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辣椒」格言

毛澤東的「辣椒」格言

新中國剛成立時,實行的還是供給制,除了個別人外,幾乎所有高級首長家裡都還沒有廚師,不自己開伙。大人、孩子都在食堂吃飯,分大、中、小灶。只是有的人家習慣讓服務員或警衛員把飯打回家吃;有的人家習慣在食堂吃。

多數孩子喜歡熱鬧,所以多在食堂吃飯。和林伯渠、伍雲甫家在同一個小灶吃飯的,還有朱德朱老總家。伍紹祖回憶說:「當年在小灶吃飯,印象特別深的是憑券就餐,每人一券。一張餐券有煙盒大小。吃了一段時間后,朱老總就向食堂的管理人員提意見,說餐券沒有必要搞那麼大,一半都用不了,有四分之一大就足夠了。剛剛取得政權,國家底子很薄,能節省的就應該盡量節省。」

朱德提出意見后,隔了一段沒見變化,就又向食堂的人員說道此事。堂堂的全軍總司令,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怎麼還對這些小事那麼認真?小灶的餐券才有多少人用?一年又能用多少?就算節省四分之三,又能省出多少呢?許多年後,伍紹祖才體會到,問題不在於節省出多少紙張,這裡面反映出一種品質,一種精神。

中灶、大灶是在一起的,就在從靜谷通往春耦齋的拐彎處,人們習慣稱西大灶。後來西大灶搬到了懷仁堂的東邊。中灶、大灶吃飯都用同一個餐廳,區別只在於伙食標準不同。供給制時的飯票都是按小米計算的,菜的價格就分為四兩、八兩、十二兩、一斤。吃大灶的平均水準是四兩的菜;魚或肉比較多的菜,就要十二兩或一斤的飯票,這是中灶的水準。

常在中灶、大灶吃飯的人很多,但還能給孩子們留下記憶的,就屬田家英了。囚童回中南海時,就在這裡吃飯,常常和田家英坐同一張飯桌。這大概和他的母親和田家英在同一單位有關。

做了**秘書的田家英,吃飯時愛說話。工作時間思考了什麼,在飯桌上還繼續什麼話題。若思考了什麼理論問題,吃飯時還會和同桌人辯論不休。因為和田家英坐同一張桌子,囚童幾次聽到他和**長子毛岸英的交談,他和**的其他孩子一樣,回中南海就到大灶吃飯。

毛岸英和田家英是老相識,1946年,他從蘇聯回到延安,**對他說:「你洋大學畢業了,還要上一上中國的勞動大學。」毛岸英在中國農村的「勞動大學」鍛煉了近一年後,被分配到**中央宣傳部。當時也在宣傳部的田家英,因刻苦自學,文史造詣見長於同齡人。經人推薦,**邀他做長子的語文老師。

田家英和毛岸英碰到一起,簡直無話不談,甚至開一些很調皮的玩笑。一次,田家英問毛岸英:「外國人頭髮是黃顏色的,那他們身體其他部位的毛是不是黃色的?」向毛岸英做如是問,是因為他在國外生活過,問罷田家英哈哈大笑,顯然純粹是為了尋開心。當時,田家英也不過是20多歲的青年,他會和普通人一樣,在工作之餘尋開心找點樂子。

星期天回到家裡的張紀宇,還記得跟著母親和**在一起吃過飯。給**當保健大夫的王鶴濱,也曾多次奉命陪**吃飯,他的兒子王子冀也「沾過光」。

王子冀還在上幼兒園時的一天,**又邀王鶴濱進餐,王鶴濱就帶著兒子一起去了。**見了孩子,先打趣起孩子的爸爸:「王醫生,很好嘛,你也當起媽媽來啦,身兼二職喲!」

然後,**把臉轉向孩子:「小娃娃,幾歲啦?」王子冀怯生生地伸出四個手指頭。「你媽媽呢?」「媽媽上學去了。」王子冀開了口。「想媽媽嗎?」**一邊問話,一邊給孩子搛菜。「想,想媽媽。」王子冀已經消逝了陌生。

當**發現王子冀的眼睛總是瞟向那一小碟鮮亮的、紅綠相間的炒辣椒時,來了興趣:「啊,小傢伙,你想吃炒辣子啦?這東西可好吃啦。」說著,就搛起一截紅色的辣椒,在孩子的眼前晃了晃。

王子冀剛要把嘴湊上去吃,被父親拉開了:「主席,不要給他吃!」他覺得這辣椒大人都會辣出汗,孩子哪受得了,被辣得哇哇一鬧,這頓飯就攪了。**見王鶴濱阻攔,就把辣椒放進自己嘴裡,還裝出很好吃的樣子,王子冀口水都快給逗下來了。

於是,**又搛了一截辣椒,送到孩子面前:「吃吧,可好吃啦,不要聽爸爸的。」王鶴濱再次阻攔了**。王子冀很奇怪:伯伯說好吃,又那麼好看的東西,爸爸為什麼就是不讓吃?

辣椒還是讓**自己吃了,但他帶著批評的口吻說:「你讓他吃嘛。怕什麼?讓他上上當。不要把孩子教育成那樣,使他以為大人都是好人,大人也有壞人嘛!」

關於吃辣椒,許多人都喜歡重複那段「革命性」的格言,甚至用辣椒和紹興老酒,來比喻**和周恩來的性情。然而在孩子面前,辣椒,使**想到了培養孩子逆向思維的意識,以及認知世界的複雜性的問題。辣椒,真讓**吃出了味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紅牆童話:我家住在中南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紅牆童話:我家住在中南海
上一章下一章

毛澤東的「辣椒」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