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誰能理解我呢

05. 誰能理解我呢

王安石變法

鑒於出現的社會危機,宋神宗就任用王安石變法。北宋一共九個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

王安石變法有三方面內容。

第一,理財措施。理財措施的核心就一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但要增加國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的主意,國家又要拿錢,這擺明了就是從有錢人身上動刀子。所以,他這個改革既屬於調整階級關係,也屬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

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黃不接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收成后加息20%還官,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相對於現在來說,20%利息太高了,現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貸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這樣一來,「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這句話就把官僚地主搞慘了,這些人想盤剝百姓卻沒法盤剝了。

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嚮應服役而不願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錢。僱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減輕農民差役負擔,保證生產時間。這樣一來,原來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錢的官僚地主,現在不服役就得交錢了。

再次,農田水利法。這就不用解釋了吧。

複次,方田均稅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戶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農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

最後,市易法,政府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場,有個成語叫囤積居奇,本來是商人的斂財之道,現在等於政府在干這個事兒了。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政府在夏季收購羽絨服二百塊錢一件,免得你積壓倉庫,所以商人都把羽絨服賣給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塊錢賣出,政府掙四百。但如果商人賣,可能賣八百、九百、一千。因此這樣的結果是政府得了錢,老百姓物價也能便宜點兒,商人吃虧了。

王安石變法的第二方面,是軍事措施。

首先是保甲法。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每十家(后改為五家)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一家有兩個男丁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戰時編入軍隊抵禦遼夏進攻,減少軍隊開支。這實際上就是民兵,是保衛本鄉本土的,中國最適合這樣的軍隊。因為有人說中國人輕家國而重鄉土,勇於私鬥,怯於公戰。打架勇敢著呢,你看我媳婦一眼我跟你沒完。外敵入侵就膽小,異族打過來了,我躲著。中國人有強烈的鄉土觀念,一出國,你北京的我也北京的,你上海的我也上海的,沒有說你中國我也中國的,組織的也是北京同鄉會,不是中國同鄉會,缺乏國家概念。所以民兵非常適合,你保衛的是你媳婦、你家鄉。

然後還有將兵法。禁軍駐地固定,然後用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充實邊防。

變法的第三方面是教育措施。

改革科舉,廢明經,設明法。明經就是死記硬背的東西,沒用。整頓太學,使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過變法,一定程度地扭轉了社會危機。可惜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更主要的原因是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小時候砸缸的那個司馬光當政,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廢除了。

用人不當,變法失敗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用人不當?

王安石干這事兒壓力很大呀。因為中國一直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張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規矩,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是頂著雷變法。他明確表示,變法是本著這麼一個原則——「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因為你王安石變法,你看地震了,7.9級,屬於天變。王安石說,我不相信,我接著變,你給我弄個8.3級看看。

「祖宗不足法」,祖宗之法以守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守何談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大家都埋怨你,他們越埋怨證明我越正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這三條宗旨,往好聽里說是大無畏,一往無前,往難聽里說就是這老哥太愣了。一個人應該常懷敬畏之心,孔聖人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王安石誰都不怕,天、祖宗、同僚,沒人能降得住他,那他往往就容易走極端。這就奠定了用人不當的基礎。

很多人並不見得贊成新法,但是因為王相公堅持要用新法,所以我就假裝支持。我為了求官假裝贊同新法,因為那時候支持王安石的人很少,所以我一下子就當官了。當官后,我把這新法作為斂財的手段。明明青苗法應該是收20%的利息吧,我收30%。「提舉使復以多散為功。」應該是老百姓需要借錢,我才借給他們,現在是我逼著老百姓,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如果借了還不上,富戶為窮人作擔保。你們村有地主吧,有地主就給所有的農民作擔保,還不上我找你要。最後村裡不但農民跑乾淨了,連地主都跑了。

孔聖人曾經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所謂士農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逐利。《琵琶行》里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人家不輕別離沒法養活你,白居易很瞧不起人家,商人重利輕別離,而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這個。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你整天逐利吧,你就是小人,小人怎麼能治國呢?

中國古代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官不與民爭利。你當官了,不能做買賣跟老百姓爭利。其實今天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我當了市長,我們家人要開公司,你能競爭得過我嗎?你一點兒轍都沒有。所以官不能幹這個,不能與民爭利。而王安石乾的這些事就是與民爭利,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那些地主難道不算民?你這就算與民爭利了。這些就成了保守派攻擊他的口實。很多保守派講王安石變法有種種弊端,並不是人家憑空編的,確實存在這些問題。

王安石變法之後,朝中的大臣分成了新黨和舊黨。新黨上來就打壓舊黨,舊黨上來打新黨,黨同伐異。這樣的結果使得北宋大臣間的黨爭越來越激烈,也是造成後來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寫入奸臣傳的。歷史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天下騷然,黨同伐異,黨爭勢如水火。原來朝廷的矛盾沒這麼厲害,現在一下子各種矛盾都被王安石激發出來。所以他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甚至有人說北宋滅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這個歷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上一章下一章

05. 誰能理解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