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短暫的"春天"(2)
上書多日,不見政府的反應,更不見皇帝的答覆。康有為和梁啟超認為是"聲勢不夠",必須來一次規模更大的上書,否則不能"大震朝廷"--深宮裡的皇帝也許根本不知道京城裡發生了什麼!於是,康有為連續一天兩夜沒合眼,一口氣寫出了一份18萬字的請願書,梁啟超從旁慷慨謄寫。他們決定舉行18省舉人的聯合大集會,集會的地點定在北京宣武門外達智衚衕12號的松筠庵,日期定為5月1、2、3日,連續三天。因為5月8日就是中國皇帝在《馬關條約》最後文本上蓋玉璽的日子了。松筠庵,原是明代因彈劾奸臣嚴嵩而受到迫害的著名"忠臣"楊繼盛的故居,這個地方被文人們選中,符合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的"文以載道"的精神。第一天,5月1日,達智衚衕"車馬塞途"。康有為發表演說,聲言不變法國家就完了。演說完后,舉人們在"請願書"上簽名--有毫不猶豫的,有遲疑勉強的,當然,還有溜走的。第二天,5月2日,康有為們盼望的不僅僅是"車馬塞途",鬧不好來的人多得會把京城的南邊踏平了。但是,日上三竿時,松筠庵內仍冷冷清清,僅聚集了十幾個人。剛才還是晴天,突然"大雨震電,風雹交作"。一個太監模樣的人來到松筠庵,徑直來到了康有為的面前。史書記載:"康聖人倉皇起來,招引來人到另一間房間里談話"。自那一刻起,康有為再也沒有提過上書的事。第三天,沒人來了,包括康有為。同是在這一天,京城內傳遍了一個消息:康有為中進士了。中進士是寒窗苦讀的每一個帝國文人的夢想,因為這意味著很快就會被朝廷授予官職。中國人需要前程,中國文人更看重前程。至於舉人們5月2日不來,原因有二:一是那個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孫毓汶派人連夜到京城內凡是住有趕考舉人的大小客棧去"做工作",要挾警告他們"切勿盲從",小心各自的功名前程。二是5月2日一大早,孫毓汶進宮通過李蓮英去找慈禧太后請求"立即蓋璽",言:"日軍必不耐煩,數日之內可破京師,吾輩皆有身家老小,實不敢做此孤注一擲之舉!"果然慈禧立即下達了批准《馬關條約》的懿旨。至於慈禧速下決心的原因,數種史料記載情節離奇但內容一致:李蓮英指著地圖上的台灣對慈禧太后說:"此島不過豆大之一點耳,割之何妨。"於是,"慈禧信之"--用一個"豆大"小島保大清的朝廷,她認為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1895年的5月,帝國的又一次科舉考試的錄取榜公布了。京城內高興的和悲傷的舉人都在收拾行李。騷動隨著帝國通向四野的大路上再次出現穿著藍色長袍的歸鄉的身影而消失,"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運動"的"書"其實根本沒有上成。帝國文人的春天和帝國的春天一起迅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