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五八式」步槍
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當然要大佔便宜,也不容易看得出雙方的戰鬥力差距,但李元利還是大概搞清楚了一點:荷蘭人火槍火炮裝備得極多,戰鬥力應該不弱。
不過想想整個歐洲到十九世紀早期還在使用的樂隊相伴、線列步兵排隊槍斃的作戰方式,李元利就感覺很開心:這確實是排隊槍斃,不過他們是被槍斃的一方。
…………
正月初三賜宴一二品官員之後,正旦假日就告結束,各部院的官員們重新開始處理公事,京師大學堂開課,各研究院也重新熱鬧起來。
對官員們來說,如今的國家百廢待興,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他們不可能像前明的官吏一樣在署衙混日子,他們都希望國家能夠更加繁榮昌盛。
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們更不用說,相比起來,他們更有朝氣,而且他們拿著每月一兩五錢的補助銀,月考前十還有獎勵,就是寒門學子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他們有什麼理由不抓緊時間認真讀書,學到知識之後為國出力?
隨後幾天,李元利召見了各研究所的項目負責人,問一問他們的進度,順便再指點他們一番。
蒸汽機車暫時沒有進展,他們的第一個車頭還在圖紙上,最快還要再過一個月才能試製各種零部件,目前也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最讓李元利欣喜的是已經研究了兩年多的新型步槍終於在年前拿出了合格的樣品,這是按照李元利畫出來的一八九八毛瑟式步槍的圖紙試製出來的,去年已經試製過兩次,終於在第三次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毛瑟式槍機以安全、簡單、堅固和可靠著名,絕大多數手動式步槍都是根據其設計的旋轉后拉式槍機應用或改進而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德國軍隊步兵的制式步槍,但後來毛瑟步槍及其變型槍幾乎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標準陸軍裝備。
大興軍要想製造步槍,就繞不過毛瑟式,因此李元利開了一下掛,直接拿出了從一八七一式改進而來的一八九八式圖紙。
槍械的擊發原理其實並不複雜,關鍵之處是在於它那精妙的結構,還有就是金屬殼子彈的問題。
大興軍的技術儲備製造金屬殼子彈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但在彈殼材料的選取上卻讓李元利傷透了腦筋。
其實,製造彈殼最好的還是黃銅。
首先,從物理特性來說,銅的質地較軟,延展性好,在擊發時高溫高壓的狀態下,可以有稍許擴張變形,氣密性好。此外,銅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潤滑材料,所以抽殼時的阻力小,斷裂卡殼的幾率也很低。
相對來說,鋼彈殼的延展性差一些,它會和槍膛緊緊地貼在一起,所以容易出現抽殼不順暢的情況,必須要做成明顯的圓錐形才能避免卡殼。另外,鋼殼子彈是不能復裝的,否則就有炸膛的危險。
而且因為彈殼膨脹變形,可能會使機槍無法複位,而銅殼子彈就沒有這種問題。
可中國缺銅!
大興軍雖然有自己的銅礦,而且還不止一處,雲南江西都有,但這些銅礦不但產量低,不好開採,而且品味也低,僅僅只能夠保證鑄幣以及其他必須的使用,但要是用來製造彈殼,那還真是遠遠不夠,更何況彈殼是消耗品。
後世中國的子彈都是採用鋼彈殼,說起來其實也是資源儲量和成本的問題。我國銅資源較少,所以只能使用鋼彈殼以降低成本減少對進口銅的依賴。
在李元利穿越之前,中國已經開始大量採用覆銅鋼和塗漆鋼作為彈殼的製作材料。這兩種材料由於在鋼殼主體上覆蓋一層銅或漆,可以更好地保護彈膛,減少磨損,也能起到防鏽的作用。
以目前大興軍的加工工藝,做出來的覆銅鋼彈殼並不能減少多少成本,而選擇塗漆鋼的話,又面臨一個工藝問題。
塗漆鋼彈殼可不是拿把刷子將漆塗上去就可以的。
後世中國採用的是電泳塗漆,要求漆層平整光滑內表面無漆,不能有堆漆、白殼及外表面漆層過薄等問題,而且其耐蝕性、耐磨性、完整性、附著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可大興軍連電都沒有,遑論其它?
思來想去,李元利還是決定使用銅殼子彈,先少量裝備精銳部隊,然後趕緊將眼光放向國外找銅。
第一個目標當然就是倭國。
倭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海外,在後世人們的印象中似乎一直缺乏礦產資源,但實際上這個時代的倭國不但盛產黃金白銀,而且還盛產銅。
僅僅栃木縣上都賀郡足尾町的足尾銅山,在江戶時代一年就能產銅一千二百噸,這還是完全手工開採的情況下。此後足尾銅山雖然產量有明顯下降,但到了明治四年(一八四一年),仍然能夠年產銅近兩百噸。
位於伊予東北部別子銅山更是易於開採,銅礦雜質少品質高而且儲量大,一直開採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光倭國這兩個銅山,就已經能夠解決李元利遇到的問題,更何況倭國的銅礦遠不止此,而且在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上,也有豐富的銅資源。
至於以後,近一點的南洋產銅,遠一點的非洲有大型銅礦,再遠點南美洲就有後世世界上最大的銅礦,難道能差得了大興軍用的那一點點?
在靶場試過命名為「五八」式的新型步槍之後,李元利極為滿意,命令槍炮局馬上組織流水線生產,而且將征伐朝鮮提上了日程。
此時的朝鮮和幾年前的中國一樣四處戰火,民不聊生。福臨率數萬韃子將李氏朝鮮國主孝宗大王圍困於漢城,朝鮮已經岌岌可危!
朝鮮使臣日日跪泣於午門之外。
如果大興軍不出兵,漢城最多還能堅守兩個月,但李元利卻不願意再等,他要在五月登基之前,徹底解決朝鮮問題。
另外,大興軍必須要在漢城陷落之前進入朝鮮,無論如何不能落人口實。作為相隔一衣帶水的曾經的宗主國,李元利不能落下個「心胸狹窄、見死不救」的惡名。
只要大興軍在漢城陷落之前進入朝鮮,孝宗大王李淏能不能在漢城堅持到援兵的到來,那就不關李元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