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藥材

御用藥材

皇帝看病、吃藥非同小可,御葯、御藥材的採購同樣重要。清宮對御葯、藥材的採購和管理有極為嚴格的制度和規定。按照清宮的規定,宮內設有御藥房,是採購、保管、供應宮中藥品的專門機構,也是太醫院專門的葯庫,由專門的管理大臣負責,還有主事、司員、庫掌等官員。配藥的叫「蘇拉醫生」,其實就是差役,有四十四人,還有招募的「民間醫生」十七人。時至今日,宮中御藥房仍給我們遺留下不少珍貴的實物,如當年宮廷備用的牛寶、馬寶、猴寶、狗寶、蜘蛛寶等罕見的名貴藥材,同仁堂製作的藜峒丸、紫金錠等藥物,(圖四:同仁堂製作的藜峒丸、紫金錠成藥)有設計精巧、攜帶方便的葯袋、葯櫃,早期西洋傳教士進獻給康熙皇帝的西藥和葡萄酒。從當年御藥房配製丸散膏丹的器皿和模具來看,西醫科學在太醫院已經廣泛應用,如大型精細的人體解剖模型,化驗用的顯微鏡,消毒用的蒸汽發生器,以及近代的一些西洋成藥等。清王朝的宮廷用藥十分龐雜。除皇帝、妃嬪等外,還有大批太監、宮女、侍衛等,總計萬人以上,這些人的醫療保健用藥量已經很大,再加上皇帝隨時賞賜群臣和急用的藥品,其需求量更是十分驚人。而且對藥材的品質要求非常講究,要求如此嚴格的這麼多藥材,又從哪裡來呢?當然,皇帝要採購多少好藥材也不是一件難事。為了確保藥材的數量與質量,清廷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規定。凡是出產藥材的各省,每年必須按規定由藥商給皇宮進送藥材,並且在這些省區安排專門的官員承辦。如康熙十三年(1674)浙江布政使陳秉直就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辦理宮中藥材。各省督撫大吏,為了討好皇上,將當地一些上乘藥材,每年按例向宮中進貢,如雲南的茯苓,廣東的桔紅,四川的冬蟲夏草等等。此外,遼寧、吉林等地山中產參,全部被清廷所控制,不得隨意私挖。入山采參,要經戶部發給信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許可證,否則按違法論處。可想而知,平民百姓有病哪能用上好葯。御藥材的採買主要來自北京一些藥商,這樣就更為方便、快捷。根據清宮檔案記載,北京同仁堂就是供奉宮中御葯的重要商號。雍正元年(1723)《上諭檔》記載,雍正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御藥房需用藥料和代制內廷所需各種中成藥。」並規定每三個月進葯一次不得有誤,歷年如此,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每次進葯情況都有詳細記載,如道光二十年(1841)同仁堂藥商張大鏞七月至九月承辦的御葯有一百一十七種,重二百一十六斤十二兩八錢;十月至十二月,又進一百五十種,重二百五十二斤七兩。同仁堂不僅供應御藥房生葯,後來它的丸散膏丹配方,也被抄錄宮中。現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有光緒十一年(1885)六月初四日《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一冊。全書首列碧雲散,尾載益壽比天膏。其中有內科配方硃砂安神丸等七十四種,外科配方生肌散等四種,婦科配方七制香附丸等四十六種,兒科配方爛積丸等六種,傷科配方黎峒丸等兩種,喉科配方清咽利隔丸等三種,眼科配方黃連羊肝丸等九種,共計一百零二種。各方中之藥味、重量、配製方法,都一一分別標明。這應該就是人們所說的清宮秘方。有意思的是,也許因為該葯號的誠信,除藥物之外,有時甚至連宮中筆墨、紙張等用品也讓他們承辦。各處送來的藥材,由御藥房管理葯庫的官員驗收后,存放生葯庫。藥材合格經驗收官員簽發單據,藥商才能到戶部領取銀兩。生葯庫收到藥材后一律交管理葯庫醫官查驗,經過挑選交給御藥房,再由醫生炮製備用。買辦藥材和發放藥品名稱,藥房領用紙張銀兩及配方等,在御藥房醫藥檔案中都有詳細記錄。中藥材中的不少種類要經過炮製以後才能入葯,沒有炮製前叫生葯,炮製的好壞,對藥性影響很大,弄不好治病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這少不了又有相應的制度與規定,來保證炮製的質量,因此選葯地道,炮製得法,製作精細,所謂「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省物力」的原則在宮廷中得到無以復加的體現。中藥的炮製有的是在紫禁城的御藥房進行,有的是在供藥商號進行。為了保證炮製的質量,按照宮中御藥房的規定,同仁堂派有專人承辦內廷用藥這一皇差,承辦人持有內務府頒發的專用「腰牌」,以便隨時進出紫禁城。由於有了這份官差,可以進出宮禁之地,又是進奉藥物,出不得半點差錯,所選之人必須非常可靠,這就要求擇人十分謹慎,審查也十分嚴格。同治四年(1865)四月三十日,因同仁堂藥商張洪病故,招新商張景雲頂替時,由同仁堂擔保,送御藥房驗明身份,才發給腰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上一章下一章

御用藥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