不是漢獻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我不是漢獻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零七章 為所欲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