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天花,康熙措施最得力(1)

防天花,康熙措施最得力(1)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順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一個不滿八歲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中,成為新一代少年天子,這個叫玄燁的小孩,就是康熙皇帝。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此時,站在前面的文武大臣,依稀會發現小皇帝的臉上竟然有幾粒稀疏的麻子。也許他們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幾粒麻子,小皇帝才能夠坐上今天的龍椅。內幕是這樣的:順治皇帝突然病逝時年齡不到二十三歲。此前對於接班人問題他並沒有太多心理準備,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時才開始認真考慮繼承人選。長期以來順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為太子,而順治皇帝的母親孝庄皇太后則更傾向於立皇三子玄燁。雙方意見相持不下,只好求助於第三者的仲裁。這個第三者,是在宮中當差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在清宮服務有年,官至一品。他與順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間長期保持著某種親密關係,順治皇帝曾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翻譯過來就是「爺爺」。理智的老西洋傳教士很快就幫助順治皇帝下定了決心:皇三子玄燁最合適。理由簡單而充分:玄燁已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終身免疫力。順治皇帝終於接受了建議。天花幫助康熙當上了皇帝,但康熙對天花卻心存餘悸。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籠罩在痘魔的陰影下。玄燁一出生,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棲身於西華門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時改為福佑寺)中「避痘」,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兩歲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悉心照料下,硬是從天花的魔掌中掙脫出來,臉上卻留下了與痘魔殊死博斗的點點痕迹。這個經歷,在康熙幼小心靈中留下了不滅的烙印。《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躲過天花之劫,玄燁進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一刻也沒離去。灰色的宮中「避痘」歲月,像是一場噩夢。由於天花連年爆發,深宮中也常常一夕三驚。如果宮中有人得了水痘,父皇等就會出宮「避痘」。如果城中有水痘病人,四周就得用繩子圍起來,誰也不準隨便進出。這些驚恐與動蕩的灰暗記憶填滿了玄燁幼年的夢。康熙意識到了天花對大清王朝的威脅。在總結了前人防痘經驗的基礎上,他開始主動出擊防治天花。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統化。他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痘診科,廣徵名醫。北京城內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康熙皇帝十分重視對傳統隔離防痘方法的繼承,在實施中有所創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莊的選擇與蒙古各部落首領圍班制度的建立。由於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各部入覲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由於蒙古首領多為「生身」,為避免麻煩,順治帝曾多年不接見來京的外藩首領,後來又規定沒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許入京覲見皇上。康熙初年,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當時康熙對於一些元旦來朝外藩蒙古首領們自稱已出過痘一事表示擔憂。康熙十年(1671)十二月二十七日,康熙降諭理藩院:「凡元旦來朝外藩王等,雖雲已經出痘,朕猶慮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若有未經出痘,而尚有疑慮即欲回去者,著問明具奏。」理藩院傳諭蒙古各部后,各部王公等回奏說:「臣等出痘雖未知否,但特來慶賀元旦,仰賴皇上洪福,想亦無妨。俟行慶賀禮畢,始敢言還。」而各部蒙古首領含混的回答,更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康熙十六年(1677)巡幸塞北,途次熱河,發現了一個理想的避暑地方,決定在此建立一個避暑避痘的行宮。之後,康熙皇帝規定,以後凡是沒有出過痘的蒙、藏、回、維等上層貴族,想要覲見皇帝,可於每年七月到熱河,九月隨皇帝入圍場秋狩,同時覲見皇上。這就是有名的圍班制度的肇始。天高氣爽的秋天入覲,既避開了痘疫發作期,同時也達到了親合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目的。康熙繼位以後,北方連續性的天花爆發已開始減弱,同時南方傳統種痘疫苗法也傳到了北方。這種民間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16世紀下半葉),又稱吹鼻種痘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方法叫旱苗法,即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種痘者鼻中;另一種方法叫水苗法,就是將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種痘者的鼻中,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讓種痘者輕度感染上天花,發燒出疹,再經過精心護理,病症消失后,相當於已得過天花,從而具有了免疫力。康熙防痘種痘的推行是從宮中開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皇太子出痘,其時正值平西王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的關鍵時候,為了能更多地親自護理出痘的太子,康熙皇帝竟然連續十二天內沒有批閱奏章。太子痊癒后,清廷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慶典活動,祭天頒詔,搞得十分隆重。在皇太子出痘期間,有個候選知縣,名叫傅為格,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為武昌通判。兩年後,因為他善於種痘,又被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專門負責為皇子們種痘防疫。《康熙起居注》十九年十二月記康熙皇帝批奏給事中姚締虞奏章中說到:「武昌府通判傅為格善為小兒種痘,曩皇太子喜事,令診視痊癒。今宮中小阿哥等欲種痘,已令往取,」令給事中姚締虞查調此人是否已到京,一併具奏。從此,清宮中皇子種痘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確立。清宮中皇子種痘,一般都在年幼時期。二至四歲是種痘的最佳年齡。種痘時間一般選在春秋兩季,天氣清爽,便於護理。水苗法採用的最多。地點一般在紫禁城內,或者圓明園。皇子種痘的程序十分神秘複雜。據清宮《阿哥種痘檔》記載: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種痘,首先欽天監按十五阿哥的八字查好種痘吉時,奏請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然後在圓明園五福堂設立一個封閉性的臨時種痘護理所,除了四名大夫晝夜值班觀察外,還設十幾個太監侍候。種上痘的十五阿哥,被置於秘室中,為了避光,四周都用黑、紅兩色氈子圍住。此外,在旁邊的房間,還專門設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兒哥哥、藥王、葯聖、城隍、土地等,以祈求諸神的保佑。御醫每天三次為十五阿哥把脈觀察,及時將情況記錄在案。半個月後,十五阿哥終於渡過種痘歷程,一切癥狀消失后,走出了不見三光(日、月、星光)的暗室,皇后及十五阿哥的生母慶妃前來拈香探視后,還舉行了盛大的「送聖」儀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告訴你真實的歷史:清宮檔案揭秘
上一章下一章

防天花,康熙措施最得力(1)

%