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
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要登基稱帝,那麼各種準備工作自然都會儘快進行。
首先便是長安那邊的祥瑞很快得到朝廷證實。
據官方的說法,那隻背上刻了字的神龜被送到洛陽來后,以內閣幾位大學士領頭,朝野內外數十位有名的學者、大儒先後確認,那隻神龜的確活了上千年,而它背上的八個古篆字,也是先秦時期的文字。
這樣經過官方的證實后,祥瑞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各地,引發民眾熱議。
這種祥瑞對於楊渥等人來說,自然明白其中的道道,但對於不明真相的普通民眾來說就不同了。
很多百姓在得知神龜出世的消息后,頓時言道:「怪不得大唐會滅亡,而吳國卻會如此興盛,原來早在一千年前就上天就已經註定了。」
還有一些腦子靈活的人更是將此事與前段時間吳軍大敗晉軍的消息聯繫在一起,認為吳軍不愧是天命所在的一方,而晉軍違逆天意,失敗在所難免。
更有一些人想得更為深入,他們不僅認為晉國此次大敗與讖語有關,更是認為昔日興盛一時的岐王李茂貞,最後之所以會衰落,肯定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天命。
光是一個讖語就一下子打倒了這一大片,連早就臣服於吳國的岐王李茂貞也無辜躺槍,若是楊渥知道的話,肯定會大笑三聲。
相比於看熱鬧居多的普通百姓,百官的反應就強烈多了。
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次的讖語就是楊渥即將稱帝的徵兆。
所以楊渥回洛陽后沒幾天,朝中百官以及地方各官員便紛紛上書,請求吳王楊渥登基稱帝,以順天應命,繼華夏正統,安天下民心。
更是有部分地區的官員還組織百姓上萬言書,直言楊渥稱帝乃是天命所在,眾望所歸,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各方藩鎮,包括定難、朔方等藩鎮,以及鳳翔的岐王李茂貞,都各自上表,一時間朝野上下到處都是請楊渥稱帝的呼聲。
面對這些呼聲,楊渥先是站出來表示對於眾人的擁戴錶示感謝,但與此同時又表明自己德望尚淺,不敢妄自窺視至尊之位云云,直接拒絕了百官所請。
不久后,楊渥發出詔令,將要親自前往唐高祖、太宗以及昭宗三人陵寢進行祭拜,屆時朝中百官和王后、太子等都將隨行。
這麼多重要人物出行,幾乎相當於整個朝廷都會出動,一路上的安全就顯得極為重要。
所以楊渥下令,到時將會召集十五萬大軍一路護送。
若是此時吳國的都城還在金陵的話,那麼吳軍的主力就必須留在江南,在北方的軍隊數量南面會有些不足。
而如今,只要將駐守洛陽的大軍調動起來,再從周圍地區適當調集一些兵力,就能輕易出動十五萬大軍,這一點或許就是遷都洛陽的優勢所在。
除了調集大軍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楊渥還特意下達詔令給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朔方節度使韓洙,以及這時候已經正式上表歸順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要求他們親自到長安來覲見。
消息傳出后,天下震動。
這些藩鎮裡面,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和朔方節度使韓洙還好說,畢竟他們在天下的名望並不算大,所領的爵位也不算高,所以即便親自來朝見楊渥也不算什麼。
