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
「朕准了!」
李元利看了一眼劉體純,見他沒有什麼反應,似乎已經認可了這次對西南用兵,於是便繼續說道:「此次征討西南不臣之國,朕準備仍然分三路出擊,一路以陳奇策為帥,率南海艦隊官兵從海路取占城。」
「一路以高信為帥,率兩廣軍區兵馬出鎮南關,與陳奇策海軍南北夾擊,平定安南!」
「最後一路以李定國為帥,率西南軍區兵馬出騰衝府,踏平緬甸之後,再與高信、陳奇策兩部東西合擊,務必將南掌、暹羅、真臘諸藩收歸中國治下!」
「安南多山,且谷深林茂、地勢險要,然高信部有在十萬大山作戰的經驗,而且廣西前年又在當地征了三萬俍兵備軍,因此朕對高信部很有信心!」
廣西俍兵與土兵齊名,他們紀律嚴明、悍勇善戰,猶善山地作戰,曾經為大明朝時東南抗倭立下過汗馬功勞。當年袁崇煥的關寧軍便是以六千廣西俍兵為主力,在遼東時能夠與戰力最強時的清兵肉搏而不落下風。
有這麼好的兵員,又有武器上的碾壓優勢,再經過叢林生存作戰訓練,李元利不相信安南猴子能翻得起什麼浪花。
「安南人熟悉地形,且善於襲擾作戰,高信,你部進入安南境后,不可與安南人在野外浪戰,應迅速攻佔交州府治(今河內)所在,安撫百姓、穩固統治,等穩定下來之後,再派兵四齣征剿叛軍!」
高信拱手回道:「臣明白了!」
「安南南北兩面均有大平原作為糧食基地,這也是讓你先迅速攻佔交州府治的原因,控制了交州府治一帶,才能獲得糧食物資,要不然光從國內運送糧食耗費實在是太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東南亞地區氣候高溫多雨,大多數地方土地肥沃,最適宜水稻生長,近一點的安南、占城,稍遠些的暹羅、呂宋,再遠些的爪哇、南印度、錫蘭,都是盛產水稻的國家,早在明朝時就大量向中國出口糧食,如果大興軍征伐安南、占城、暹羅等國,反而要自帶糧食,那才是個笑話。
「陳奇策部同樣如此,先迅速佔領占城產糧地區,然後才徐圖北進!王興,這次是你們海軍陸戰隊顯身手的時候了!」
「兩年之內,你們要做的就是練兵,而且要將安南、占城、暹羅等地完全摸熟,爭取做到大軍一出,便犁庭掃穴!」
「臣等遵旨!」高信、陳奇策和王興連忙起身應命,特別是王興更是興奮得滿面紅光。
他的海軍陸戰部隊自組建以來,還沒有參加過什麼大的戰事,兩年之後南海艦隊遠赴海外單獨作戰,海軍陸戰隊終於能夠大展手腳了。
等三人坐下后,李元利又將目光看向李定國,沉聲說道:「李將軍這一路倒是要麻煩一些!」
李定國連忙抱拳稟道:「陛下,臣居滇邊數年,深知西南天時地形,若是臣領兵前去征討,定然不負陛下所託!」
他說這話可是有十分底氣。當年大西軍進雲南時,光憑刀劍長槍等冷兵器就能打得諸土司屁滾尿流,後來出滇抗清兩伐廣東,率軍轉戰雲南、兩廣煙瘴之地,對於在西南地區作戰,他可稱得上是經驗豐富。
現在大興軍火器更為精良,士卒更為精銳,怎麼可能有閃失?
但歷史已經證明,光靠一時的武力,並不能完全征服西南極邊之外的這些小國,他們在中原國家強大時會選擇臣服,一旦中原有事,這些國家就會紛紛脫離出去,反過來侵襲中國。
造在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地區離中原太遠,中原朝廷鞭長莫及。
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將這些地區與雲南連成一片,然後團結大多數的老百姓,將那些野心勃勃的土司豪強、世家大族以及所謂的王族連根拔起,再通過長期的統治與教化,將他們完全同化。
這種地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修路。
在雲南邊境修築通往邊外的道路實在是太有必要。一條通暢的大路能夠保障大軍的後勤物資供給,能夠將雲南和這些地區連成一片,能夠加強雲南和邊外的經濟文化交流。
時日久了,這些地方的民眾就能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國,成為中國的一份子,到了那個時候,那些想跳出來裂土分疆的阿貓阿狗們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李元利才向劉體純承諾兩年之內不會對西南用兵,在這兩年之內,他要做的是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修路只是其中之一,最重要的是除瘴。
歷史上到了清代,中緬邊境的騰衝、保山、麗江以及邊外的孟養、猛卯、木邦等地仍然是令人談之色變的重瘴區,這也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將這些國家完全納入治下最重要的原因。
在這個時代,滇西瘴氣是一個恐怖的存在,沒有人知道瘴氣產生的原因,更別說去想辦法驅除瘴氣。後世直到一九六零年,隨著人口的增加,山區開發速度加快,瘴氣才基本上在滇西消失。
對於李元利來說,知道瘴氣、瘴毒產生的原因,要驅除它們的話,肯定是能夠做到的事情,只不過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已。
在打算對西南用兵的時候,李元利就考慮過除瘴的問題,現在他已經有了一份非常成熟的計劃。
「滇邊瘴毒不除,始終是個禍患,因此在對緬甸用兵之前,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以前朕對你們說過瘴氣產生的原理,要治理瘴毒,就得斷了它們的根!朕前日擬了一份計劃,你們可以仔細看看,有什麼疑問或建議都可以提出來,大家盡量將它完善。」
「這份計劃不光適用於改造煙瘴之地,而且還適用於任何地方,只要將上面寫到的事情都做好了,就能大大減少瘟疫病患!」
陳恭尹拿出來一疊文書,和兩名侍衛一起分發給了眾大臣。
對於李元利能夠治理瘴氣,眾大臣都沒有什麼懷疑,心裡更多是期待與好奇,他們迫不及待地接過文書一看,只見正中四個大字:除瘴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