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夜無盡頭(2)
這些太監絕大多數是窮人家的孩子,是出於生活所迫並且希冀通過這個途徑改善自身及家庭的生活狀況而進入宮廷的。他們文化素質極差,進宮后在師傅那裡所學到的僅僅是宮中的禮儀、規矩和如何侍候好主子,除此之外,他們就沒有什麼可學的、可想的了。實際上,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僅不敢想,就是讓他們去想也是無從想起。幾位晚清時的清宮太監趙榮升、張修德、魏子卿都曾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態,他們回憶說:舊社會,行行有行行的苦處,最要緊的是忍耐。我們在做徒弟的時候,什麼都是逆來順受,為了自己的前程,什麼委屈只有壓在心裡。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就是別把自己當人看。可是千千萬萬幹這一行的人,真的「出息」的有幾個呢?真的「出息」了的人,回想自己當年的委屈,就要撈本,好好地享受一番,把當年自己受的,轉給下一輩子。由此可見,清宮太監的心理是有一個發展演變過程的,歸納起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太監初入宮階段。作為貧窮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賣身入宮,或是養家或是糊口,總是要有所圖的。皇家宮廷,對於他們來說是十分神秘而又充滿苦澀希望的地方。進宮伊始,富麗豪華的皇室生活的表面現象使這些窮孩子惶恐、驚嘆、新奇,再加上內心原有的企盼,就構成了最初階段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因此,他們情緒穩定,馴服聽話,努力學習和掌握宮中的一切禮儀和規章制度。但是,這個階段的時間非常短暫。第二階段,是清宮太監心理最不穩定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太監逐步了解了皇家宮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漸漸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對著無情的生活現實,最初穩定的心理狀態迅即被打破了,並且分化為不同的心理狀態。其中一部分人,由於比較聰明和靈巧,很快得到了皇帝及其他主子的賞識和提拔,這使他們對未來重新燃起了希望。但這僅僅是一小部分人。另外一部分人,在最初的希望完全破滅以後,並不甘心就這樣了此一生。於是,他們以各種方式同命運進行抗爭。其中逃亡是清宮太監最普遍的一種主動積極的抗爭方式。但是,自清初以來在全國已經建立起十分完備的保甲戶籍制度,對這些有著明顯特徵的太監來說,猶如天羅地網一般,沒有內務府頒發的路引和執照,他們寸步難行,因此,許多逃出宮的太監東躲西藏,最終還是因為走投無路而自行投回領罪。可是在這種高壓政策下,太監們依然不斷地逃亡,一次被抓回,第二次照樣還跑,有的太監逃跑竟達七次之多。再有就是造反,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林清、李文成領導的天理教起義,曾一度攻進了清王朝統治者的大本營——紫禁城,在這次起義鬥爭中,數十名太監參與了天理教組織,其中劉得財、劉金等五名太監做為內應,直接參与了攻打紫禁城的戰鬥。儘管在清宮檔案中看到後來這些太監在被捕后表現都十分低劣,但這次事件在整個清代宮廷史中寥若晨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更多的太監是有意無意地採取了被動消極的抗爭方式,如許多人蔘予賭博、鬥毆、偷盜、吸毒甚至自殘、自盡等違反宮規破壞宮內秩序的活動,雖然也表明了這些太監自身素質的低下,但同時更應該看到這是一般太監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部分敢於與命運抗爭的太監人數不少,可是,在強大的皇權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面前,太監無疑是太渺小了,命運已經註定他們永遠是輸家而無法取勝。實際上,多數太監在這種情況下,依然保持著消極的忍耐態度,正如前面幾位晚清太監回憶中所說的那樣逆來順受,因為他們總是抱著一線希望,等待著命運中的奇迹出現。第三階段,是清宮太監的心理狀態重新趨於穩定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那些敢於抗爭的太監經過多次失敗后已感到筋疲力盡和麻木,而那些本來就安心忍耐的太監這時就更加習慣於命運的安排了,更何況他們已經「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完全把心理上的不平衡轉嫁發泄到那些做徒弟的新太監身上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最終退出了歷史舞台。根據民國的《優待皇室條例》,清朝的最後一個退位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繼續盤桓了十三年。1924年,北洋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並把溥儀驅逐出宮,直到此時,伴隨著封建的宮廷制度而產生的畸型怪胎——太監製度也最後壽終正寢了。幾千年來,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才子佳人,無一不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跡與位置。但是作為太監這樣一個身體被摧殘、人格被侮辱、地位卑賤的奴僕群體,卻無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統文化根本不屑於表現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是輕蔑、嘲弄和厭棄。這就是太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