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直上成寵監(1)
民間傳說多為杜撰,但是專家學者也沒有絲毫的同情與可憐,他們也異口同聲地說李連英的發跡源自於「善梳新髻」,其中撰著《清代通史》的肖一山老先生在述及「光緒前期之政治」時談到,李連英「以善梳新髻得幸,東宮既殂,晉為總管。」而1987年再版的《國朝宮史》出版說明中也提出,太監李連英「以善梳新髻受到慈禧寵幸,由梳頭房太監擢總管太監,居然賜二品頂戴。」這些顯然也是不準確的。那麼,李連英究竟如何發達起來,從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太監爬到在宮內權威赫赫的一代寵監的呢?還是讓我們從清宮秘檔中來追尋李連英發展的軌跡吧。在清宮檔案中,有李連英從一名小太監到二品總管太監的詳細而準確的記錄,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李連英在咸豐七年(1857)進宮后,起名李進喜,分配在奏事處當差。咸豐十年(1860)四月,他被調至東路景仁宮當差。同年八月,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李連英隨咸豐皇帝御駕逃往熱河。第二年辛酉政變時,有一種說法是,李連英曾為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通風報信。當時,冒死為兩宮太后通風報信者計有四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李連英。但是李連英當時年紀幼小,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未在兩宮皇太后前當差(當時慈安太后居東路鍾粹宮,慈禧太后居西路儲秀宮,李連英為東路景仁宮小太監),所以說他參與政變活動理由顯然不充分。在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述這一段歷史時,也僅僅提到「公以童年隨扈奔走跋涉,雖艱苦備嘗,未曾言念及之」,從未提及半點功勞。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日,李連英被調到長春宮慈禧太后御前當差。這時,正值長春宮小太監安得海紅得發紫之際。安得海與李連英同年入宮,年齡比李連英大一歲,入宮后即分到懿貴妃(即後來的慈禧太后)的儲秀宮當差,由於他生就聰明伶俐,深得慈禧太后喜愛,並得了一個十分親昵的愛稱:「靈珊」。(慈禧太后酷愛給身邊小太監起名,如曾給身邊四個小太監起名:得平、得安、得如、得意,以取「平安如意」之意,李連英的「連英」也是慈禧起的。但自此之後,未見慈禧再給其他太監起名。)因此,儘管二人系屬同年,差距卻在逐漸拉開加大。如同治七年(1868)七月,安得海被賞戴七品頂戴,而李連英才剛剛得到八品頂戴,兩個月後,安得海就又被賞戴六品頂戴藍翎。不過,安得海很快就因為少年得志,狂妄恃寵,不能自重,終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私逃之罪於同治八年(1869)八月初七日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正法。但是,李連英也並不像民間傳說的那樣,迅速取代了安得海的位置,而是遭到了安得海一案的拖累,和全宮所有的有官職太監一起受到了罰俸處分。一個月後,當其他太監陸續被解除處分之際,他又因「滑懶不當差」被革去八品頂戴及錢糧,直到十二月才被解除處分,並恢復了八品頂戴及錢糧。可見這一時期,李連英並沒有得到慈禧太后的格外青睞和賞識。但是,李連英畢竟是一個十分聰明靈巧的人,正如墓誌碑文中所說「聰穎有大過人者」的那樣,他很快就通過安得海的遭遇,弄明白一個問題,這就是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安得海是由於過分恃才邀寵而送掉了性命,這個慘痛的教訓,被李連英牢牢地記在了心裡。因此,他不僅學會了揣摸主子的心理性格、習慣愛好的方法,能夠千方百計地討主子喜歡,同時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看起來這正是李連英繼安得海之後成功的秘訣。同治十一年(1872)起,李連英開始進入了發跡的時期。就在這一年的九月二十一日,他被賞戴六品頂戴花翎,食「月薪」銀八兩五錢。同治十三年(1874)以後,李連英似乎已進入了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升遷時期,在這一年的三月十日,他被任命為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按清宮舊制,太監進宮服役滿三十年沒有大過失者,才能選補首領太監,可是李連英此時進宮服役僅十七年,就已成為眾多太監之中的佼佼者,足可見慈禧太后對其恩眷之深。同年九月十五日,李連英又被賞戴四品頂戴花翎,十一月十二日,又被加賞貂皮馬褂。光緒五年(1879)十二月二十八日,三十一歲的李連英被任命為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賞食月薪二十兩;七年十月十四日,李連英再度奉旨被賞加三品頂戴花翎,賞月薪二十八兩;十年十月初一日,賞食三十八兩月薪;十六年六月十七日,再奉旨加添銀十兩,共食月薪銀四十八兩;光緒二十年(1872)正月初一日,李連英奉旨被賞加二品頂戴花翎。至此,李連英的升遷之路似乎也因此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暫告一段落。自同治十一年(1872)起到光緒二十年止,在這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從一個極普通的八品太監一躍升為二品花翎總管,月薪也從八兩五錢增到四十八兩,其升遷速度之快、待遇之高,是任何人無可比擬的。比如同是儲秀宮總管太監,在光緒十一年(1885),李連英月薪為三十八兩銀子,而劉得印只有二十四兩;又比如,在光緒七年(1881)前後,身為儲秀宮三品花翎總管的李連英,就已經與敬事房三品花翎大總管李雙喜平起平座了。一份清宮檔案文件的記載表明,這一年的十二月,李連英與李雙喜就受到了大荷包三雙、小荷包六個、一兩重銀錁六個、五錢重銀錁六個完全相同的賞賜。類似這樣的情況在這一時期是數不勝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