但岐王李茂貞就不同了,論起輩分來,他原本乃是與楊渥的父親楊行密同輩之人,甚至當初他名震天下時,楊行密還在江淮與孫儒鏖戰,並無多大名氣。
論爵位,李茂貞的岐王封號也不是自封的,而是當年唐昭宗給他封的,與楊渥的吳王爵位同等級。
論勢力,如今的李茂貞雖然遠遠比不上吳國,但在當年,他也是天下強藩,是少數幾個敢於正面與朱溫扳手腕的存在。
至於影響力,李茂貞曾經一度挾天子以令諸侯,影響力同樣很強,不比吳國差多少。
換言之,除了實力不如吳國外,在其他方面李茂貞都不比楊渥差。
如今要讓李茂貞親自來朝見楊渥這個後輩,不少人都覺得這事很難,很可能會有波折出現。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鳳翔那邊就有消息傳出,岐王李茂貞已經確定將會親自前往長安覲見楊渥。
消息傳出,世人再度震驚。
其實對李茂貞來說,他現在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
當初吳軍在平陰大敗晉軍的消息傳到鳳翔后,李茂貞便在其子李從儼的勸說下,上表吳國表示順服。
如今楊渥親自率領十五萬大軍前往長安,點名要求他親自來覲見,李茂貞若是敢說個不字,誰敢保證楊渥到時候不順勢發兵攻岐?以岐國如今的實力,連蜀國都打不過,想要抵抗吳國的進攻實在沒有希望。
既然如此,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前往長安,雖說會落下面子,但總比惹惱楊渥導致岐、吳兩家開戰的好。
當然,考慮到李茂貞的爵位畢竟是岐王,且楊渥目前還沒有稱帝,所以在給李茂貞的詔令中,楊渥還是說得比較客氣的,只是說邀請他一同來長安祭拜唐高祖、太宗,這也算給他保留了一些面子。
而對韓洙、李仁福等人,自然沒有這麼客氣,直接便說讓他們前來覲見。
二月初,楊渥先率領百官在洛陽城郊外的和陵舉行盛大典禮,祭拜唐昭宗。
唐昭宗在唐朝的歷史功績雖然遠遠比不上高祖、太宗,但他身為唐朝最後一個正統皇帝,且自身在沒有失德的情況下遭到朱溫弒殺,天下間同情和懷念他的人還是很多的。
如今楊渥公開祭拜唐昭宗,宣布自己已經剿滅偽梁,為大唐復仇的消息,也算給天下人一個正式的交代。
之後不久,在五千羽林軍,五千驍騎軍,十餘萬禁軍組成的大軍護衛下,楊渥偕同王后、太子、宗室百官等,一路浩浩蕩蕩向長安進發,於二月底正式抵達長安。
長安經過唐末戰亂之後早已殘破,尤其是朱溫征討李茂貞后,直接一把火將隋唐長安城給焚毀了,所以此時的長安城其實是後梁時期重新建造的,不管是城池的規模還是氣度,都遠遠無法與之前那座氣象恢弘的長安城相比。
當楊渥抵達長安時,先行一步的岐王李茂貞在三千步騎軍的護衛下已經提前抵達了,得知楊渥到達的消息后,他親自與吳軍駐守關中的統領柴再用一起出城迎接。
雖說李茂貞如今已經臣服於吳國,但考慮到他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他的爵位、輩分等,楊渥還是給了他極大的尊重。
所以在與李茂貞會面時,楊渥對他執晚輩之禮,口稱叔父,算是給足了面子。
而李茂貞也知道自己的實力與吳國相比實在差的太遠,所以在楊渥面前也不敢倚老賣老,而是恭恭敬敬的執臣下之禮。
見李茂貞如此識趣,楊渥自然樂得加以安撫,當即便表示鳳翔節度使之位乃是昭宗所冊立,如今歸屬於岐王李茂貞,將來也必然會由其長子李從儼繼承,不會收歸朝廷管轄。
他又不是傻子,對於李茂貞這種主動臣服的藩鎮,能用一個承諾就將其安撫住,自然比動刀兵來得輕鬆。
如今天下依舊不臣服吳國的勢力還很多,當然應該先對付那些勢力再說。
至於將來,若真是天下一統了,想要對付剩下的這些藩鎮,難道還找不到借口不成?
更何況李從儼心向吳國,即便讓其接位,只要將來操作得當,還是有機會在不動刀兵的情況下將其徹底收復的。
接下來不久,朔方節度使韓洙和定難節度使李仁福等人也都先後抵達,親自覲見楊渥。
這幾個節度使論起威望地位來,顯然遠不能與岐王李茂貞相比,而且他們也沒有多大野心,只求保住自己現有的地盤就行,對於中原王朝,則向來採取事大的原則。
當初後梁勢大,他們便臣服後梁;等吳國滅掉後梁,他們便立即遣使臣服吳國。
對於這些藩鎮,楊渥目前同樣沒有太多精力去對付他們,所以只要他們乖乖臣服,他也對他們做出了承諾,許諾他們將來可以將節度使之位傳諸子孫。
得到這樣的承諾后,不管心裏面信還是不信,這些節帥們總算放心不少,一個個都表示願意為吳國朝廷鎮守邊疆,抵禦外敵等。
李仁福更是主動站出來說,自己願意出兵助朝廷大軍攻打晉國,為吳王分憂。
這樣的提議,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然答應,但楊渥對李仁福卻是極為警惕。
畢竟後世人都知道,定難節度使最後將會發展壯大,成為後來讓宋朝頭痛不已的西夏國。
如今李仁福雖然臣服自己,又主動提出來願意派兵相助,但誰能保證他不是想趁機擴大地盤呢?到時候若是他在戰場上立了功勞,若是不賞或者賞賜不足的話,又難免讓人詬病;而若是多加賞賜的話,又會讓李仁福坐大。
所以楊渥思考之後,只說對他的忠心表示讚賞,自己會慎重考慮他的提議,卻沒有當即答應下來。
接著,楊渥親自前往高祖、太宗的陵前進行祭拜,王后、太子、宗室百官,以及李茂貞、李仁福、韓洙等人也都隨同前往。
在祭拜之時,楊渥自然少不得要追述一番昔日高祖、太宗開國的功德,還有後來大唐的盛世以及唐末的衰亡,對朱溫弒君篡位一事進行了一番痛罵。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表明自己父子兩代人如何受昭宗重託,勵志復興,數十年來夙興夜寐,終於剿滅偽梁,為大唐報了血仇。
等到祭祀大典結束后,朝中百官與李茂貞、李仁福、韓洙等人,再一次恭請楊渥登基稱帝,以順應天下民心。
這一次百官造出來的聲勢比上一次更大。
上一次勸進時,雖然上書的官員很多,但真正有資格面見楊渥的卻不多;而這一次因為祭典的緣故,匯聚起來的官員更多,而且還有岐王李茂貞等威望卓著的藩鎮參與進來,聲勢自然遠超上次。
數百名官員將領齊聚在楊渥的行宮外面,請求楊渥登基稱帝;場面浩大,以至於宮中侍衛們一個個如臨大敵,還以為百官這是要逼宮了。
面對百官所請,楊渥聲言,自己征戰四方,所為的都不過是復興大唐;如今偽梁已滅,正應該尋得李唐宗室來繼承大統,以真正實現大唐復興,所以再次拒絕了百官所請。
若是加上上一次的拒絕,那楊渥就已經兩次拒絕了。
按照慣例,像這種登基稱帝的大事都要經過三請,所以對於現在的情形百官都心中有數,開始籌備著第三次勸進。
與此同時,在祭陵之後,李茂貞、李仁福等人都沒有急著返回,他們知道楊渥登基在即,自然不好在此時離開。
而楊渥也沒有立即返回洛陽,而是在長安下達詔令,將要率領大軍討伐盤踞在河中府的前偽梁冀王朱友謙,並且令兵部、戶部等開始為大戰準備糧草輜重。
朱友謙原本與梁國鬧翻后,主動投靠晉國,不過他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位,與晉國並非完全一心。
去年柴再用統領吳軍進攻河中府,最終卻被晉軍援軍擊敗;這一次楊渥聲稱要為去年兵敗報仇,消息傳開,朱友謙當即便慌了神。
此時晉軍在平陰大敗的消息早就傳遍天下,連晉王本人率領的大軍都不是吳王的對手,如今吳王準備親自率領近二十萬大軍前來討伐,朱友謙哪裡還敢抵抗?
所以在吳軍還未出發之前,他就派人送來了降表,並將自己的長子、次子都送來作為人質,又將晉國派駐在河中府的幾個小官砍了腦袋送過來,以示與晉國徹底決裂之意。
楊渥原本就沒有出兵進攻河中府的打算,現在他正忙著稱帝,哪有功夫親自領兵出征?之所以這麼宣稱,也不過是為了營造聲勢,嚇唬嚇唬朱友謙罷了;畢竟十五萬大軍調動到關中來,總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回去吧?
如今朱友謙果然乖乖上表請降,楊渥自然見好就收,同意了朱友謙的請降,並決意率軍返回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